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覃乃昌]广西民族学研究50年发展回顾
——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作者:覃乃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10 | 点击数:18522
 
5.加强民族学基础资料整理工作,促进学科研究的发展
广西少数民族在历上形成的文献典籍有两大类:①用古文字记载;②用汉文记载。这些典籍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法律、历史、宗教、军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地理、天文历算、经济、医学等领域。198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立后,多次组织进行民族古籍的普查、搜集工作,搜集11个世居少数民族古籍600多种2000万字,整理出版壮族、瑶族、毛南族、回族等古籍40多种约1200万字。其中如已整理出版的壮族古籍《古壮字字典》(初稿,张声震主编)、《广西壮语地名选集》(张声震主编)、《布洛陀经诗译注》张声震主编)、《壮族民歌古籍集成·嘹歌》(张声震主编)、《壮族民歌古籍集成·欢》(张声震主编)、《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张声震主编)、《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译注》(梁庭望、罗宾译注)、《菜根草堂呤稿》(刘映华注释)、《茹芝山房呤稿》(顾绍柏注释)、《薰生诗草》(刘映华注释)、《亦器轩诗稿》(刘映华注释)。瑶族古籍《中国瑶族布努瑶支系—密洛陀古歌》(张声震主编)、《瑶族创世史诗——密洛陀》(蒙冠雄、蒙海清、蒙松毅搜集翻译整理)、《还盘王愿》(张声震主编)、《评皇券牒集编》(黄钰辑注),苗族古籍《融水苗族埋岩古规》(乔朝新、李文彬、贺明辉搜集整理),彝族古籍《那坡彝族开路经》(黄光荣、农秀英搜集翻译)、《毛南族民歌》(蒙国荣、谭亚洲译注)等。
此外还编纂出版了《侬智高研究资料集》(范宏贵主编)、《壮族土官族谱集成》(白耀天等编著)、《壮族神话集成》(农冠品主编)、《壮族嘹歌集成——贼歌》(何成文搜集整理)、《壮族嘹歌集成——三月歌》(何成文搜集整理)、《平果嘹歌》(侬敏坚等翻译整理)、《历代壮医药史料汇萃》(王柏灿等编)等资料集。这些古籍文献为广西的民族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对推动民族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6.民族学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推动了民族学研究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族研究的不断深入,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广西少数民族对外学术文化交流日益广泛,有更多的国外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关心广西,并直接参与广西的民族研究。
日本。有一批学者从事壮族等民族的源流、羁縻制度和土司制度、历史上壮族地区移住民与壮族关系、明清时期壮族史、壮汉通婚及婚姻习俗等研究,出版了《汉民族华南发展史研究》,发表了《广西土司制度考察》等一批研究成果。1991年,日本学者与广西民族研究所联合对广西东兰县兰阳壮族蚂(青蛙)节进行考察,编写出版了《中国广西东兰县兰阳壮族祝祭文化调查》,日本各大报纸将其主要内容作了报道。2000年日本出版塚田诚之的《壮族文化史研究——以明代以降为中心》,2001年又出版塚田诚之的《壮族社会史研究》,2002年出版千冢惠子的《中国广西壮族歌圩调查记录》。2002年民族出版社出冈田宏二的《中国华南民族社会研究》。
越南。越南与我国壮族地区相毗邻,历史上关系密切,越南的岱族、侬族与壮族同源,因此,越南学者对广西民族研究也很关注。本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越南的民族识别代表团和古文字考察团先后到广西访问,与研究壮族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进入90年代以后,越南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等单位多次派团访问广西,就壮族和越南侬、岱等民族的历史文化关系等问题进行学术交流。
泰国。壮族与泰国的泰族的历史渊源关系更引起中泰和各国学者的注意。80年代中期,泰中友好教育委员会派代表团访问广西,了解壮族社会历史、经济文化、语言和风俗习惯。接着,泰国孔敬大学、朱拉隆功大学、艺术大学先后派代表团到广西考察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进入90年代,学术交流更加频繁。1986年,广西民族学院学者代表团访问泰国,双方进行了学术交流,并签订了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协议,1989年再次访问泰国。1990年,泰国艺术大学代表团访问广西,与广西民族研究所签订了联合进行“壮泰传统文化比较研究”项目的协议。此后的4年时间,双方每年都互派代表团开展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1991年,泰方派团到广西壮族地区考察,回国后编写出版了《壮族:泰族古老的兄弟》一书。1993年,泰国西北大学学术代表团访问广西壮族地区,回国后编写出版了《从广西、云南到兰那》一书,介绍泰族与壮族的历史文化关系,同时约请广西壮学研究中心学者撰写《壮族》一书,译成泰文出版。1994年,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与广西民族学院学者联合编写了《壮泰语词典》在泰国出版。广西民族研究所与泰国艺术大学联合进行的“壮泰传统文化比较研究”项目,在南宁和曼谷举行多次学术讨论会。泰王姐甘拉·娅妮出席了该项目于1996年在曼谷举行的学术研讨会,并参观了由会议举办的壮泰传统文化展览。项目于2004年出版了《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中文版)。2006年,泰国诗琳通公主应邀出席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的“壮泰语言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做了发言。
此外,法国学者分别与广西民族学院、广西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合作进行壮族、瑶族历史文化研究。美国学者在广西、云南壮族地区调查后,编写了《发展中的壮族》一书在美国出版。广西壮学学会、广西瑶学学会还分别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大批国外学者与国内学者共同对壮族、瑶族的历史文化及现代化问题进行研讨。这些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广西民族学研究的发展。
广西的民族学研究从一开始就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联系在一起,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民族学研究虽然经历了曲折,但还是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鼓舞着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
注:本文仅根据个人掌握的材料撰写,未能广泛征求意见,一些研究成果可能有遗漏,只能待以后修改补充,请大家见谅。
 
注释:
①见《新建设》1954年第3期。
②冯深:《五十年代初期我区民族调查之回顾》,《广西民族研究参考资料》1986年,总第6辑。
③作者为苏联专家谢尔久琴柯。
(本文原载《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4期,第1~10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金泽]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
下一条: ·[高自厚]论裕固族源流的两大支系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
·[张洁]宁夏乡村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研究·[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