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朝戈金:“口头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讲座实录)
  作者:朝戈金   摄影/图:记者 张林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6-28 | 点击数:10033
 

 

讲座现场

[朝戈金]
在东方和西方民族进程中,我们都能看到知识传递的主要渠道,在西方文明中,比如最早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比如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还有欧洲一些老的大学,到现在有几百年历史,通过这样的方式,用书面方式保留经典、传承文明。但是还有另一个方面,就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是两个车轮一样,书面文字、图书馆和大学教育是一个轮子,民间文化是另一个轮子,千百年来民众通过口耳相传,传递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很多东西并没有进入书面文学传统中,而是在老百姓当中代代口耳相传,中华民族有大量东西是通过这个渠道来的,以前中国大多数是农村人口,中华文明的底色就是农村的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姑姑、舅舅通过口耳相传讲给你们的,我们知道传统节日该怎么过,我们也学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三国、水浒的很多故事也是那么传的,我们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叫做文化底色的东西是没经过学校教育和图书馆,而是在民间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问题的。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书面文化是一个轮子,口头文化是另一个轮子。   [ 2014-06-22 10:13 ] 
 
 
[朝戈金]
对于有些民族来讲没有书面文化,基本是独轮,就是口头文化在发生作用。就拿中国为例,我们知道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中国有多少种语言呢?有些语言学家说得严格一点有80多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画过世界濒危语言地图,他们统计中国有130多种语言,其中有些民族不只讲一种语言,还有一些语言没被识别,语言现象是比较复杂的。真正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民族有多少呢?不到十个,很多民族没有文字,文明怎么传承到今天呢?全是靠口耳相传这个轮子支撑和发展到今天。东北很多少数民族没有文字,西南很多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总的来讲,数量不多。对今天的中国来讲,如果想追溯各民族的文明进程,很多时候光靠文字是不行的,有些民族没有文字,他的历史、他的文明进步的历史、他的关于当地生产知识和技能的信息都在口头传统里,在长篇的叙事诗、歌谣、谚语中。在南方像苗族、瑶族、白族历史上经历过复杂迁徙的民族,你要问清楚祖先从哪儿来?关于祖先的记录,全在口头传统里,在大型诗歌和其它的民间叙事里,口头传统对这些民族来讲非常重要。   [ 2014-06-22 10:16 ] 
 
 
[朝戈金]
对口头传统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晚,虽然人类会说话的历史很久,在中外都一样,我们比较倾向于崇拜文字,在西方文明传统中,要说某人是绅士,得说他社会地位比较高、读书识字、彬彬有礼,在中国也一样,历史上我们说什么什么先生要穿衬衫、举止文雅、读圣贤之书、熟悉孔孟之道等等,对识字人和识字技术有某种崇拜。是崇拜了,可是研究很少,因为文字一旦发明和使用以后,文字的力量和作用是很大的。许多民族最初开始利用他们的文字记录本民族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王朝的更迭、重大的事件、杰出的文学作品等等。西方真正开始关注口头传统、关注民间诗歌可能得到18、19世纪,为什么这个时候才开始关心?这个时候欧洲开始了资本主义革命,从英国的圈地运动到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欧洲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德国为例,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农村,进入到了城市,德国开始有了大机器、大工业、工业生产。格林兄弟这样一些文化人开始担心了,他觉得新兴的资产阶级背叛了日尔曼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藏在哪儿呢?他说藏在农民的诗歌中,结果农民都离开土地进城当工人了,开始提着饭盒进出工厂了,怎么办呢?他开始大量搜集民间的歌,民间歌开始消失的时候恰恰是少数有觉悟和内心充满担忧的人、怕自己民族文化传统断掉的人奋起工作之时,在世界儿童读物中,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是很有名的,我们国家《格林童话》印过无数版,许许多多孩子是读着《格林童话》长大的,格林兄弟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东西。在北欧,像芬兰,一些学者也开始在民间搜集诗歌。   [ 2014-06-22 10:20 ] 
 
 
[朝戈金]
真正开始关注口头传统的是到20世纪中叶,1958年大跃进之后,我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我们国家那时候很困难,遇到了经济等方面的挑战。在欧洲,古典学学者、传播学学者、研究结构人类学的学者、文化学者开始讨论一个相似的问题,人类会写字,也会说话,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1960年、1961年、1962年,在人文学术历史上很重要,有一些历史事件,比如1960年哈佛大学教授洛德出了一本书,叫《故事的歌手》,1961-1962年间,传播学家、结构人类学家和古典学者都不约而同的讨论一个问题,书写文化对人类大脑、心智和文明的进步到底是什么作用?形成了两派观点,今天叫大分越岭,一派人认为人类发明和使用了文字是巨大的进步和飞跃,同时,数学高次方运算、逻辑学的法则等等人类比较复杂的高级活动得到了极大的支撑和发展。另外一些人不这么看,像特劳斯这些人,他们写过野性思维这样的书,研究原始人的或者研究当代无文字社会的,他说文字使用对于人类头脑的复杂化固然有作用,但是没有你们说的那么高深,即便不识字的野蛮人,也懂得因果关系,也知道使劲推动一个物体它会移动。而且很多民族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发展出了自然科学的很多知识,也学会了利用自然资源,农作物的知识,天文立法计算的能力,还有工艺加工能力,金属冶炼锻造能力等等,说明文字没有你们说的那么高深,这是两派观点。   [ 2014-06-22 10:27 ] 
 
