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刘志琴]饮食与伦理
——从吃饭解析中国传统文化模式
  作者:刘志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12-09 | 点击数:16102
 

  四、现代社会对饮食变革的要求

  由于饮食伦理化在中国发展的极至, 有的学者进而认为中国文化可以说是饮食文化。毫无疑问,这一高度发达的形态,造就了中国菜的丰盛和繁荣,美味佳肴享誉全球,为中国古老的文明成就赢得很高的荣誉。然而,由于饮食和伦理的高度契合,本是用以充饥、营养和保健的饮食行为,承载了表现尊荣、法权、富贵和亲疏关系的重负,又肇至饮食的某种异化现象,这主要表现在:

  饮食本是以大自然的产物为原料,这些原料经过烹饪进入口中,首先表现的人和自然的关系。由于以礼为主导的中国饮食向人际关系的绝对倾斜,无视这些生灵的生存和保养,产生"虐吃"的行为。在许多笔记野史中,常常有这种记载: 吃猴脑,讲究的是将活生生的猴子套在桌子中心,把头套在桌面上,当场用锤击破脑袋,用勺掬出还冒着热气的脑浆大啖;吃鸭掌,把鸭子放在烙铁上,让它蹦跳不止,直到两掌被炙烤得又红又肿,取下烹制,据说这才肥嫩;吃甲鱼,有一种吃法,是将甲鱼套在特制的锅里,用火炙得它不断张嘴吞下调料,然后才烹烧。这种残忍的烹调视为美味中的一绝。虽然保护生物和生态平衡是现代意识,在古人中也不乏有反对虐吃的议论,但在中国的伦理观念中,飞禽走兽是礼义不及的对象,食物的选择以稀为贵,以贵为好,这也助长了暴殄天物的行为。佛教不食荤腥、伊斯兰教不食猪肉以及宰杀牲口的各种规定,都使得这些民族和教民在食物的选择和烹调中有所不为。华夏族则百无禁忌,只要入口不择手段。唐朝皇帝姓李,由于避讳字与鲤同音,下令禁止捕食鲤鱼,可在唐人的著述中并不乏有食鲤鱼的记载。《酉阳杂俎》说:"句容赤沙,湖食朱砂鲤,味甚美。"贺朝在《赠酒店胡姬》一诗中说:"胡姬春酒店,管弦夜铿锵。.... 玉盘初脍鲤,金鼎正烹羊。 "白居易在《渭上偶钓》中说:"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偶持一竿竹,县钓至其傍。 "这反映在禁令的前后,并未停止食鲤鱼的行为。连皇帝的"讳"都照吃不误,还有什么不能吃的。时下偷猎偷食国家保护动物的恶行,屡禁不止,虽然是无知和不懂法,但与这吃胆包天的传统不无关系。

  过分注重用饮食增进人际关系,使得饮食成为一种特殊的工具,促使人际之间的腐败行为在这一领域恶性发展。当前在吃喝方面的奢侈浪费就是一大弊端。《安徽日报》1994年 1月27日载文披露,农民吃喜酒成风,已经不胜负担。根据 31 个县对3100户农民的抽样调查,从1988年到1992年 5年间,农民人均喜酒钱的支出增加 2--- 5 倍,比用于衣食住行的必须开支高出15个百分点,比农民人均收入的递增速度高出23个百分点,数字之大,令人惊叹。名目日益繁多,出生有满12天酒、满月酒、周岁酒、6岁时的毛头酒;死则有入地酒、五七酒;嫁娶有订亲酒、 下礼酒、接亲酒、新女婿上门酒。此外如盖房、升学、参军、开店、办厂形形色色,只要有喜事,沾亲带故的全都登门,这在连油也吃不起的农户是一笔多么大的开支 !有的不得不用卖血换钱来了却人情债。礼金的多少,宴席的厚薄,成为人情深浅的砝码。礼尚往来异化为压迫自身的沉重负担。这还是属于个人吃,吃个人的。至于用公款吃喝,更不可扼制。民间流行的打油诗,生动描绘了吃喝者心态: "迎宾十 菜一汤,尝八宝鸡、风凰腿、全家福,山珍海味,直吃得挺腹伸腰, 花公款何必小气? 陪客一桌十座,品五粮液、杏花村、味美思,佳酿美酒,喝他个昏天黑地,慷国慨干吗伤心。"有一对联说:"厂庆、场庆、矿庆、社庆、店庆、校庆, 处处可庆;卅年、廿年、十年、五年、两年、一年,年年能吃。"横批是"普天同乐"。四川紫阳县有一个只有八千人的乡,1990年全乡的农业发展基金2.91万元,竟被吃掉1.38万元,还拖欠1. 5万元的烟钱。这真是穷吃,吃穷了一个乡。1994年统计每年吃掉的公款竟达800亿。有的餐馆推波助澜,居然以奖金20万奖励吃喝的中奖者。由大吃特吃,蚕食、鲸吞国家和集体财产,吃成社会一大公害,这在世界上也不多见。为什么造成这一局面? 民间有一句话一针见血,这就是"无酒不成宴,无宴不办事。"宴请是为了办事,办事一旦与成事无关的吃喝挂勾,又岂能遵循办事的原则和程序? 拉拢、行贿、走后门,无所不至。为在吃食中增进人际关系,不惜一切手段劝酒,用暴饮暴食作为宴饮的高潮。《华商时报》1994年3 月23的发文《中国宴席的警告》说,从1986年以来,十年中在宴席上因过量饮酒而引起酒精中毒致死的高达数千之多。现实体制的弊端,强化了饮食文化的不良传统,致使百弊丛生。罪咎当然不在饮食本身,食品是无知无识的,问题是贯穿在饮食交往中的那种人际关系的意识,亦即伦理意识得到恶性发展,使正常的饮食活动异化为腐败的行为。

