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叶廷芳: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及展望
  作者:叶廷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06 | 点击数:17650
 

  “墙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墙文化”造成国民心理的单纯防守性、自我封闭性。但作为古代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过程,它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历史证物,它确确凿凿地证明中国人在意志和力量上能够做到什么。

  中国的墙之多为世界之最。你看:国家有万里长城,城市有城墙,单位有围墙,家庭有四合院,现在甚至发展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防盗门,首都的每辆出租汽车还有防盗栏。如此等等,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观。中国的这种强大的“墙文化”历史上起过多少积极作用,需要研究,但它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

  

英国议会大厦是浪漫主义建筑的代表作

  首先,中国的“墙文化”反映了中国历代统治者“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他们为了世世代代安安稳稳地“坐江山”,不顾劳动人民死活,动辄进行浩大工程,一味进行物质上的消极防御,而不是从精神上培养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斗争意志,随时进行积极自卫。

  其次,中国的“墙文化”造成国民心理的单纯防守性。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群体之一,照理应是人数比我们少的别的异民族筑墙来防她,怎么变成相反了呢?君不见我们几乎历朝历代都在筑墙,我们一直来都在防,防,防,到头来却是防不胜防!

  第三,中国的“墙文化”造成国民心理的自我封闭性。我们世世代代被无数的墙团团围住,眼界越来越狭小,以致自以为处于世界的“中央之国”,盲目排外,与世界上其他优秀民族往来很少,连知识都得通过“私塾”或师徒形式来传授。

  第四,中国的“墙文化”完全适应封建主义统治的需要。封建主义统治者历来主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实行愚民政策。封闭的环境不便横向联系,可使老百姓消息闭塞,安分守己,不易接受外来的“危险思想”,不去串联造反。封闭的环境可以造成封闭的心理,而封闭的心理有利于养成对统治者的驯服习惯,有利于适应封建主义轻易而稳固的统治。

  第五,中国的“墙文化”也有正面的见证作用,它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防守型的民族,而不是进攻型的民族。她不想“走出去”以敛取外来财富,却也不想进攻或侵略别的国家。这从正面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史实也说明,中国版图的扩大,几乎都是在自卫战争中包容别的民族的结果。

  第六,劳民伤财建造的墙与作为历史文物的墙。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建造规模宏大的国墙、城墙,尽管在军事上也许能起一时的作用,但对当时的生产发展无疑是一种阻碍或抑制。

  但作为古代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过程,它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历史证物,它确确凿凿地证明中国人在意志和力量上能够做到什么。因此我们的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之一;我们的许多城墙被国家列为全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对于这些遗产,我们应该作为国宝予以充分的尊重和珍视。这是祖先们用无比巨大的血汗代价换来的啊。

  “继承传统”的误区

  传统是必须继承的,怎么能割断历史的延续性呢?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物质条件很简单、相关的理论很缺乏的条件下,在艺术和建筑领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我们今天在更优越的条件下,还只知去重复它们,那确实是太“没有出息”了!

  由于“纵向承袭”的思维惯性,尽管在这大变革的年代,许多人仍然唯恐失去传统。因此,“继承传统”或“弘扬传统”的口号在我们这里频率特别高,而且几乎与当年西方人“反传统”的口号同样响亮。诚然,传统是必须继承的,怎么能割断历史的延续性呢?问题是,传统具有二重性,既有积极的、正面的部分,又有消极的、负面的部分。而有些人由于“过去”的情结过重,继承的背后往往掩盖着负面的东西。表现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是:

  一是“继承”成为对前人的形式和风格的单纯模仿和重复。近20余年来,古建符号胡拼乱贴,大量仿古建筑的出现就是有力的说明。这种“西装加瓜皮帽”的形式,使我们的许多城镇变得不伦不类。比如北京,许多有识之士感到:这么一个规划完整、艺术感很强的古城,如今变成一个充斥着各种建筑式样的大杂烩!

  二是“继承”成为抵制革新的挡箭牌,尤其抗拒“反传统”的要求和努力。殊不知,推陈出新乃是艺术(包括建筑)的常规,否则艺术就不可能保持其生命活力。在这方面,反传统是艺术革新的推进器。反传统的人并不是不要传统,他只是不想重复前人有过的东西而已。大家都知道,西班牙人毕加索、达利、米罗,特别是建筑大师高迪,都是具有深厚传统功底的艺术家,但他们又是反传统的猛士。须知,正是在反传统的努力中,他们成了划时代的伟大艺术革新家,从而大大丰富了西班牙艺术的传统。因此,反传统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如鲁迅,就是一个既善于继承传统,又敢于反对传统的“大呼猛进”的伟大斗士。

  三是继承传统的实质是学习前人的创造精神。凡是具有现代意识的艺术家都以重复为耻:即既不重复前人的,也不重复他人的,甚至也不重复自己的。因为重复是匠人的习性,而创造才是艺术家的本色。早在60年前,毛泽东同志的这句名言至今仍是鲜活的:“模仿(即重复——笔者)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

  艺术贵在原创,而原创都是一次性的。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物质条件很简单、相关的理论很缺乏的条件下,在艺术和建筑领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那是了不起的事情。但我们今天在更优越的条件下,还只知去重复它们,那确实是太“没有出息”了!然而先辈们的那种艺术创造精神却可以激发我们的智慧和想像,激励我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原创性的东西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06-09-07 01:3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斯奋:广东音乐与岭南文化:杂交文化是其母体
下一条: ·【预告】德国民俗学系列学术讲座
   相关链接
·[王二杰]连云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民俗意蕴·[陈学文]明清江南(湖州)的桥与桥文化
·[曾少聪]一部建筑人类学的力作·[石峰]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在京举行·[吕江]匠心雕龙
·[成伯清]“冻结的传统”·"后春节”的反思
·[刘永涛]朱仙镇传统建筑形态与格局的当代衍变·[粘良图]闽南传统建筑艺术价值及其保护
·[乌丙安]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乌丙安]文化记忆与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