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朝戈金:“口头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讲座实录)
  作者:朝戈金   摄影/图:记者 张林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6-28 | 点击数:10035
 

[朝戈金]
刚才讲到口头传统很重要,口头传统是第一部分,同时,它又统辖着其余的门类,比如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我们在南方、北方见到大量的活动,很多是口耳相传的,在河北、山西、北京郊区妙峰山庙会、厂桥庙会等大量的民间活动也是通过口头传统实现的,你被蜜蜂蜇了,榆树叶或者杨树叶拍上去消肿,你很难找到一个民间知识大传,被蜂蜇了怎么办,中暑了该怎么放血,遇到蝗虫该怎么处置,久旱不下雨该怎么求雨,有这些知识吗?没有。知识怎么来的,你是一个女孩,你心灵手巧,你奶奶可能教你剪窗花。表演艺术,什么时不用到语言呢?你踢腿练功夫,叫扎把式,很多东西都是口耳相传,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而且要不断的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而且是不断生长、积累和发展的,像知识树一样,互相之间有非常复杂的关系。这样的知识的增长,反过来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生活中的大量技能的。文明和进步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我们祖上会做的很多东西,我们不用重新学了,他们通过对自然的长期观察,对物候气象的逐步观察,使庄稼逐步变得高产和稳定,像小麦、水稻等等大量植物的栽培技术是这么来的。狩猎技术这么来的,爷爷领着你,辨别狼、猞猁的脚印,而且通过行走步伐的缓急和脚印的情况,来判断它是三天前过去的还是刚过去的。什么时候伏击冬眠中的熊,什么时该做什么事,大量知识都是这样来的。这是人类物种磕磕绊绊走到今天的原由,这是文明。   [ 2014-06-22 10:45 ] 
 
 
[朝戈金]
语言如果只是光传授知识,它还没充分发展,在人类长期的发展和使用中,发展出了高度的技巧,这叫口语艺术,我们有了诗歌,有了长篇的韵文叙事。新疆乌苏有乌苏演唱会。口语技术在不同族群中获得了发展,而且有的发展到达了很高的程度。举几个例子:6月1号,新疆一个很著名的老人去世,这个人活到99岁高龄,他以演唱柯尔克孜族的史诗著称,这是一个民间老人,大家能想到他去世是什么情况吗?他老家的小城只有3万人,他去世的第二天这个小城增加了5000人,这5000人是来自国内外的官员、学者和民众,来吊唁他、追悼他,邻国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派了总统办公室主任和其他高官专门组一个团乘专机飞到新疆给他送别,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专门发了唁电,而且派人大副主任专门去他家吊唁和看望。他去世几天之前,吉尔吉斯坦还为他开了一个国际研讨会,讨论他的艺术造诣和成就,再往前,前任总统专门去他的家乡看过这位老人,现任总统在他去年过生日时还以邻国总统的名义给他赠送了一匹马,在他去世的不到两个星期,6月十几号在吉尔吉斯坦国家大剧院召开了隆重的纪念会,纪念他的功勋,在会上吉尔吉斯国家授予他吉国人民英雄称号,历史上这个称号从来没有给过外国人,这个老人记忆力很好,能唱八部玛纳斯,跟藏族比起来也不是很了不得的书,但是唱的是八代英雄,其中第一部四大卷,民间口头传统传承人能对语言技术掌握到这样的程度,故事可以滔滔不绝的唱很久,如果语速很流畅,一个小时也就唱八百行左右,最快语速能唱一千多行,如果这个人能唱20万行,可以看看演唱时间间隔多久,当然,需要休息嗓子,唱一两个小时要休息,不停嘴的得唱多少小时才能唱完这些故事,这还光是唱,他得在脑海里记住多少东西才能用这么多小时流畅的讲出来,这是人类大脑的奇迹、语言能力的奇迹。   [ 2014-06-22 10:50 ]  

[朝戈金]
在20世纪中国的歌手中,这还不是一个特殊例子。三年前,西藏有个老人80几岁时去世了,我也采访过,他也是目不识丁,是唱藏族史诗格萨尔的一个歌手,解放前家境很贫寒,四处游荡,靠讲故事为生,听故事的人给他点吃的东西和喝的东西,解放以后,党和政府觉得格萨尔史诗是奇观,然后在民间找歌手,记录在案的有很多,他是很杰出的一个,就把他请到拉萨了,给他一个两居室的房子,每个月给他生活费,还让他定期做体检,然后就让他唱,两个年轻人录,一录就是一两年,唱唱歇歇,我们研究所跟西藏合作,想出版一下他讲的故事,现在录音还在整理中,他还会讲别的,说把格萨尔这部分先出版了就出2/3,2/3多少卷呢?计划出46卷,平均400页/卷,而且散文体排的。在台湾中研院讲数字化时,我也讲到这个例子,当时很多人惊呆了,当然,文学作品不能光比篇幅,就拿篇幅来说,文盲老人的格萨尔故事印出来的部分是《红楼梦》的10倍。通过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民间知识发展成高度发达的艺术之后会达到怎样惊人的高度。关键是精通藏文的专家和学者看完以后很惊讶,故事情节很曲折,人物很多,矛盾很复杂,语言很丰富,音调很优美。如果说语言艺术经过长久的进化和发展可以达到比较高的层次的话,他就是那个高峰之一。   [ 2014-06-22 10:54 ] 
 
