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乌丙安]妈祖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对其实施保护的关键
——以湄洲妈祖祭典和天津皇会为例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1 | 点击数:8725
 

      2006年5月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公布,福建省莆田市“湄州妈祖祭典”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一桩大事,也是中华妈祖文化大发展中的一件重大盛事,更是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乃至海外全球妈祖信仰文化圈中的中华儿女精神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这一壮举不仅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多方面的意义,同时,对于弘扬妈祖文化,建设并完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子孙后代造福,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

      国宝“妈祖祭典”之所以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因为该项文化遗产在以下五个方面具备了充分的条件:

      第一、“妈祖祭典”所标志的妈祖文化,具有充分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众所周知,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以对土地的绝对关注为基本理念的,古圣先贤为帝制皇权制定国策时,首先确立的指导思想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因此,国之疆土,家之田亩就成了立国治家的根本,国有天地社稷坛,家家都有土地庙,成了农耕大帝国的鲜明标志。但是,以四海为家的中国海上漂泊民众,一千年前就在自己险恶的海上作业斗争中明确地发现了海洋文化的根底,创立了与对土地崇拜不同的对大自然海洋崇拜的新型民间文化,以妈祖在海上扶困救危、救苦救难的博大人文关怀精神,抚慰和鼓舞万众生民在海上安居乐业。这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巨大文化创造力的充分表现,是历史上民间信仰文化经典创造的鲜活样板,在历史的经验中,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妈祖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伟大创造力的杰出价值。

      第二、“妈祖祭典”所标志的妈祖文化,扎根于福建湄州及其周边地区,经过一千多年的广泛传播,世代传承,已经发展成为波及祖国大江南北、海峡两岸和五大洲华人社区几十万个城乡地方聚落的妈祖文化圈和文化层,逐步延伸,根深叶茂,本固枝荣。任何一种文化遗产的产生和传播,都有其文化沿流的法则,妈祖文化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一旦产生,就落地生根,就茁壮成长,就开花结果,就转化为广大地区民众的精神和物质力量,形成了普及万方的中华妈祖文化版图,这是令世界惊叹和赞赏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民间信仰文化圈。

      第三、“妈祖祭典”所标志的妈祖文化,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博大感召力;具有启迪亿万民众群体同心同德、同呼吸共命运的强大凝聚力;具有增强全民族团结和增进全社会稳定的巨大向心力。同时,以其深情厚意的人文关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鼓舞,构成了极其和谐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共享的重要纽带。在全世界的十几亿华人的庞大群体里,因对妈祖的崇拜信奉或对妈祖文化精神的敬重而构成的民族文化认同,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每年各地民间举办的隆重的“妈祖祭典”,几乎都沿着湄州祖庙千百年来传袭下来的祭典遗规弘扬妈祖文化,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共享作用,密切了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外全球中华儿女的同胞亲情。近年来的妈祖文化交流的新发展,越来越鲜明地显示出妈祖文化在民族凝聚中的和谐内涵,以湄州祖庙“妈祖祭典”和今天天津天后宫“妈祖祭典”,以及海内外各地祭典空前热烈繁荣的盛况和极高的人气指数为标志,再一次证明了妈祖文化的价值所产生的巨大积极效应是难以估量的。

      第四、“妈祖祭典”所标志的妈祖文化,面对当前纷乱动荡不安的世界,明显地、出色地展现了中华民族鲜活生动的谋求天下太平,谋求救助苦难,谋求人类幸福的古老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在民间,在妈祖文化传播的各个地方,都流传着很多关于妈祖济世助人、救苦救难的神圣传说,每个传说都在传达着人类对苦难世界的强烈抗议,传播着苦难百姓对安居乐业的无限向往,传颂着对妈祖悲天悯人、救人危难的博大仁爱精神的无限崇敬。

      第五、“妈祖祭典”所标志的妈祖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对维系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转型和变革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受到了全球化、西方化包括外来霸权文化入侵的严重干扰和破坏,在某种程度上优秀文化传统已经处于缺乏保护的濒危状态,在许多地方面临弱化失传的危险。在我国当前社会的许多角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并正在遭到破坏,许多令人震惊和痛心的负面事例提示人们,良好的道德底线已经被冲破,因此,妈祖文化中济世救人等等无私广济的精神亟待弘扬。有鉴于此,国家和各地方积极努力保护妈祖文化遗产,保护这种优秀文化遗产继续代代相传就成为当务之急。

