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吴真]清明祭祖节俗的城市化进程
——以香港“清明思亲法会”为中心
  作者:吴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21 | 点击数:19741
 
在传统中国宗族社会中,供放于宗族祠堂的祖先牌位供族人四时祭拜,而设于家族墓地的坟墓则供清明节族人扫墓。可以说,祠堂与坟墓构成了中国农业社会祖先崇拜礼仪的二维空间。城市化进程令城市居民普遍被剥夺了使用土地权利,也意味着宗法社会的祠堂与坟墓将日渐消失。1960年代以来香港道堂增设安放骨灰龛与灵位的祖堂,却因应了这一城市化进程,将传统祠堂与坟墓的功能合二为一,祖先骨灰龛与祖先牌位并列于同一个空间,而且这个空间,还是宗教意义上的神圣场域。
在宗教场所之内设骨灰龛位,让普罗大众以相对经济、方便的手段为亡亲拥有安魂之所,而且还可使亡灵受到佛教或者道教神灵的护佑。1970年代之后,此举开始在60多间香港道堂之间普及,并成为今日香港道教团体的一大经济支柱。[5]现在香港各大道堂俱有可安置近万个灵位的灵堂,每个灵位的收费从六千元到十多万元不等。比如蓬瀛仙馆的永荫堂,2008年每个灵位按照其位置优劣,收费从5万至10万不等,比永荫堂更为接近主殿(供奉太上老君)的永慎堂,每个灵位收费则从6万至14万。[6]1990年兴建的沙田佛教宝福山风水塔,可安放4万多个先人骨灰灵位,2008年每个收费从10万到30万不等。[7]
 
二、从各扫祖墓到集体法会──祭祖行为的公众化
 
传统中国清明节的祭祀活动主要是在祖先坟墓前,在生的家庭成员团聚,向祖先上香、祈祷和扫墓。这种祭拜行为只限于家庭内部成员,从这个意义上看,清明节是无需任何宗教媒介的世俗时间与空间。事实上,除了盂兰节(中元节)、元宵节等社区性的节日外,我们很少看见僧道参与这些家庭为主体的“节”的祭祀活动,尤其是清明节的扫墓。比如宋明几部道教超度科仪大全,《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等,都没有记载专为清明节(寒食节)祭祖的斋仪。而从《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 “岁时民俗”类可见,华南地区的清明祭祖均是家族行为,并未延请僧道拜忏。在江苏苏州,新丧终七而未满周年的,要招僧道诵经礼忏,至亲都来拜灵座,叫“过新清明节”。由于仍处于丧葬期,因此要招请僧道的仪式专家前来诵经超度,此现象仍属于丧葬风俗,并不是普遍的清明节俗。[8]
道教自东汉天师道开始就订立一整套为信徒的生死祸福而斋醮的仪式系统,超度亡者的荐亡法事更在宋代之后成为民间社会丧葬风俗的主体。然而在这么庞大而齐全的斋醮仪式体系中,道教却没有为清明节打造出一套提供祭祖的仪式服务,其原因大概是清明节祭祖强调的是儒家的家族祭拜行为,而更现实的因素在于,清明祭祖是各家各扫祖先墓,道观的道士或者民间火居道士在人数上毕竟有限,没有足够人力跟随斋主到其祖坟去进行仪式服务。
1960年代以来,当越来越多的香港市民将祖先骨灰位安置于佛寺道堂内时,清明节祭祖的仪式空间由户外转向室内的宗教场所,这就为宗教团体开拓仪式服务提供了可能。
1950年代香港各道堂所修建的清明思亲法会,只对本观同门开放,用以超拔仝人祖先。1954年,当时执掌青松观日常科仪的侯宝垣道长在理监事联席会议中提议,“于思亲节期间开忏一天,超拔同门道侣先祖”,提议获得通过并成为青松观定例。[9]当时另一个经常举行道教法会的香港道堂──云鹤山房,也常在清明节为同门道侣修造思亲法会,“奉行济炼玄科,散花施食”,“资荐先灵,以昭孝道”。[10]
1960年4月26日(农历四月初一)开始,啬色园[11]启建一连九天的万善缘法会,恭请佛教乐果老法师主持法事,又邀请青松仙观暨啬色园经生,分佛道三坛主持法事,超荐幽灵。《华侨日报》1960年4月29日报道称:“今为求达阴安阳乐,除有钱出钱者外,顾及一般贫苦孝子贤孙,趁清明,设免费附荐,分文不取。即起接受登记,采释道两法力,分三大坛场。”[12]此次法会缘起乃为庆祝佛祖诞辰及求雨,此外又增设了免费的附荐先人仪式,民众只须登记就可以将先人的名讳书写于道坛的附荐台上,先人在超度仪式中蒙法力加持,得以超度。1964年清明节日,香港佛教联合会假座志莲净苑启建万善缘胜会,七昼连宵,筹款兴建香港佛教医院,法会也附设了附荐灵位。[13]
1960年代这两次于清明前后举行的法会,虽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方便民众祭祖和超度,法会所附设面向大众的附荐先人服务却透露出,佛教与道教经团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迎合民众清明节祭拜先人,将原来只为宗教内部人士修造的清明思亲法会,改为向公众开放。[14]
随着1970年代道堂内设骨灰龛的普及,清明时节前往道堂祭拜祖先的善信日渐增多,道堂顺应这一趋势,将清明思亲法会固定成为定期举办的超度亡魂法会。[15]从云鹤山房1974年所拍摄的照片所见,附荐先人的牌位已经摆满了坤道(女道士)经生身后的道坛四周。[16]当然,此时的清明思亲法会已经转变为,专门为超荐善信之祖先亡魂而设,附荐费已经成为道堂的一大收入。云鹤山房另一幅历史照片上,一众坤道经生正在施演幽科,墙上张贴的幽榜签署着附荐者名讳甚多。这两张照片反映了1970年代清明思亲法会受到信众的欢迎,同时由于法事规模的扩大,各道堂开始出现经生人手不足,坤道经生渐渐取代乾道成为主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丁永祥]含山蚕花节的文化忧虑
下一条: ·民情风俗重于城市管理需要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