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朱雄君]乡风民俗变迁动力的理想类型分析
——基于“结构—行动”的视角
  作者:朱雄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8-08 | 点击数:13009
 

  三、内驱力:要素的断裂、变异与突现

  乡风民俗的五个基本要素互为前提、互为基础、互为牵制,呈动态性的相互联结,构成一个结构性的整体。正因为要素之间的这种相互性关系及其结构性张力,五大要素当中的任何一种要素的变化都将导致其它要素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个结构的变迁。从外部来看就是乡风民俗的变迁外显表现。例如,物质要素的变迁将导致观念要素的变迁,观念要素的变迁将导致人们行动要素的变迁、制度要素的变迁。制度要素的变迁有可能引起组织要素的变迁,继而引发观念、物质上的变迁。

  从乡风民俗的发展轨迹来看,要素的变迁存在三种形式:一是断裂,就是要素在传承的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导致不能继续传承下去。例如在解放前,南方许多村落都有自己的宗祠、村庙,但是建国后被大量摧毁,由此形成物质要素的断裂,正是这种断裂导致农村许多传统的乡风民俗遗失或衰落。二是变异,就是要素在传承的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在内涵与形式上发生了偏离。例如婚姻的物质要素中,陪嫁的物品虽然一直有三大件,但是三大件的实质内容已经有原来的“老三样”变成了今天的“新三样”,从而使婚姻习俗变得具有现代的气息。三是突现,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新的要素被发明创造或者新的要素从外界引进。例如现代文明进入农村后往往引发农村乡风民俗的巨大变革,收音机、电视机对农民生活休闲方式的重大冲击就是明证。因此,乡风民俗的变迁动力之一正是其内部某要素的断裂、变异和突现,经由要素的相互关系性联结而引发其它要素的变迁,从而导致乡风民俗结构的整体变迁,我们称之为内驱动力。

  以南方农村祖先崇拜的风俗为例,我们将能看到这种要素的断裂、变异和突现怎样通过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结关系而推动整体结构的变迁。􀃊􀁉􀁔解放前,祖先崇拜的风尚在南方农村盛行。有宗祠、庙宇、坟墓、祖先灵位、族产、祭祀器具、族谱等等这些物质要素;也有聚族而居的宗族成员,族内有族长、热心族内事物的族人等组织要素。有重视血缘、相信祖先灵魂不灭庇佑家人,崇尚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观念要素;也有集体性的大型祖先崇拜活动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崇祖活动等行为要素;还有族规祖训、仪式规则等制度要素。正是这些要素的相互依托使祖先崇拜在南方农村十分盛行。而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时间,宗族组织作为被打压的对象遭到取缔和破坏,大量的祖先崇拜物质被没收破坏:族产被没收、宗祠被拆毁、坟墓被破坏、器具被销毁等等。即使祖先崇拜的观念在农民的心中根深蒂固,物质要素、组织要素的严重破坏导致农民不能再像解放前那样进行大张旗鼓的集体祭祀,而只能偷偷摸摸,由此从内容与形式上导致人们的行动要素的变异,从而整个祖先崇拜风俗由繁荣变为萧条,甚至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随着祠堂、坟墓、器具等物质要素的恢复重建,祖先崇拜风俗又重新在农村盛行。这固然是有其外部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扎根于农民心中的祖先崇拜观念要素、村民聚族而居的居住形态,以及幸存于世且通晓和热心祖先崇拜事物的宗族人物构成的组织要素,还有幸存的宗祠、坟墓、族谱、祖先灵位等物质要素。正是这些要素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托使有些农村的祖先崇拜风俗能恢复重建。在上述要素都较为齐全的地区,祖先崇拜的重建往往迅速而且浓烈,相对应的是,在上述要素比较缺乏的地区,其重建并没有成功或者程度不高。与此同时,我们往往能够发现当代的祖先崇拜风俗并不是解放前的风俗的简单复制性恢复重建,与解放前的祖先崇拜风俗具本质差异。这种差异正是由于要素的变异与突现而形成。从观念要素来说,虽然人们仍然举行各种祖先祭拜仪式,但是其动机并不如以前那样相信祖先有灵验、希望祖先保佑,而是作为一种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激的情感表达,和团结族人、和睦乡邻的现实手段以及一种休闲、娱乐、社交渠道。由此引发整个祖先崇拜风俗的世俗化、理性化变迁。从物质要素来说,现代文明物质如西洋乐队、礼炮、音响等的应用使得祖先崇拜越来越具有现代的时代气息。从以上对祖先崇拜的考察我们能够发现:正是构成要素在祖先崇拜传承中的断裂,以及传统重建时产生的变异和突现让祖先崇拜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结构形态,由此推动了结构的整体性变迁。

  四、外引力:结构牵引、文化融入与外力干预

  乡风民俗的演变以结构要素的断裂、变异和突现为内驱动力,从而呈现出演进变化的动态过程。结构要素的变化越是激烈,乡风民俗的变迁越为明显,反之亦然。这种动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时间里并不十分明显,正是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要素断裂、变异和突现不剧烈的缘故。而在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乡风民俗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就源于在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要素的断裂、变异与突现出现了历史以来没有的剧烈。然而,是什么原因使得乡风民俗的结构要素在传统社会变化不大,而在现代中国变化如此剧烈?可以说,近百年来,中国的乡风民俗与整个中国社会一样经历着巨变和转型。因此,在结构要素作为内驱动力的同时,必然有推动要素出现断裂、变异和突现的另一种力量。从结构的视角来看,乡风民俗作为结构存在并不是与世界分离的独立之物,而是镶嵌于农村社会结构之中,成为结构中的结构;必然有自己的结构边界,而接壤于外界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尤其是作为形塑乡民思想的结构之物,必然会影响到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会受到来自政治和社会的外力干预。从而在乡风民俗的结构之外就有另一种力量对乡风民俗起到牵引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外引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社会学视野网 2013-07-24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非遗”保护与艺术人类学的作为
下一条: ·[赵宪章]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
   相关链接
·《民俗研究》:2025年第2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2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
·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民俗研究》:2025年第1期目录
·[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1期活动预告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专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
·中国民俗学高端论坛(2024)在济南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民俗研究》:2024年第6期目录·[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广州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