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讲座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讲座信息

施立学:三角龙湾等地名源自伏羲龙文化
  作者:记者 尹丛丛   摄影/图:盛雪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16 | 点击数:15115
 


  长白山蕴含伏羲龙文化

  为何二月二在东北有着如此多关于龙的风俗?施立学介绍说,“龙头节起源于上古伏羲时代,伏羲为其母踏着恐龙足迹石受孕而生,所以,他是龙的化身。而作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的长白山,自古就有女娲炼石厂、补天石等遗迹及传说,并弥漫着浓重的伏羲龙文化崇拜意识。”

  清康熙皇帝曾撰文称长白山为龙脉,他写道:“古今论山脉九州……总未根究泰山之龙于何处发脉,朕细考形势,深究地络,遣人航海测量,知泰山实发于长白山也。”不知是否是由于这个原因,长白山中有不少以龙为名的地点,施立学随口举例道:“如大龙湾、二龙湾、三角龙湾、龙井、和龙、海龙、蛟河、龙潭、龙首山、敖山、伏龙岗等,都是长白山伏羲龙文化的体现。”

  在长白山上,还有不少关于龙的传说。《长白山江岗志略》记载:每年三月间,“相传,黑龙江龙王会同天池龙王,朝宗东海云。”这个时间里,天池中时有雷声炸响,似龙宫演操,时有水声澎湃,如龙宫鼓乐。另外,到了每年的六七月间,因大雨三江水暴涨,江水奔腾如万千木排顺流而下,很多人都说这是为天池龙宫采木。

  中国龙的表现形式

  龙在中国有八千年历史,经过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想象,幻化出九种形式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分别为坐龙、行龙、升龙、降龙、云龙、草龙、拐子龙、团龙、、双龙戏珠。

  二人谈

  龙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

  城市晚报:中国是龙的故乡,您觉得中国龙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施立学:应该是出于飞离的意愿。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异常艰辛的环境里,自然灾害频繁,氏族纷争不断,自身面临生老病死诸多苦痛,人们幻想超脱尘世,过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龙多多少少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心理。可以天上飞,地上走,水中游,龙的身上寄托着人们的愿望,就像神仙的身上有人的理想一样。

  从吉祥物的角度看,龙有显灵、征瑞的神性。人们相信龙能给他们带来幸福与好运,如传统相面术中,龙眉、龙睛、龙唇等,都是所谓的吉相。龙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表述,使龙成为通天神兽,体现了中国圣哲“天人合一”的思想。

  城市晚报:您觉得中国龙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施立学:龙是力量的象征。龙集中了自然与动物界的力量,常常以摧枯拉朽、所向披靡的巨大神力让古人敬畏不已。龙又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与文化标志,哪里有华人辛勤的足迹,哪里就有中华龙矫健的身影。

  城市晚报:您怎么看待长白山龙文化崇拜?

  施立学:长白山龙文化崇拜是对伏羲女娲的追溯与崇拜,是伏羲女娲开天辟地点燃文明之火,是照耀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一曲颂歌。

  城市晚报:您觉得龙文化对中华民俗的意义是什么?

  施立学:中国龙的形成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的过程同一。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或作为开天辟地的创生神,与盘古齐名;或积极参与了伏羲女娲的婚配,从而繁衍了人类;或帮助黄帝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或协助夏禹治理洪水,为千秋万代造福。因此,鉴于神话传说与民族起源难以割离的关系,可以说,所有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领受过龙的福祉,都可称为“龙的传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搜狐-城市晚报 2012年01月16日01:5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丕琢:布老虎的传说及传统习俗
下一条: ·关东文化讲坛聚焦小年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
·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
·[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徐进]琅琊祭海节的原真性问题探讨
·[徐金龙 韩莹莹]快手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媒介传播·[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
·[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