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乌丙安]妈祖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对其实施保护的关键
——以湄洲妈祖祭典和天津皇会为例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1 | 点击数:8747
 

      一、        妈祖祭典天津皇会遗产项目应当保护什么?

      1、 认定湄洲妈祖祭典和天津皇会作为古老的文化遗产它的历

      史渊源是什么?它的文化地理空间环境如何?这是遗产保护的前提条件,不容忽视。在寻根知本的基础上,确定湄洲妈祖祭典和天津皇会在妈祖祭典上哪些是和全国各地妈祖祭典相同和相似的遗规遗俗行事,哪些是本地区当地传承下来的独具特色的遗规遗俗活动行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握住遗产亟需保护的具体对象。例如在天津皇会遗产项目申报书中作了丰富翔实的举证论述,历史文脉清晰严密,河海漕运,水陆重镇的区域分布概括准确,展现了天津妈祖文化由来与发展的上下纵横的时空面貌,理清了天津皇会在北方跨省影响的文化辐射线路和它与全国各地妈祖庙会文化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这是天津皇会遗产保护的根基所在,离开了这一个根基,就会失去了妈祖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就会有意无意地损害或破坏对妈祖文化的保护工程。牢牢把握住这个根基,就会使妈祖文化在天津这座高速现代化发展的大都市,发挥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软实力效应。

      2、 妈祖祭典天津皇会遗产最为丰富多彩的独特性显然是重点保护的目标。根据该项目

      申报书的分析和陈述以及《皇会》一书作者尚洁研究员在该书引言中所述:“皇会是为祭祀海神——天后娘娘诞辰而举行的大型庆典,是天津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伴随着天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演化成一种独特的将神祗崇拜、宗教信仰、问医求子、祈福还愿、赛会演剧、、民众游观、会亲访友、社会交往、城乡商品交换等活动集于一体的庙会行事。”作者在论述皇会行事与礼仪程式规范时又说:“皇会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并有严格规定的庙会形式。其筹划之精细、措施之完备、会规之严密、等级之分明、仪礼之繁缛,非一般庙会所具备。皇会的行会更是异彩纷呈,一切仪仗装饰、人员服制、表演技艺都力求尽善尽美,花钱费事在所不惜,务必要求其如何美丽,如何风光,融聚了天津民间各种技艺的精华。所有出会仪式、典礼庄严隆重,不厌繁缛,成为当时‘全国各省唯一的神话盛事’。”这正是天津皇会独具的重要特色,该遗产的保护就应该从这里着眼着手。保护非物质遗产项目的当地固有的特色,这既是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的一项准则,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保护的国际共识。

      3、 妈祖祭典天津皇会的核心既然是妈祖祭典,因此传统祭典仪式的原形态应当予以着

      重保护,在这里仪式活动的民间性、民祭与官祭的协调性、仪式程序样式的规范性都是祭典保护的重要目标。例如,皇会的会期安排必须保持传统遗规,从农历三月十五起至二十三日天后娘娘诞辰日止,共举行九天;其中五天举行民众进香朝拜,四天举行巡游赛会表演,举办各路香会(老会、圣会)的座会设摆等内容和形式,都应当最大限度地保持其传统的特色。其中,民众自发的进香如何保持随俗;各个老会、圣会的主持点燃香烛祭祀、供奉、跪拜、唱诵等礼仪,如何按照各会规矩行事;所有仪仗的配置、人员执事、陈列或出列的程序等都是加以保护的重要细节。据皇会研究专家尚洁的归纳,仅就皇会的指挥协调、公益服务、仪仗銮驾、座会设摆、还愿劝善、游艺表演六大方面的行会遗规就数不胜数,令人惊叹。如果全面失去了天后娘娘祭典仪式如此规矩的传统严肃性和遗俗遗规的严格性,随意草率行事,任意篡改走样,那么,作为申报遗产项目计划保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就成了一句空话。

      4、 妈祖祭典天津皇会作为一种典型的庙会形式,作为一种文化空间的大型综合的表现

      形式,它最大的耀眼亮点是迎神赛会的行会巡游多样性展演。按照传统原形态的记载、老传承人的回忆和老照片的印证,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彩,在中华大地可以称得上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无可比拟。据项目申报书的介绍和《皇会》一书作者的翔实考证,仅以清代康乾盛世时期的皇会行会序列为例,就有101道会之多。如果按照表演的门类统计,不论其表演内容和艺术技巧有多少花样,把重复的表演门类划归一类计算,就有45种行会在巡游表演,同样十分壮观。根据初步的普查了解,直到今天依然保存下来的行会样式还有宝辇、大座、太狮、高跷、中幡、秧歌、法鼓、杠箱和各种民间器乐、十不闲、莲花落等若干种,如果有计划地实施有效的挖掘、整理、抢救和恢复性保护,更多地展现天津皇会的传统风貌时一定会取得成功。

      二、        妈祖祭典天津皇会遗产项目应当怎样保护?

