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朱雄君]乡风民俗变迁动力的理想类型分析
——基于“结构—行动”的视角
  作者:朱雄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8-08 | 点击数:13006
 

  注释:

  ① 陈炳水:《浙江乡风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与现实基础》,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

  ② 王文宝:《中国民俗研究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335页。

  ③ 谷鹏飞:《从美学角度看民俗的现代传承与重建》,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④ 周耀明:《试论我国新时期风俗文化的变迁》,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⑤ 贺雪峰:《“人情”之累》,载《百科知识》,北京,2012(12)。

  ⑥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478页。

  ⑨ 施启良:《结构定义评述》,载《系统辩证学学报》,1995(2)。

  ⑦ 转引自王立志:《人的科学如何可能——从方法论视角看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2)。

  ⑧ 拉德克里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第167页。

  ⑨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第52-53页。

  ⑩ 朱雄君、乔亨瑞:《农村地区汉族祖先崇拜变迁的社会学解读》,载《求索》,2007(5)。

  11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253页。

  12 笔者曾以湖南石村为例,对南方农村地区祖先崇拜的变迁及其内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参见朱雄君、乔亨瑞:《农村地区汉族祖先崇拜变迁的社会学解读》,载《求索》,2007(5);朱雄君:《农村地区汉族祖先崇拜的变迁与现状》,载《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2)。

  13[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第22页。

  14朱雄君、何治民:《我国乡风文明建设百年历程探寻》,载《民族论坛》,2011(3)。

  15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上海,译林出版社,2003,第80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社会学视野网 2013-07-2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非遗”保护与艺术人类学的作为
下一条: ·[赵宪章]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5年第2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2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
·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民俗研究》:2025年第1期目录
·[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1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专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
·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民俗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广州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