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廖国强]竹楼: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质点
  作者:廖国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2-09 | 点击数:15926
 
毋须赘言,上述两种说法都不是历史事实本身。然而,有关这两种说法的神话和传说却是“形象化的历史”。这两种说法交互并存,看似自相矛盾,实质上却是形象化地反映了一个文化创造的过程。文化创造包括文化发明和文化更新。竹楼自创说反映的是文化发明;竹楼借取说反映的是文化更新。
在采集渔猎时代,云南少数民族先民逐水草野兽而食,迁徙异常频繁,加之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因而他们往往只能穴居或筑巢搭棚而居,过着“野食充饥天当房”的生活。这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民族学资料中可资印证。雍正《云南通志》卷24载:“俅人(独龙族)丽江界内有之,披树叶为衣,茹毛饮血,无屋宇,居山岩中。”道光《云南通志》卷185引《清职贡图》载:“俅人……其居处结草为庐,或以树皮覆之。……更有居山岩中者,衣木叶,茹毛饮血,宛然太古之民。”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六《腾冲司》说:“哈刺蛮者(佤族),……巢居山中,刀耕火种,多旱谷。”《百夷传》又载佤族“巢居山林,无衣服,不识农业,惟食草木禽兽,善骑射。”瑶族最先亦为穴居。传说中的盘瓠,被平王赐女招为婿之后,“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8)金平县苦聪人解放前仍有以石洞为屋者。(9)考古工作者也曾在维西县发现了原始先民居住的天然洞穴。(10)
原始农业文明出现后,原始先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有一个受自然规律支配的较长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原始先民需要定居于某个特定的地区。定居时间随农作物在同一地区的连续性栽培年份的延长而延长。这样,穴居或筑巢搭棚而居已不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于是,人们在生存需求的驱使下开始了建造较为坚固的、严格意义上的房屋的漫漫历程。
在人类文明早期阶段的各种文化发明中,房屋是难度较大的一种。它需要人们掌握各种建筑材料的性能、必备的构造学和物理学知识以及较高水平的综合思维能力。
傣、景颇、拉祜等生活于丛竹密林中的少数民族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对竹类植物的性能有了较深的了解,而且从模仿自然界中植物、动物的习性和动作获得各种零星的、孤立的建房灵感。当人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发展到相当程度时,人类终于通过“偶然性并置”发明出房屋——竹楼。反观前述傣族、景颇族竹楼自创型的神话传说,是何等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这一文化发明过程!
要对发明竹楼的准确时间作界定是十分困难的,但考古发现却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沧源崖画中的房子有两种形式,多数是“干栏”式建筑,少数是构巢于树的“巢居”。(11)沧源崖画的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一种意见认为,沧源崖画是距今3000多年的遗物。另一种意见来自国外学者,他们认为很难相信“在亚热带气候下这些画能保存二千年之久”。(12)汪宁生先生则推测,“崖画至少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甚至可以早到汉代”。(13)从崖画内容看,当时沧源地区的少数民族(汪宁生先生认为是佤族)狩猎仍占重要地位,农业已经开始。(14)因而可依照生产形态将竹楼的出现定在原始农业初期。沧源崖画中干栏式建筑居多但巢居仍有存留,正是刚由采集狩猎阶段步入农业阶段的民族(佤族)居住方式的具体写照。在剑川海门口,发现了公元前1150年左右的铜石并用文化遗址,出土有二百多根密集的松木桩柱及残留的四根松木横梁。横梁一面较平整,另一面两端有榫槽,便于逗在桩柱顶上,上铺楼面,并在其上建房,是原始“干栏”式建筑的遗存。(15)在祥云大波那村发掘了一座木椁铜棺墓并出土一批随葬青铜器,大约是公元前400年战国时期的文物。(16)其中两个小铜房子均为干栏式,有人推断是景颇族干栏建筑的原始形式。(17)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战国至西汉中期的青铜器中,有一件干栏式小铜房,楼面离地约和人等高,周围有平台及栏杆,其上住人,其下圈畜。(18)从上述发现中,我们似可从考古学意义上作另一种推断:干栏式竹楼发端于新石器时代而完型于青铜时代。
早期的竹楼定然是相对简陋和不尽人意的。这就需要文化更新。文化更新除了依靠自身力量外,更多的是在文化借取中完成,因为文化借取是文化更新的主要因素。云南发明竹楼的民族在与其他民族日趋频繁的文化交往中,借取了更为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样式,并与固有的建筑相融汇,形成总体样式趋同而又各具风格的各种竹楼。竹楼借取型的有关传说似乎便反映了这一过程。
总之,云南少数民族竹楼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胡集书会吸引200余档艺人 再现800年曲艺盛况
下一条: ·[刘树杞]“泥人张”彩塑今昔谈
   相关链接
·傣族园:傣族竹楼保护之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