      1、 首先必须完善该项目国家级遗产保护计划,建议把湄洲妈祖祭典和天津皇会保护

      计划纳入到福建省和天津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如果此前还没有作这样保护的考虑,就应该随着福建和天津全面发展的新形势及时把这样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增补进去,并优先列入直辖市或省一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

      2、 与此同时,相应地对该项目的保护给予足够的资金投入;资金来源在运作中尽量

      做到政府主导的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多渠道企业文化基金的资助。必要时依据国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寻求国际合作交流或援助;同样依据国家政策的支持建立两岸三地和海外所有妈祖文化圈内的妈祖文化遗产保护的协作机制,共同做好该项遗产的整体保护。

      3、 在财力支持的前提下,建议做出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动员并选拔推荐一批精干的

      妈祖文化调查研究的专家学者,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科学保护的专家学者和一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经验丰富的管理工作者,联合组成妈祖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机构,全面策划,研讨论证,分工负责,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地实施保护。

      4、 专业保护的工作队伍应当首先对当今湄洲妈祖祭典和天津皇会的全面状况、整体

      信息作一次细致的专项普查,摸清皇会通盘保护的全部、局部、细部,制定出细到不能再细的可执行可操作的实施方案细则,严格避免不务实际的空喊口号的所谓保护,扎扎实实做保护。

      5、按照联合国公约实施保护。目前,妈祖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经通过基层申报,进入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预备名单,因此,湄洲妈祖祭典和天津皇会的保护一定要以国际公约为准则,做好保护工作。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专门为“保护”下了一个签约国恪守的定义,原译文是:“‘保护’(Safeguarding)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protection)、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在这个简明的定义中,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保护”的大概念指的是包括九大方面的所有措施,而不仅仅是其中一项具体的技术性保护方法。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妈祖文化论坛等活动,也是九项措施中的研究、宣传和弘扬。皇会遗产项目的申报成功,也意味着它已经被国家和天津市政府确认、立档,并进入保存、保护的名录。但是,具体的保存、保护和传承的任务还仅仅在开始,今后的保护虽然刻不容缓,而且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任重而道远。当务之急,做好所有调查资料、包括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相关用具器物的保存、立档工作;做好皇会全部仪式和所有老会、圣会的行会表演艺术技术的普查;特别是对所有皇会行事程序中、包括所有行会表演者、组织者队伍中的传承谱系和代表性传承人,要作详细的注册登记,并做好他们的表演技艺的传承采录,做好代表性传承人的命名、表奖工作;建立相应的技艺传承机制,建立业余或专业的表演技艺传习所,建立传承人的经济补偿制度及相应的保护机制。

      6、建立妈祖文化遗产数据库,进行现代科技手段的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经先期建立了国家级遗产保护数据库,编制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软件程序,湄洲妈祖祭典和天津皇会遗产是我国两大宗重大的文化遗产,已经具备了建立大型数据库的必要条件,通过数字化管理,妈祖文化遗产的保护必将以先进的科技手段武装完备,有利于向全国或全世界弘扬妈祖文化,有利于奠定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深厚根基,大大有利于中国对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

      总之,保护好湄洲妈祖祭典和天津皇会这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必定会取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效成果!为子孙后代造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不朽的贡献!功德无量!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

上一条: ·[赵宗福]地方文化系统中的王母娘娘信仰
下一条: ·[陈华文]生育禁忌研究
   相关链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赵甜佃]动画《鹅鹅鹅》的诗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游红霞]妈祖文化与郑成功文化的谱系交融及其对两岸民众认同的影响·[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
·[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毛巧晖]2022民间文学研究:回归文学及其当代价值的探求·[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吴霜]两部竹笛协奏曲的民俗研究价值·[孙正国]乡村记忆、身份重构与神话资源的价值认同
·[纪秋悦]赵景深先生旧藏宝卷研究·[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
·[郭海红]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民俗学研究·[毕雪飞]冲绳久米岛天后宫田野调研报告
·[孙芳]由隐到显:博物馆实践中的民俗文物价值·[郑鑫宇]遗产地社区讲解员与传承人的互动性研究
·[张玉]符号消费视野下的唐卡产业发展研究·[张艺]汉语谚语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