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宪昭]中国少数民族感生神话探析
  作者:王宪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29 | 点击数:23819
 
(三)感生神话的民族关系。许多民族感生神话中出现的多民族同源共祖现象较好地印证了各民族间的渊源关系,如黎族神话说的女子感风受孕,生育汉、苗、黎族的祖先。佤族神话说,巨人感生人类从山洞中走出后,佤族为老大,拉祜、傣、汉族分别是老二、老三、老四,等等。叙事中反映出不同民族之间有史以来的友好关系。
特别是通过感龙母题的传播,我们会发现中华民族悠久的“龙”文化渊源。如广泛流传在西南地区的《九隆神话》,与汉族的龙崇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记载,永昌郡时期的古哀牢国,有个叫沙壹的妇人,水中触沉木而有娠,十月产10子,10子与它族10女结婚而始有人民。后来沉木化为龙前来认子,封足智多谋的第九子为九隆王。“九隆死,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也。”我国西南地区的羌、彝、白族等民族都信奉九隆神话。关于上述感生神话,首先强调了所感的主体“沉木”乃龙的化身,与汉族古代的感龙而孕母题极为相似,特别是该故事在流传中又加上了沉木变为龙与沙壹相见,并且增加了喜欢第九子的情节,无疑是提醒世人注意,九隆的来历并不是真正的“感木而生”,而是“感龙”而生,可以断定这与北方帝王的天生龙种一脉相承。龙形象的出现应该是华夏民族崇龙的结果,文中因九隆“黠有智”而推举为王,这显然表达的是父系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出现了部落首领。特别是在神话在最后加上了“未尝通中国”之说,无非是想借此以消除人们对该部落独立性的质疑,意在使读者认为该部落如何久远。但史书记载的史实却昭然若揭,如唐窦滂的《云南别录》记载:“戊寅年(唐朝开元二十六年),册南诏蒙归义(即皮罗阁)为云南王。归义之先,本哀牢地。”唐樊绰《蛮书•六诏》说:蒙舍“贞元年中,献书于剑南节度使韦皋,自言本永昌沙壹之源也。”《旧唐书•南蛮传》载:“南诏自言本哀牢后。“《新唐书•南蛮传》说南诏“本哀牢后,乌蛮别种也。”《资治通鉴•玄宗纪》也说:“归义之先,本哀牢夷后。”《云南志》卷六说:“有细奴逻者,亦哀牢之裔。”《南诏野史》说:“九隆氏,哀牢山下。”《白国因由》:“其第九子与母茉莉羌同处,其母见邻居不可共处,移居哀牢山下。”等等,这些史料均是唐、宋、元、明、清各代关于南诏系哀牢夷后的官书记载,内容大同小异。通观九隆神话叙事过程也不难发现,该神话与中原地区广泛流传的感龙神话具有明显的相承或影响关系,如沙壹感沉木与汉文典籍的女祖感龙、沙壹怀妊生十子与汉族的龙生九子等都可以相互印证。这也从不同侧面说明了中原地区的感龙神话与一些少数民族同类母题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美]斯蒂•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2]杨俊峰.图腾崇拜文化[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
[3][美]蕾伊•唐娜希尔.人类情爱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4]戴逸.简明清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6][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原文刊于《理论学刊》2008年第6期,文中涉及的图表、注释等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王宪昭的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宪昭]中国少数民族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探析
下一条: ·[叶舒宪]中国的神话历史
   相关链接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
·[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
·[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