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辉]命名、中国女性与中国文化
  作者:李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5-31 | 点击数:11213
 

 

张天翼先生有一则小小的寓言曰:
 
“一条心地很好的蛇抓到一只麻雀,想要把她一口吞掉,于心又不忍。于是把她盘得紧紧的,谆谆善诱地劝她服从命运,还劝她拿出牺牲精神来献身于他。讲完之后,才客客气气要动手吞吃,并且说:‘你看,我不像别的蛇那样不讲理,我和他们是毫无共同之点的。’”
 
这则寓言很能表示出男权社会里男子对妇女的态度来。为了维持男性统治,就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压迫妇女,然而,一味地压迫却难免引起妇女的反抗,故最省事的办法莫过于让妇女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男性的统治,因此,使男性的统治与女性的被统治合理化是必要的。弗洛伊德云:文明的历史即压抑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明的历史也就是男性的统治合理化的历史。
人类的文明产生于人的精神分裂,即灵与肉,精神与物质的分裂,并且建构在灵对肉,精神对物质的压抑上。亚当与夏娃还在伊甸园的时候,人类的文明尚未开始。而当他们偷吃了知善恶的果子,用无花果的叶儿各各遮住了自己的下体,这一刻,人类的文明便萌芽了。为什么他们要遮住下体呢?因为他们已产生了分别心,觉得肉体是不洁的,灵与肉于是分裂了。最初的灵对肉的压抑大约是缘于对死亡之恐惧罢,因为肉体是有生老病死的,任何人都避免不了,加之那时候的人己经有了朦胧的自我意识,“人”开始从自然中分娩出来了,自然作为一个强大的异己的力量(物质)站在他的对立面压迫着他,于是,他的头脑里便幻出了永恒不灭的灵魂来,以摆脱对死亡与自然的恐惧。初民生活中灵对肉,精神对物质的压抑主要表现在巫术的运用及神话的造作上,通过巫术与神话,他们使周围的世界秩序化,从而变得可以理解(祛魅),不再那么狰狞可怖,为自己建构了一个相对安宁的避护所。在此过程中,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便是语言,或者勿宁说,分裂产生于语言,语言使世界秩序化,世界产生于我们用思想或语言对混沌的分割,故道家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亦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语言是一种暴力,强制性地加在与它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的一切事物上,我们现在站在自然的对立面,给自然的一切包括曾属于自然本身的自我都贴上一个标签--也就是命名。有个古老的中国传说,或许可以作为“语言的暴力”的隐喻。相传,很久以前,镜鉴世界与人类世界并不像后来那样彼此分隔着。那时,镜族类与人类尽管混居在一起,和睦共处,但他们的颜色和外形是完全不同的。那时还能出入镜面。一天夜里,在未见任何预兆的情况下,镜族突然入侵,结果混沌出现了。人类很快就认识到,这些镜族人的确是混沌。入侵者势力强大,最后只有凭借黄帝的魔法,才将他们击败,逐回镜界。为了降服他们,黄帝设下一道符咒,迫使混沌人乖乖地按照人的行为举止行事。在这里,符咒即是语言,而混沌,是文明产生前的未分化的状态,或者也可以说是肉与物质的象征。语言所具有的巫术的功能,在各种不同来源的文化里都有记载,如《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 鬼夜哭。”文字,语言的载体具有役使鬼神的魔力;而《旧约全书•创世记》里,则有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可见,语言还有创造事物的功能。
可见,对于人类文明的创造与发展,灵对肉,精神对物质的压抑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然而,这种压抑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的时期,却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男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取代妇女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私有制的产生,社会阶层的分化,这种压抑便表现出男性对女性的性质来。男性代表灵,女性代表肉,男性是精神的,女性是物质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代表天,属阳;女代表地,属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故男性应刚,女性应柔;男子是主动的,女子是被动的。与此相联系的另一种压抑的表现形式是“劳心者”对“劳力者”的优越感与统治,其主要形式是政权,在文化上最重要的表现是对“理性”或“礼教”的推崇。孟子曰:“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在此,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语言巨大的魔力,轻轻松松地一句“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便使“劳心者”对“劳力者”的统治合理化了。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同样地,将女子与小人并列,竟影响中国文化有关女子的观念数千年之久。孔子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可见孔子是深通命名的要义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邓琪瑛]三仙女神话中所呈现的功能意义
下一条: ·[苑利]《名录》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相关链接
·[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于翔]心流:女性剪纸群体的最优心理体验
·[王静]闽东生育文化中的“身体在场”·[史晓雪]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才女”现象研究
·[李滢钰]性别视角下的广西瑶族服饰传承发展研究·[李雅洁]论女性在节日中的多样化角色
·[李梦]从神女到女神:中国女性神灵的变相·[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傅灵犀]“身”为“老百姓”:失地老年女性的城乡叙事与群体认同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康丽]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
·[杨洋]以女性身体为载体的创作:基于《山海经》异兽造型美妆短视频的分析·[陆慧玲 李扬]菲尔德对女性民间口头叙事的搜集与创编
·[胡佩佩]从生育习俗中看农村女性身体的建构·[王均霞]以女性为载体: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中的礼制抗争与人性追求
·[李靖]美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研究的理论之路·[王继宗]女性观世音形象由来于常州天静尼寺文献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