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覃乃昌]广西民族学研究50年发展回顾
——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作者:覃乃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8-10 | 点击数:18505
 
与此同时,于1981年成立了广西民族研究学会,下设民族理论、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语文四个理事会;1985年成立了广西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广西民族贸易经济研究会,广西民族语文学会,1991年成立了广西壮学学会、1992年成立了广西瑶学学会,1996年成立了广西苗学学会,2007年成立了广西侗学学会。全自治区专职和兼职从事民族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及教师等共约150多人。
2.与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研究领域大大拓展
民族学研究是以民族为对象的社会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民族共同体发生、发展、分化和融合的规律,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成分、起源、分布和关系以及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广西民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民族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大大拓宽了研究领域,涌现出大批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例如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有各民族族称及历史源流研究、少数民族奴隶制社会研究、土司制度及改土归流研究、少数民族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民族关系史研究、华南与东南亚民族关系研究等,其主要成果有《壮族体质人类学研究》(李富强、朱芳武著)、《壮族通史》(黄现璠、黄增庆、张一民著,1988年出版)、《壮族通史》(张声震主编,1996年出版)、《瑶族通史》(奉恒高主编)、《壮族史》(覃彩銮编著)、《明清时期壮族历史研究》(苏建灵著)、《壮族历史与文化》(范宏贵、顾有识等著)、《越史丛考》(蒙文通著)、《瑶族历史与文化》(张友隽著)、《壮族历史文化导论》(美·金丽著,英文版)、《An outlineZhuang History and culture》(壮族历史文化概要,英文著作,李向平编著)、《古南越国史》(余天炽、覃圣敏等著)、《赤雅考释》(蓝鸿恩考释)、《文明的曙光》(蒋廷瑜、彭书琳著)、《历史的足迹》(蒋廷瑜、彭书琳著)、《盘村瑶族》(胡起望、范宏贵著)、《中国瑶族风土志》(蒲朝军、过竹主编)、《金秀大瑶山瑶族史》(莫忍章主编)、《国际瑶族概述》(黄钰、黄方平著)、《广西苗族》(朱慧珍、贺明辉主编)、《壮族土司制度》(谈琪著)、《壮族土官制度研究》(粟冠昌著)、《忻城莫氏土司500年》(蓝承恩著)、《壮族地区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研究》(黄家信著)、《清末民初壮族土司社会研究——以广西大新县境为例》(韦顺莉著)、《太平天国壮族农民起义》(覃高积著)、《广西壮族革命史》(黄成授著)、《壮汉民族融合论——历史上壮汉民族融合与同化现象研究》(韦玖灵著)、《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黄成授等著)、《同舟论——广西当代民族关系研究》(黄海坤主编)、《瑶族农民起义史》(邓有铭、盘福东著)、《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覃圣敏主编)、《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范宏贵著)、《壮泰族群分化时间考》(黄兴球著)等。与考古学相结合的有《壮族文明起源研究》(郑超雄著)、《壮族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郑超雄、覃芳著)、《壮侗语民族先民青铜文化艺术研究》(谢崇安著)、《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覃圣敏等著)、《广西左江崖画》(王古荣、邱钟仑、陈远璋著)。与经济史相结合的有《壮族稻作农业史》(覃乃昌著)、《右江流域壮族经济史稿》(黄雄鹰等著)、《蛮荒稻香》(李富强著)。与哲学相结合的有《壮族哲学思想史》(黄庆印著)。与宗教学相结合的有《壮族民间宗教文化》(玉时阶著)、《壮族图腾考》(丘振声著)、《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廖明君著)、《壮族生殖崇拜文化》(廖明君著)、《壮族麽文化研究》(黄桂秋著)、《壮族布洛陀信仰研究——以广西田阳县为个案》(时国轻著)、《师公·仪式·信仰》(杨树喆著)、《布洛陀——百越僚人的始祖图腾》(梁庭望、廖明君著)。