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王义彬]地方性知识作用于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
  作者:王义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8 | 点击数:21919
 


  认知工尺谱。即便像谢家这样不完整的演唱和演奏,在池州境内的各傩戏会中也是鲜而难见的。正是因为能演唱工尺谱。能“打十番”,所以“星田谢家傩戏会”在池州地方还是比较有名气的,经常有外村的人前来观看。当初将谢家列入笔者的考察对象,也有其“工尺谱”和“打十番”的因素。谢村工尺谱本,当地人认为是“傩戏的正宗”。至今想来,当吴先生从家中厨子里取出珍藏的“十番鼓”工尺谱本的时候,老人的神情庄重得令房间里的空气都快要凝固了。难怪写满工尺谱的旧纸张都被作为神圣之物,并高高贴在傩戏台的台口醒目之处,想来,在一如吴老先生的众乡民的心目中,那样的谱纸,记录的不仅是乐谱,而是谢家的历史,也是谢家百姓的文化习俗。当然,在谢家人的内心中,谢家傩戏便是池州傩戏了。正是这样一张大多乡民已经说不出来历的谱纸,使得谢村甚至更多的池州乡民认为,铺庄星田谢家(前文所述“流星陨落”一说,在当地也颇有影响)才是池州傩戏的正宗(我们在池州所到之处,唯有谢家尚存工尺谱本)。为了使自己的傩戏会显得更有历史,其他傩戏会也想增加工尺谱本,可是它不像增加一件乐器那般容易,只有作罢了。民众乃至精英们对一件事物的评判,往往会影响到它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对属于社会历史文化层面事物的价值判断。
  乡民们对于古乐谱的认知态度不足惊奇。早在20世纪初,国乐大师们就有过论述,着重分析乐谱于音乐流传的重要意义,其中不免“国学不济、国乐衰亡”的悲伤论调,但其敏锐的历史预见感则几乎被当今的现实所举证,这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乃至中国音乐向何处走?在20世纪前期曾引起广泛的论争,有力主“循西学、西乐至尊”的观念,也有主张“中西合璧”的,更有“求国学真谛、兴国乐”的思想。提倡国乐、研习国乐、宣扬同乐精神、并将国乐由民间引入学校教育的首推刘天华先生,先生不仅传承国乐技艺、创作国乐精品,还积极探讨如何保存并发展国乐。早在1930年,刘天华先生在《梅兰芳歌曲谱》的编者序中言及:
  乐之有谱,犹语言之有文字。道义学术之得以流传久远者,文字之功也。我国音乐,肇自义农,盛于商周,滥于唐宋,渊源不可谓不远。然义农之乐固不可得而闻,即唐宋之乐,亦渺无稽考。何者,记谱之法不完备也。我国古乐未尝无谱。然如唐之卷子本幽兰谱,朱子礼仪经传之十二诗谱,姜白石之词谱等,或仅备律吕,或只载简字,谱不足以赅乐,徒费考古家之周章,于事实无补。近代所出琴谱昆曲谱等,记载虽已较详,而缺点尚多,欲藉以流传久远,势所不能。盖乐有高低轻重抑扬疾徐之分,必其谱能分析微茫,丝丝入扣,方为完备,而旧谱均不能也。今国乐已将垂绝,国剧亦频于危境,虽原因不一,而无完备之谱,实为其致命伤。
  诚然,“律吕之谱”、“简字之谱”未必“不足以赅乐”,国剧之不传的“致命伤”也不见得就是“无完备之谱”。何谓完备之谱乎?乐谱只是音乐的一种借助记录方式,是一种音乐意义化的符号,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本符号都无法完全替代或表达出它所象征的实体,何况抽象的音乐乎?又有林先生论述,应可以看成是刘天华先生上述论说的补充:
  任何一种谱式的设计,一种记谱法的确定,决不单纯是调高、音高、音色、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构成的符号的选择与诠释。我们应该看到,在一种记谱体系的深层与背后,起支配、制约作用的是音乐观念(音乐意识)与音乐传授的方式。其中只要有一方面发生变化,就可能导致记谱法质的变化,或者部分质的变化。否则,只能是量的变化(如由文字叙述到符号表达)。我认为,用这一观点来研究记谱法沿革的全部历史(也包括未来),便可以‘一’贯通。按照这个观点,记录同一音乐观念下音乐的谱式,确实存在适应、不适应,完善、不完善的差别,但我们不能违背这个前提,对不同观念的乐谱做先进与落后、科学与不科学的比较。至于音乐观念、音乐意识,我们亦很难以一个绝对的标准进行价值判断。从历史的角度看,也许是此一时也,彼一时。即使历史上出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那也不是简单的重复、再现,而是赋予了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它站在一个新的历史的高度。
  “音乐观念”和“音乐传授方式”当然会影响记谱法的变化,甚至导致音乐的变化,这里所说的对象应该是城市音乐或文人音乐在民间。尤其是民间泛宗教化的、以仪式为核心的音乐,民众普遍的“音乐观念”是虔诚的、神圣的,因为处于宗教仪式范畴中的音乐,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音乐本身的意旨,由“纯艺术”向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仪式艺术”转变。正如池州傩戏被当地人赋予了很多原本傩戏艺术所不具备的因素:通灵、神圣。在民间调研中,听到民众说的最多的,并不是担心民众参与傩戏会的观念,连最起码的物质条件和演员都不具备,谈何演戏?谈何传承?在池州地方,各村落大多没有固定的基金、人员用于傩戏演出,也不能提供专门的演戏场所。诚然,在乡民还没有完全摆脱生计困难的状况下,民间音乐的意识和传承方式便不重要了,民众在乎的是不可缺少的伴生于仪式中的音乐存在。
  然而,我们不能不感动于乡民对于傩戏的笃信,他们平心静气地独守着一方水土、独守着一份清贫,以守卫着祖先传下来的神圣傩戏。所以,在如此淳朴的心境中,当谢村出现了缘自祖先的工尺谱谱本时,乡民们就会将之视为“历史的象征、祖先的英德、神灵的显现”,连其他傩戏会也投来羡慕的目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金月芽期刊网

上一条: ·[金晓艳]时间连接成分的历时演变和产生方式
下一条: ·[张小军]史学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
   相关链接
·[张凤霞]身体感的性别化塑造及其实践逻辑:从年节花馍备制说起·[郎丽娜 罗康艳]“非遗”语境下隆里花脸龙的传承与发展
·[郭宁]日常图景与心灵世界:动物精怪传说中的地方意义·[孙媛媛 刘宗迪 吴蕴豪 张超]山东地区民间星座知识调查
·[朱佳艺]地方性知识的转换:降水母传说流变考·[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郝佩林]论江南民间说唱艺术的乡野表达·[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孟令法]地方性防疫知识的传承与转型·[朱林]地方性与互动性:当代仪式研究的两条路径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马翀炜]知识谱系的构建与人类智慧的分享:聚焦中国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庭硕]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克利福德·格尔茨]通往一种关于现代思维的民族志
·[覃琮]地方性知识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戈德斯坦]民间话语转向:叙事、地方性知识和民俗学的新语境
·[李牧]族群记忆与地方性知识的交互与融合·[邱国珍]区域民俗与地方性知识——《外婆门口是饶河》序
·[潘盛之]本土研究与“异文化”视野·[杰夫·泰顿]音乐及其可持续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