 
[朝戈金]
如果再深讲一步,比如藏族格萨尔,大家可能说那不就是讲英雄从天界下凡除暴安良、保护百姓、抵御入侵的英雄故事吗?可能想文化价值有那么大吗,如果我们客观的说,经过深入研究,价值很大,不光是讲了一个故事,是百科全书,从天文到地理、从动物到植物、从历史到文化、从社会到精神世界、信仰体系都在这里,你要想理解藏民族,必须得弄明白这些,很重要,而且这还不是一个特有的例子,我们今天看印度的史诗,季羡林先生翻译过,包罗万象,族谱、神话、传说、故事、历史事件、哲学思想、宗教精神、人伦情怀都在里面,是那个时代印度文明集大成的东西,而且传承很久,有西方学者说光形成过程就是八百年,一个大作品的形成就八百年,又传承了将近两千年。印度一大帮学者前仆后继,干了几十年,精校本还是挑了所有传本中大约200种比较经典的本子汇编的,可见工作的浩繁,牵扯到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我们看了以后叹为观止,光一个神的名字,就浩如烟海,我们根本了解不清楚,中国东方文学史、印度文学史和角度方面的宗教书最多译过两千多个名字,黄先生领着团队做了大概20年汉译工作,可以想像民间知识可以达到的复杂程度和高度,像艰苦的远征,而且长征过程中,也有中国学者倒下了。我们今天如果想了解印度古代社会文化、精神信仰、民族特点,我们要看这些东西,而且印度人自己也要看这些东西,不然他怎么知道一两千年前是什么样呢。   [ 2014-06-22 11:00 ] 
 
 
[朝戈金]
口头传统,经过漫长的发展,会发展出复杂的艺术,我们刚才讲到有些杰出的艺人能唱那么多东西,那就需要回答一个新问题,也不靠书写,他是怎么记住的呢?要研究口头交流的方式和表达的形式,这里边有技巧,有学者经过深入研究说不是靠逐字背的,是靠掌握了规则,这就发展出口头程式理论,学习时,要学一些固定表达,学一些描写、形容技巧,学一些推动故事的技巧,这些东西掌握多了以后,就会现场创编了,就不是每次都严丝合缝的一字不差的复述古书,每次都讲一个内容大体一样的新故事,所以,不是靠背的,是靠掌握了规则现场编的,这就给口头文学研究带来了新问题,那就等于没头了,如果让你把一个故事讲三遍,如果讲的都不一样,那以哪遍为准呢?如果剪纸,剪好了我收起来,回去放档案库里,这个是张奶奶剪的,哪年搜集的,主题是鲤鱼跳龙门,如果每个时期录的故事都不一样,那以哪个为准呢?这就带来一个新问题,前面讲口头传统,后面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新领域带来的新问题。   [ 2014-06-22 11:05 ] 
 
 
[朝戈金]
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发觉里面有大量规则,将故事切分,大约分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故事范型,是娶亲故事,还是征战过程,是复仇的故事,还是回家的故事,类型不是很多。再往下是主题过程故事的题旨,进入一些比较细的单元,比如英雄待客这就是一个小的题目,怎么接待客人,英雄要出征了,要备马,准备就比较复杂,包括给马戴鞍子,然后把武器抄起来,包括装束好铠甲、头盔。最后会讲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使语言艺术达到了相当的程度。看过电影《刘三姐》的都知道,跟秀才对歌,你一句我一句,你来我往,有时候是表演型的,有时候配制音乐舞蹈,有时候还有其它方式。口头传统还是文化认同,用特定的方言、用乡音凸字讲特定的歌谣、故事,自己人听的特别亲切,别人听不懂,这时候建构了一种文化认同感,觉得我们更亲近,前两天广州有粤语运动,很多地方都通过语言方式保护自己特定的文化色彩。还是民族叙事,还是地方知识,在大量口头传统中可以见到地方知识的沉淀,比如训马的知识、农学知识、植物学知识等大量知识都在这里。中医有很长的历史,也有很多方剂和医药书,正式的以书面方式记载了大量的中医药知识,民间还有大量知识没有记载。   [ 2014-06-22 11:11 ] 
 
 
[朝戈金]
第一,知识不是外在给我们的,是跟我们在一起的,低温超导、基因技术离我们比较远,日常生活中弄不明白,或者说玄学的东西离我们比较远,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些东西之中,民俗知识就是我们生存的土壤,相当于空气和水,我们在端午也吃粽子,大年初一包饺子、放鞭炮,重阳登高,赏菊。再一个特点,民众的知识是跟人结合在一起的,不是所有知识都这样,但是民俗知识是口头传统,是跟人结合在一起的,有人就有非遗,没有人就没有非遗,假如有一天人类物种没了,可能埃及金字塔还耸立在那,万里长城还在那经历着风吹雨打,这些是文化遗存,自然遗产更是这样,从黄山到九寨沟,很多东西是以自然的力量和美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民俗知识不是这样,民俗知识是有人才有知识,不能脱离开人。对于知识的保存、研究、传承和复兴就带来了新的问题,不同的学科开展的研究工作可能不同,民俗研究主要有这样一些办法,比如问卷、观察、实验、个案法,生物学研究需要一个组织、一个切片、一个样板,但是民俗知识是关乎人的情感、信仰和精神的,有时候他不说你还不知道呢,你可能是局外人,你不知道,你需要问,他给你讲了一个故事,你得问你从谁那儿学的,师傅也许有三个,也许他说我师父告诉我这已经传承八百年了,这个地方需要问。   [ 2014-06-22 11:13 ]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化部网站 2014-6-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讲座预告】纳尔逊·格拉本:中国民族旅游发展的策略(北师大,5月19日9:30)
下一条: ·201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在国家图书馆开讲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