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陶立璠]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传播研究
  作者:陶立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2 | 点击数:10659
 

三、传播研究及其意义

  无论神话作品的采集,还是神话学的研究,传播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知道,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创作和流传上的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神话传播研究,就是研究神话伴随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而发生的传播过程和规律。这就要求我们:

  首先,要把神话的传播当作一个运动过程来看待。当代流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众传播”学说,是以研究新闻传播方式及其功利目的为内容的。这种学说,将大众传播过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播的线性模式,即将传播过程确定为以传播者为起点,经过媒介,以受传者为终点的单向、直线运动;一类是新型控制论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在传播过程中建立‘反馈系统’,即不仅要求传播者把信息单句传递给受传者,而且要把受传者的反映通过这种途径接受回来,”①严格说来,神话的传播和新闻的大众传播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如新闻传播的传播源、媒介、受传播及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它的传播大都借助于现代化传播工具(媒介),如电话、电报、广播、报纸、电视、电影等等。传播过程无论是单向直线传播和信息的发送与收回,都是自觉进行的。内容虽受传播者的过滤(选择),但不会产生种种变异。神话的传播则不同,它是以语言作为媒介,口耳相传。传播过程不仅跨越时间和空间界限,而且在内容上,不断丰富,产生变异,所以神话在传播过程中,虽也有单向直线的传播,但交叉传播在神话传播中是常见的现象。

  神话传播属于大众传播范畴,但和新闻传播相比,它具有自发性和渗透性的特征。即通过自发的形式向四外传播,通过渗透的形式,互相借鉴,并牢牢扎下根来,形成一个很大范围的稳固的文化圈。所以神话的传播研究,首先要注意神话在某一民族和地区的传播类型。即它是单向直线传播,还是交错辐射传播。注意它和周围其他民族的神话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如新疆哈萨克族中流传的《迦萨甘创世》①神话,就其内容来看,产生于哈萨克族信奉原始宗教——萨满信仰时期。在中国北方,信奉萨满的民族如满、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但内容均与哈萨克神话不同。就是在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没有和哈萨克族《迦萨甘创世》内容相似的神话。可见《迦萨甘创世》的传播还只是局限于哈萨克民族之中。又如云南梁河地区流传的阿昌族神话《遮帕麻与遮米麻》,属于开辟神话,它和云南其他民族的开辟神话,在内容上明显不同,它也可能只是在阿昌族中单向传播。而有些神话就不是这样,如洪水神话,在中国许多民族中均有传播,在情节上也大致相同。特别是其中以葫芦瓜为中心情节的兄妹结婚繁衍人类的故事,可在各洪水神话中找到。因此,少数民族神话的传播研究,必须把某一民族的神话置入整个少数民族神话的宏观体系中去考察,并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区别它们的异同,以找出其传播演变的规律来。

  其次,在少数民族神话传播研究中,可将传播过程区别为几个部分。

  1、传播者研究。神话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水平和认识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公社时期。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来自各民族民众口传心授的神话,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变化。在神话传播中,传播者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为任何一个神话的传播者,他们既是传统神话的继承者,又是加工创作者。从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传播来看,除各民族民众集体的传承之外,民间歌手,故事讲述家和宗教巫师起了巨大作用。《苗族古歌》流传在黔东南台江、施秉、凯里、剑河、丹寨等广大苗族地区。见于《苗族古歌》一书的民间歌手,就有李普奶、娥奶、宝文老、张讲博等三十多位。苗族古老的神话就是靠他们传承下来的。这些歌手是怎样演唱的,经历如何?他们和前辈歌手有什么样的师承关系?演唱上有什么特点?对苗族古歌有哪些丰富和发展?听众的反映如何?这些都是神话传播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少数民族中还有不少神话,特别是《创世纪》一类神话,是由原始宗教巫师传承的。象纳西族的“东巴”、彝族的“贝玛”、“朵觋”、阿昌族的“活袍”等等。这些传播者所演唱和讲述的神话,伴随着严肃的仪式,带有很浓厚的原始宗教意识,对神话研究十分重要。

  总之,对传播者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多侧面地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源流和演变规律,加深我们对具体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2、传播内容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神话资料是极其丰富的。内容包罗万象。因此,对神话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是传播研究一个重要步骤。不同的研究者,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从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传播来看,可从语言表现形式和题材分类两方面入手。中国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和南岛语系诸民族的神话,各自具有不同特色,可作为专门分析。韵文形式与散文形式的神话,可作对比研究。从题材方面,可将中国少数民族族神话分为宇宙开辟、人类起源、万物起源、民族族源四大类。每类下又可分为若干小类。如万物起源神话包括的范围就很广。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物种起源、技术发明以及生产、生活习俗的起源,都是通过神话幻想,加以奇妙解释的。此外还可进行神话类型的比较研究。如对盘古型、女娲型、羿射日型、洪水型神话等,形成各类神话的专题性研究。