 
[朝戈金]
这些研究逐步揭示出一个规律,揭示出一些事实,第一,语言和文字是人类两个伟大的东西,文字是依附于语言的,但是,语言是更为广阔、更为基础性的东西,到今天,有人说全世界六千种语言,保守地说五千多种语言,真正流行使用文字的,有人统计说大约不到一百种,说明什么?说明今天地球上每个角落、在各种各样信息交流中主要的信息交流还是口耳之间,而不是书写。当然,后工业化时代,全球文化的整合,经济的发展,市场的一体化,在极大的挤压这些传统文化,许多小的濒危语言迅速消失,有人统计大概平均每两天就有一种语言消亡,南美亚马逊流域的很多土著语言、南太平洋岛的很多土著语言、非洲许多部落的语言、西伯利亚许多小的语言、都在我们眼前消失了,最近有人统计说满语几乎没有了。一些更小民族的语言更岌岌可危,比如赫哲语,今天几乎没有了,只在少数课堂上一些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和地方的民间传承人在试图挽救它。另外,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也是这个情况,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如果工具的使用范围过于狭窄了,它的存在基础就变得岌岌可危了,因为你跟本民族彼此交流的机会变得很少了。现代社会扩大了交往,有人住在城镇,上了汉族的幼儿园、小学,有的一直读到大学,要接受现代教育,获取信息的方式都是用其他民族的语言完成的,这个语言就岌岌可危了。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有专门的濒危语言项目,语言是一个民族发展最直接的载体,随着语言的消失,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他所掌握的特定的关于宇宙和自然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医药学知识、矿物学知识、植物学知识等等就会随之消失。   [ 2014-06-22 10:34 ] 
 
 
[朝戈金]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五大类中,口语是特别重要的,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里讲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呢?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第二,表演艺术;第三,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第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农学知识、医药学的很多知识包括在这里面,还有传统手工艺。为什么说口头传统重要?因为这些民间的知识很多是通过口头传统完成的,不是通过书面文化完成的,可能你在河南种地,或者你在内蒙古放马,你的知识哪来的?不是你小时候你父亲给你一个耕作基本知识或者耕作入门的书,不是这样的,是工作时他告诉你,在实践中传统言传身教完成的,你点点滴滴的知识都来自口耳相传,而且这些东西很不简单,我在内蒙古西蒙白旗下过乡,我知道养一匹马是及其复杂的事情,从小要观察马的特点,从它的骨骼、构架到毛色到家族遗传以及母本、父本的情况,这样才能选定哪个马当种公马,剩下的马三岁要阉割。3岁或者4训马,夏天马出大汗,要用刮汗板刮汗,马长期奔跑以后,要揭掉鞍子,很少有书讲这方面的内容,民间没有这样的书,都是口耳相传的。那达慕有时赛马,马奔跑几十公里,蒙古马和西方赛马有个很大不同,西方马沿着马场的跑道跑,蒙古马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跑,马如果不经过培训,不经过特定的训练,平时养尊处优,跑这么远之后会立即猝死,训马的技能来自于民间,很多有经验的人会带徒弟,会口耳相传,不能让马太膘肥体壮了,跟中长跑的训练很接近,第一天跑多少,第二天加多少,第三天加多少,要吃什么样的草最有营养,有助于它增长肌肉,饮水隔多长时间,通过逐步加大奔跑的量,逐步让马的体能在那达慕赛跑时达到最好状态,他们不是随便拉一匹马就来赛跑,是经过半年乃至更久培训训练出来的,肌肉很饱满,都能看出肌肉的线条,这里全是知识,这些知识是口头传统,我们文明的传递就是这么来的。不是所有生活知识都有教科书,人类的知识是汪洋大海,进入教科书、进入书写文化、变成经典的只是少部分,今天国际社会说经过一些专家学者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的讨论意识到民间知识很庞大,我们不能斩断了文化传承,不能让大量宝贵的知识消失在工业化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消失在现在的课堂上、消失在人类的记忆里。   [ 2014-06-22 10:41 ]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文化部网站 2014-6-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讲座预告】纳尔逊·格拉本:中国民族旅游发展的策略(北师大,5月19日9:30)
下一条: ·201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周”在国家图书馆开讲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