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有《广西民族交往心理》(李秋洪著)。与社会学相结合的有《近代壮族社会研究》(方素梅著)、《守望精神家园——龙脊壮族生活方式变迁研究》(黄润柏著)、《壮族的性别平等》(罗志发著)、《壮族女性文化》(韦苏文著)、《瑶族石牌制》(莫金山著)、《白裤瑶社会》(玉时阶著)、《泰国瑶族考察》(玉时阶等著)、《泰国瑶人的过去、现在、未来》(泰·阿南达著)、《盘村变迁》(郭维利等著)、《中国白裤瑶》(朱荣等著)。与神话学相结合的有《盘古国与盘古神话》(覃乃昌、覃彩銮、潘其旭、郑坡雄、蓝阳春著)、《盘古文化探源——壮族盘古文化的民族学考察》(覃彩銮著)、《追问盘古——来宾市盘古文化考察札记》(覃乃昌著)、《岭南神话解读》(农学冠著)。与语言学相结合的有《广西通志·少数民族语言志》(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壮语方言土语音系》(广西区语委研究室编)、《壮语通用词与方言代表点词汇对照汇编》(广西区语委研究室编)、《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覃凤余著)。与科技史相结合的有《壮族科学技术史》(覃尚文、陈国清主编)。与文化史相结合的有《人类学视野中的壮族传统文化》(李富强著)、《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建构》(覃德清著)、《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周光大等著)、《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张友隽著)、《瑶族历史文化与现代化》(毛殊凡著)、《瑶族传统文化》(谢明学、玉时阶著)、《瑶族文化变迁》(玉时阶著)、《壮族古俗初探》(刘映华著)、《壮、布依、傣、仡佬、京族文化志》(黄庆印等编写)、《南方山居少数民族现代化探索——融水苗族自治县发展研究》(吴承德、贾晔主编)、《壮族干栏文化》(覃彩銮著)、《壮侗民族建筑文化》(覃彩銮等著)、《中国侗族建筑瑰宝——鼓楼、风雨桥》(吴浩等著)、《中国侗族鼓楼》(杨永明等著)、《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玉时阶、蒙力亚著)、《壮族文化的重组与再生》(邵志忠著)、《壮族悲文化》(韦苏文著)、《中国侗族村寨》(吴浩主编)、《壮族风俗志》(梁庭望编著)。与法学相结合的有《壮族习惯法研究》(陈新建等著)、(没有国王的王国——侗款研究)(邓敏文、吴浩著)、《广西民族区域自治研究》(覃乃昌著)、《广西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研究》(覃乃昌著)、与文学艺术研究相结合的有《壮族文学史》(欧阳若修、周作秋、黄绍清、曾庆全著)、《壮族文学发展史》(周作秋、黄绍清、欧阳若修、覃德清著)、《瑶文学史》(农学冠等著)、《仫佬族文学史》(龙殿宝等著)、《毛南族文学史》(蒙国荣等著)、《京族文学史》(苏维光等著)、《壮族文学概论》(梁庭望、农学冠著)、《壮族民间文学概观》(韦其麟著)、《广西民间文学散论》(蓝鸿恩著)、《壮族歌谣概论》(黄勇刹著)、《壮族歌圩研究》(潘其旭著)、《广西民间文学》(韦苏文著)、《岭南文化与百越民风》(农冠品、过伟等著)、《南方民间文化与民族文学》(过伟著)、《壮师剧概论》(蒙光朝著)、《壮剧艺术研究》(韦苇、向凡著)、《壮族舞蹈研究》(金涛主编)、《壮族文学古籍举要》(黄绍清编)、《广西壮族文学评论集》(上、下,王敏之)、《铜鼓艺术研究》》(蒋廷瑜著)、《壮族铜鼓研究》(蒋廷瑜著)、《壮族审美意识探源》(郑超雄著)、《左江崖壁画艺术寻踪》(覃彩銮、喻如玉、覃圣敏著)、《苗族芦笙》(贾晔等著)、《诗意的生存——侗族生态审美谈》(朱慧珍、张泽忠著)。与医药学相结合的有《壮族医药史》(黄汉儒等著)、《中国壮医学》(黄汉儒等著)、《中国壮药学》(梁启成等著)、《中国瑶医学》(覃迅云、李桐等著)、《中国瑶药学》(覃显玉等著)。与人口学相结合的有《壮族人口》(肖永孜著)、《中国京族毛南族人口研究》(央吉等著)、《中国仫佬族人口》(肖永孜、陈洁莲著)。与教育学相结合的有《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丛书·壮族教育史》(李彦福、何龙群著)。民族人物研究有《壮族历史人物传》(范宏贵等著)、《侬智高》(黄现璠著)、《侬智高:历史的幸运儿与弃儿》(白耀天著)、《陆荣廷传》(陆君田、苏书选著)等。词典类有《古壮字字典》(张声震主编)、《壮族百科辞典》(潘其旭、覃乃昌主编)、《壮语词典》(区语委编)、《中国各民族宗教神话大词典·壮族部分》(蓝鸿恩主持)、《岭南文化百科全书》(广西部分,覃彩銮、雷坚等撰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金泽]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
下一条: ·[高自厚]论裕固族源流的两大支系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
·[张洁]宁夏乡村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研究·[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