  少数民族神话的分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特别是流传有《创世纪》的民族中,出现各自的神话体系。它将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等类神话有机地熔炼在一起,有时有关文化史的内容也夹进神话之中。所以一部完整的《创世纪》很难将其简单地归入哪一类。有些神话保存了产生时代的原始面貌,分类也很困难。还有些神话向传说过渡,与地方风物发生了密切联系等等。这都要求神话传播内容的研究,要根据我国各民族神话传播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3、传播渠道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传播,大多数情况下是交叉进行的。以盘古神话为例,它的文献年代约是公元三世纪。那时中原地区的汉族已进入封建社会。当时流传在长沙一带“武溪蛮”民族中的这一神话,被吴国人徐整采录下来。它在中国神话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盘古》神话的历史年代要比文献年代长久得多。从其反映的内容看,它无疑是人类童年时期对宇宙形成的蒙昧认识。《盘古》神话最早产生于“武溪蛮民族中,后来由于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它才由武溪地区向四外传播,而且产生了许多变异。现在不仅汉族地区有《盘古》神话流传,在少数民族地区,如广西的瑶族、壮族,贵州的苗族、布依族,云南的白族,彝族中,也有《盘古》或“盘古型”神话流传。《盘古》神话的传播面如此之广,说明它不同时产生于许多民族的神话,而是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互相借鉴和影响的结果。又如瑶族的《盘瓠》神话,是民族推源神话,它的产生地原也在长沙一带,后来随着民族的迁徙,传播到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在苗族、仡佬族、瑶族和畲族中传承下来。对《盘瓠》神话传播渠道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民族迁徙的情况,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瑶、畲两族在历史上的源渊关系。

  由于各民族在它的早期,生产力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加之处于边疆地区,交通不便,神话的传播常被局限于很狭小的范围之内。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设施的开辟,神话传播从时间到空间缩小了距离。各民族神话的交流也就大大加强,神话的传播研究就在于理清各民族神话的发展脉络。

  4、受传者研究。某一民族的神话在其民族中流传,经久不衰,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中受传者的作用不可忽视。各民族神话的传播都有一定的渠道。宗教祭祀,节庆集会,婚礼、丧葬仪式等环境,是神话传播的理想场所。在这些场合,宗教巫师作为神的代言人,讲唱本民族系根谱;民间歌手通过神话讲唱,叙述本民族起源和宇宙万物起源的神话都可获得大批的观众——受传者。受传者在接受神话传播时,不是消极、被动的。当神话被作为本民族的根谱讲述时,由于民族心理的作用,受传者的思想情绪大部是十分稳定的,很容易为神话的内容所吸引和感染。而且在受传者中,那些记忆、表达能力很强的人,他有可能变为新的神话的传播者。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心理,但这并不决定每个受传者对神话传播的反映是一样的。作为单一的受传者,由于各人的生活阅历、民族文化知识,接受民族文化传统影响和个人审美情趣的不同,对所传神话的理解也就不同。当所传神话与自己的兴趣、观点信仰一致时,受传者是很容易对所传神话引起强烈反响,肯定它的价值,有时还会自觉地传给第二个人。他于是变成传播者了。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姓别,不同宗教信仰和心理素质决定受传者对神话传播的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这些都是受传者研究中必须加以注意的。

  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传播渠道研究和受传者研究,构成神话传播研究的主要内容。神话的传播研究是为了更加准确地认识神话产生、发展、演变规律;解决神话学研究中的难题;提高神话学研究水平。正确认识处理神话传播研究与整个神话学研究的关系,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准确的神话作品与科学的背景资料,而且可以使神话学研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上一条: ·[陶立璠]保护古镇古村 传承民族文化
下一条: ·[何彬]试论国际市场开发与民俗学的新课题
   相关链接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
·[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李子贤神话研究评述·[谭娟]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打造与传播研究
·[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李天赐]台湾少数民族神话中“人变动物”故事阐释
·[王宪昭]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学术史探微——以《民族文学研究》为视角·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综述
·民俗器物展进中传 助力文化遗产与传播研究·用语言学方法解决神话研究问题
·[吴效群]探索中国神话比较研究之路·[董秀团]云南少数民族神话中的女性意识及其传承价值
·[朱卿]西南少数民族神话化生母题探析·[高健]少数民族神话的当代变迁:以拉祜族“牡帕密帕”和佤族“司岗里”为例
·[李子贤]被固定了的神话与存活着的神话·[王四代]西南少数民族神话史诗中的时空观
·[陶立璠]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体系和分类·[刘亚虎]近十年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概况
·[陶立璠]女娲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神话选·前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