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马昌仪]钟敬文早期对民间文艺学的求索
  作者:马昌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5 | 点击数:22484
 

  第四,钟敬文早期的研究偏重于歌谣,上文谈过,这和“五四”歌谣学运动有关,另一个原因是他自幼喜爱诗歌,十五、六岁时竟然写出成册的《诗话》[78],由于酷爱,注意得多些,思索得深些,因此对我国民族传统的诗歌理论能够运用自如,极见功底,这些对他研究歌谣甚有好处。他继承传统,却不因循守旧,而是有所革新,有所创造,不断提出自己独立的、新鲜的见解:或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或提示现象,追究原因;或冲破传统,另辟新路。尽管比较浅,还很不成熟,但却是一个好的开端。相比之下,在神话故事研究方面,则较多的接受外来影响,有时候对外国学者以及国内某些研究者的偏颇观点又缺乏批判能力(例如早期对神话故事起源的唯心主义的解释[79],在比较故事时出现的形式主义的偏向,对个别学者提出的山歌的贵族起源观点[80]没有从认识论上加以批评),因此可以说,他早期这方面的研究显得比较单薄。尽管如此,他在神话故事方面(特别是对型式比较法,对楚辞、槃瓠、刘三姐等)的探索是大有益处的。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却摸索了一些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基础,迎来了30年代一个丰收的季节。

  第五钟敬文早期由于和革命者以及革命书刊的接触,对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些朦胧的、初步的认识。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我在大革命时期,已经接触到《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等书籍。但是,那主要只对我的社会观起过一些作用 ,对于学术思想却触动不大。[81]

  这就是说,在大革命期间,政治上的觉醒并没有使他的整个行动与学术思想跟革命斗争结合起来[82],这种社会观与学术观不一致的现象在当时的学者中并不是个别的。比方说,作为共产主义者的茅盾早在1925年就批判了他早年以进化论为基础的文艺观,但在1928年写作《中国神话研究ABC》时,却仍然把以进化论为基础的人类学派神话学作为自己的依据,这种社会观与神话观,或者说文艺观与神话观不一致的现象是有其历史的、时代的原因的[83]。而钟敬文早期所呈现的社会观与学术观不一致的现象,却应该更多地从他本人的世界观去探求原因。尽管他当时有某些认识已经超越了民主主义的范围,但从根本上说,他的世界观还是小资产阶级的,进化论的观点和民主主义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还占据主导地位。书卷气太浓而锐气不足的性格上的弱点,又使他迟迟不能脱去这件沉重的外衣,使世界观有一个迅速的根本的转变。特别是在大革命失败后,他曾经一度表现消沉,认为“后生小子……只合闭门读书,或徜徉山水间,击壤而歌”[84]。这种情绪虽然和他个人生活的波折有关,而且很快就有所扭转,但终归反映了他世界观所存在的问题。

  对于世界观所存在的弱点,他时刻都在认真地严格地解剖自己。他把自己与罗亭相比[85],称自己是一个“智力颇明晰,而勇气不够的青年”[86],不断清算自己那种“不合时宜的书生气派”[87]。

  在学术研究中,他一度主张纯客观的学术研究[88],有时容易忽视作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以及上文所指出的在收集、研究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局限和不足,除了历史的和时代的因素以外,都不难从他的世界观中找到原因。

  60年来,钟敬文走过了一条异常艰辛的道路。道路崎岖,走过弯路;道路泥泞,留下一个又一个深深的脚印,但却一刻也没有歇息过。本文所记叙的是他开始迈步、上下求索,努力寻找自己的路的过程。

  1992年7月,北京

  (原载《民间文艺集刊》第4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5月;原题为《求索篇——钟敬文民间文艺学道路探讨之一》)

 

注释:
--------------------------------------------------------------------------------

  [1] 新诗集《三朵花》钟敬文与林海秋、马云心合写,1923年在海丰出版,参考聂绀弩:《钟敬文。三朵花倾盖及其他》,《新文艺史料》1982年第3期。部分新诗收在新诗集《海滨的二月》中。

  [2] 《客音情歌集》1927年2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疍歌》为黎明社藏书,1927年2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0(山+大+车)歌集》(1925年静闻编,0(山+大+车)歌是广东海丰福佬人的歌谣,两首一组,格式似诗经,20年代曾写作邪歌),《山歌选》(1927年编),这两本书稿曾交给歌谣研究会,由于经济原因,未能出版,书稿已丢失,只留下作者写的《山歌选序》,发表在《北新周刊》1927年第1卷第52期上。另外,《客音情歌集序》(原载《黎明》1926年第3卷第43期)曾提到作者1924年曾选出数十首情歌编成《恋歌集》,所谓《恋歌集》也就是后来编的《山歌选》的一部分,都没有出版。

  [3] 《粤风》,清李调元编,钟敬文整理,北京朴社出版,1927年6月;《俍壮情歌》,清李调元编(原歌为俍壮语记录本),刘乾初、钟敬文合译,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出版,1928年4月。

  [4] 《马来情歌》,上海远东图书公司,1928年。

  [5] 见刘大白为《疍歌》写的序,见同名书。

  [6] 见喜多青磁《中国歌谣杂稿》(日本歌谣社刊行的《新歌谣研究》第2辑,1933年),参见《民间月刊》1933年第2卷第8期学界消息。

  [7] 见《艺风》1933年第1卷第9期。

  [8] 《民间文艺丛话》,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刊行,1928年6月,内收有关歌谣文章6篇;《民间文艺丛话次集》,1928年底编好,因故没有出版,内收13篇;《歌谣论集》,上海北新书局,1928年9月,收1篇。其他集子指《柳花集(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29年)、林兰编的《民间传说》等。

  [9] 如《粤风》、《俍壮情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9-10-1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尺素史影
下一条: ·内蒙古大学师生痛别著名蒙古族诗人巴·布林贝赫教授
   相关链接
·[陶立璠]忆民间文艺学家马学良先生·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
·[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
·[段友文 石怀庆]民间文学教材建设的百年回眸·[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段友文:《民间文艺学论纲》·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