  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学说建构的烹饪理论,过度的人事附会和人伦导向,冲淡了对食物自然属性的研究。在饮食结构中缺乏营养指导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营养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根据《上海科技报》 1996年7月10日报道,上海居民营养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最精于吃的上海人,"盐超脂肪多,钙少铁不足",这已成为富贵病及死亡率上升的元凶。技艺精湛的厨师能作出各种美味佳肴,却说不清营养价值,1986年世界烹饪杯大赛,号称"烹饪王国"的中国菜肴,仅获得第十名,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拿不出参赛菜点的营养成分表,这已成为严重的教训。

  中国菜肴的制作讲究味道,从吃客来说,口味至上,制作越来越追求精良,大量的精制食品,不仅破坏了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也导致心血管病成为高发病。从厨师的操作来说,味道是供品尝而不能言传的,百人掌勺百样味,过度的依赖经验的制作,很难规范。当前肯德鸡、麦当劳等大量洋快餐的涌进,中国传统的快餐面条、饱子、馄饨在餐馆节节败退,其原因之一,就是操作的不规范,质量难以统一,不易推向集约化生产。

  用进餐来表示团圆和欢情的心态,造成共餐制的经久不衰,这一传统在现代生活中的弊端已日益显著。全世界有2 亿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者,中国人占了一半,从烹饪大国到乙肝大国,共食一盘菜,不能不成为致祸之由。然而分食制虽经多方提倡,很难推广,其根源也在于用饮食增稠人情的观念,历经数千年而根深蒂固。 对于这些弊端,我们的先辈早有洞察。孙中山在《民生主义》和《建国方略》中对中国饮食的利弊,作了精辟的论断。他在高度赞扬中国烹饪成就的同时又指出:"倘使更从科学卫生上再做工夫,以求其知而改良进步,则中国人种之强,必要驾乎今日也。"这科学、卫生,极其准确地击中传统饮食之弊。然而,一百多年来中国饮食的积弊不仅没有改进,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发展,饮食伦理化的传统积淀在民族心理的深处,已经成为改良饮食的潜在障碍。

  高扬科学和卫生的大旗,淡化饮食中的伦理意识,还其饮食以充饥、营养和保健的本来面目,是改进中国烹调的必由之路。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近代中国研究网 2006-1-21

上一条: ·[孙燕京]略论晚清北京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其特点
下一条: ·[刘志琴]谈近代服饰变迁的国际化历程
   相关链接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夏循礼]地方菜系的本草基因及其食养文化
·[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路童越]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新疆各民族共同饮食理念研究
·[周福岩]非遗传承与社区参与——基于伦理学的视角·[金卿莹]秦汉义乌颜乌传说与儒家孝伦理的传播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陈立仁 朱炳国 葛金华]祠堂与家谱的伦理永驻和伦理永恒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王琴] “草药有命”与“自我神化”:粤北瑶族医药从业者的道德重塑·[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林玲]神性与伦理:虞舜孝感动天故事的经典化·[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
·[郭文钠]广府饮食生活中的意头文化·[邓李]解冤、劝孝和倡德:重庆民间觉皇宝坛《佛门解结科范》伦理文化探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