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尹志刚]我国城市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与养老模型建构
  作者:尹志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0-29 | 点击数:9594
 
8.1 政府层面的制度
即广义以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险是对各种有收入的职业群体的强制性制度,有职业的老年人退休后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社会福利是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保障制度,无职业和收入的老年人可以获得普适性的福利;社会救助是选择性的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制度,主要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这三种制度,可以使所有的老年人获得制度性的基本生活、医疗和住房保障。
8.2 市场层面的制度
市场层面的制度主要指商业保险,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包括人寿、财产等各种重大风险保障。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在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可能遇到重大风险,通过市场途径向保险公司购买,以避免因重大意外风险导致生活陷入困境。
8.3 家庭层面的制度
家庭层面的制度,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物质、照料和情感全方位的综合性、自助性、互助性的制度,是首属群体独有的成员之间的“以人为本”的制度,是任何社会和商业保险无法替代的制度。其他制度往往是以家庭保障制度为基础而衍生的。
8.4 社区层面的制度
社区层面的制度是家庭层面制度的延伸,包括社区福利、社区服务和社区照顾。总体上看,社区制度是综合性的救助和照顾,具有全体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相互帮助的功能,特别是生活和精神方面的照顾、关爱和互助,具有增进社区成员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社会功能。
8.5 组织(企业或行业)层面的制度
组织(企业或行业)层面的制度,主要是企业及行业年金制度,是企业根据利润和职工贡献为职工提供的补充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在资金方面的重要补充。
8.6 人口和计划生育保障政策及制度
是应对由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独有家庭风险的保障政策或制度。从现实可行性上看,应包括提升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金比例,创建独生子女父母护理保险和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基金等政策,并由整合各项政策逐步向制度过渡。同时,作为应对特殊时期的、非常态的独生子女家庭风险规避政策,也为建立我国应对少子高龄社会的常态的、普适性的人口可持续发展制度奠定基础。
8.7 社会层面的综合性制度
在综合发挥上述制度功能的基础上,应当设计实施应对我国大规模急速而至老龄化的综合性社会工程——全民、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工程。其根本目标是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生活不自理老年人的数量、比例及卧床时间,以便从根本上缓解养未来老龄社会的风险。一个基本的思路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指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把一切有助于提升老年人健康、劳动和生活自理水平的文化、体育、健身及康复机构和设施,最大限度地免费(或成本收费)地向老年人开放。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自理,是国家、社会和家庭的最大幸事,也是降低老龄化风险的最根本举措。
政府和社会要把规避独生子女家庭风险的各项制建设有机整合起来,并与整个社会养老工程的设计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制度层面有效降低我国大规模急速而至老龄社会的风险。
修订日期:2008-12-13
 
注释:
①“4—2家庭结构”是指独生子女结婚后,子女家庭与父母家庭人口呈现为4个老人和一对年轻夫妇的结构。
②本文引用的数据除了特殊注明外,均来自2006年北京市宣武区、西城区首批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状况调查。
③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Z].
④中国网china.com.cn,2007-12-17.
参考文献:
[1]我国已累计出生9000万独生子女[N].北京日报,2005-11-24.
[2]张春艳.居家养老研究综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61.
[3]卢晓珑.社区化的居家养老模式探析[J].社会工作,2007,(10)下半月.
[4]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本文原载《人口与发展》2009年3期第76~91页,文中注释、图表等参见纸质媒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蒋小平]“情”与“节”的变奏
下一条: ·[高志英 李勤]族际关系对中缅北界傈僳族的跨界迁徙与民族认同的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