      总之,湄州祖庙“妈祖祭典”被国家批准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很值得庆贺和赞颂;但是,这仅仅是国家保护妈祖文化的开端,许许多多的保护、维护、宣传、弘扬的实际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去进行和完成。天津天后宫“妈祖祭典”,就其杰出价值而言,应该公正地说,也已经基本上具备了上述五项条件,在第一批遗产的评审当中,已经进入预选名单;但是由于祭典类民俗文化空间的名额有限,相同项目只能优选一个,所以只能再进一步作申报的充分准备,留在第二批再次参加评审。同时还有其他许多地方的“妈祖祭典”,还没有进入国家级、省级(直辖市级)、地市级、县级的四级遗产名录保护系列,就需要更加努力,做好保护,争取陆续进入遗产保护名录。

      大家知道,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这是一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的全世界性的文化保护工程,我国是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最早的签约国之一,2006年5月末我国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得到了国际舆论好评,福建“湄州妈祖祭典”和陕西“黄帝陵祭典”、山东省“祭孔大典”、河南省“太昊陵人祖祭典”、河北省“女娲祭典”、内蒙古“成吉思汗祭典”等很少几个大型祭典遗产项目,名列其中,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称赞。

      2008年6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与此同时还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147项,其中排名序号484由天津市民俗博物馆申报的妈祖祭典天津皇会榜上有名。这是继2006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妈祖祖庙祭典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中华妈祖文化发展进程中又一桩特大喜讯,也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力保护妈祖文化遗产的又一个重要标志。天津皇会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显示了在全世界弘扬妈祖文化令世人瞩目的又一个文化亮点。

      如今,我们大家面对先后两项以弘扬妈祖文化为内容的国宝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此殊荣,不仅人人感到无比的高兴,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笔者能够先后两次参与并主持对这两宗既重大又珍贵的遗产项目认定、鉴别、评估和评审,感到特别的荣幸,同时也使我受到了极其深刻的爱我中华的教育。因为,举国上下保护妈祖文化遗产这一伟大壮举和不朽业绩,不仅对于和谐社会深层次的全面构建,对于中华民族两岸四地妈祖文化的广泛交流,具有积极而深远的里程碑意义,同时,对于建设并完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子孙后代造福,并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弘扬妈祖文化的普世精神,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全人类意义。

      今天,当我们先后热烈欢呼湄洲妈祖祭典和天津皇会遗产项目申报成功的的时候,我们还不得不进行冷静的思考。因为,申报成功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只是刚刚跨入了一个对妈祖文化遗产实施大力保护的新的里程;申报只是依据行政法规履行的一个手续,而保护才是我们申报的首要目的。因此,当务之急保护妈祖祭典遗产的文化表现形式和它的文化空间,就成为从现在起直到最后实施保护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关键。

      要想把妈祖文化空间和所有妈祖祭典的文化表现形式保护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主导和全社会参与形成合力,才有可能取得成效。因此,首先就需要通过科学的论证,统一认识,解决好保护什么和怎样保护这两个主要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

上一条: ·[赵宗福]地方文化系统中的王母娘娘信仰
下一条: ·[陈华文]生育禁忌研究
   相关链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赵甜佃]动画《鹅鹅鹅》的诗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游红霞]妈祖文化与郑成功文化的谱系交融及其对两岸民众认同的影响·[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
·[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毛巧晖]2022民间文学研究:回归文学及其当代价值的探求·[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吴霜]两部竹笛协奏曲的民俗研究价值·[孙正国]乡村记忆、身份重构与神话资源的价值认同
·[纪秋悦]赵景深先生旧藏宝卷研究·[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
·[郭海红]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毕雪飞]冲绳久米岛天后宫田野调研报告
·[孙芳]由隐到显:博物馆实践中的民俗文物价值·[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张玉]符号消费视野下的唐卡产业发展研究·[张艺]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