【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毛巧晖]何其芳·民间文学·延安文学传统
  作者:毛巧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07-26 | 点击数:10623
 

  中国民间文学的兴起与新文学运动有着渊源,最早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也大多是在文学上颇有成就之辈,这就注定了现代民间文学研究的文艺性倾向。1922年创刊的《歌谣》周刊明确提出,搜集歌谣的目的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文艺的”,具体阐释为“由文艺批评的眼光加以选择,编成一部国民心声的选集。意大利的卫太而曾说‘根据在这些歌谣之上,根据在人民的真感情之上,一种新的民族的诗也许能产生出来。’所以这个工作不仅是在表彰现在隐藏着的光辉,还在引起当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15]也就是说民间歌谣反映了国民的生活和思想,通过编辑歌谣可以编一部国民的生活史,而且从中可以产生一种新的民族的诗。何其芳对民间文学文艺性的研究是这一思想的延续,但内涵有了一定的变化。他编选民歌的批评标准遵循《讲话》的文艺批评原则,将国民心声置换为“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指出民间文学形式只是新文学可利用的旧形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并且这一形式只是运用于民众的诗歌创作以及作为向民众宣传的工具,而没有强调它的民族性意义,其中有对民间文学客观的见解,但不难看出他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简单地移植到民间文学领域的痕迹。

  总之,何其芳关于民间文艺学的具体文章虽然并不多,但对于民间文艺学思想及其发展影响深远。他民间文艺学思想产生的基点是延安文艺传统,是他对作家文学理论批评的延伸。文学赖以发展的动力和构成其本质的决定性要素,并非存在于文学的审美本身,而是取决于新的意识形态的形成。延安文艺思想的注入,改变了中国民间文艺学,它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1949-1966)的主导思想。“十七年”时期,是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它直接影响着当今民间文艺学的发展和走向,同时它本身形成了当今中国民间文艺学特质的基点,是中国民间文艺学的一个显著特色。

  *本文章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青年启动金的资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参考文献]

  [1] 何其芳.论文学上的民族形式[J].文艺战线.1939,1卷5期.

  [2] 蓝棣之.何其芳全集:第1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3] 何其芳,张松如.陕北民歌选[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1.

  [4] 武在平.不怕鬼的故事——毛泽东与何其芳的交往[J].党史纵横.1994,(6).

  [5] 蓝棣之.何其芳全集:第2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6]蒋勤国.何其芳传略[J].新文学史料.1987,(2).

  [7]蓝棣之.何其芳全集:第4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8]蓝棣之.何其芳全集:第5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9]钟敬文.苏联口头文学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54.

  [10]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11]傅学敏.“民族形式”论争的名与实[J].江西社会科学,2008,(11).

  [12]周扬.我们的态度[J].文艺战线.1939,创刊号.

  [13]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4] 蓝棣之.何其芳全集:第3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15]发刊词[J].歌谣周刊. 1922,1号1版.

  (本文原发表于《北方论丛》2009年第6期)

 

  HE Qifang,Folk Literature, Literary Tradition of Yan'an

  MAO Qiaohui

  (The Institute of Ethnic Litera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073,China)

  Abstract: He Qifang was a key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folk literature, and more at the intellectual level. He has its own unique perspective in the "artistic" and "social" of folk literature, the "Finishing and adaptation" of folk literature, the relationship of "folk literature and the new literature" ,which he had begun the special sessions of study of folk literature -- - Yan’an period, as well as his own literature fulu. His idea for the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of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

  Key Words: HE Qifang; Folk Literature; Literary Tradition of Yan'an

  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15-07-09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朱刚]从“语言转向”到“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
下一条: ·[王霄冰]浪漫主义与德国民俗学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梁家胜]论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性·[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胡南]回到人的立场·[符腾]浅论《搜神记》民间文学的小说编成之我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