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霄冰]仪式的建构与表演
——2011清明节曲阜祭孔与祭祖活动的人类学考察*
  作者:王霄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0-15 | 点击数:13427
 

  三、结 论

  通过以上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认为,当代的公祭作为一种在地方政治和大众传媒影响下的文化产品,它在仪式表演上还有许多值得斟酌和改良之处。虽然公祭是一种官方行为,是帮助当地政府获取政治与经济资本的一种手段,但如果没有一个完美的、足以感化人心的仪式作为支撑,它就永远也不能获得民众的道义支持。另一方面,既然是新构的仪式,它的每一个礼仪行为,就既可以这样编排,也可以那样编排,并无一定的成规。例如在祭孔大典上请领导和嘉宾们一一登台献花一节,是否非得这样?在浙江衢州的南宗孔庙,笔者曾看到也有各界代表献花篮这一项仪程,不过不是一个一个地献,而是全部花篮一起献,届时大家一起走上大成殿,给人的感觉就比较简洁清爽。还有在9月28日的早晨,参加曲阜“祭孔大典”的VIP贵宾会乘坐电瓶车,从城外沿着主要干道缓缓驶向孔庙,“检阅”沿途列队背诵《论语》的万名中小学生。他们到了“万仞宫墙”后,从孔庙正门进入,再穿过中轴线上的棂星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大成门,最后来到大成殿前,而其他参祭的各界代表却只能在庙内干等他们半小时。有无此必要?台湾的政治领袖马英九在祭孔时到台北孔庙上香,也没有设计如此排场的“入庙仪式”。假如说该礼仪强调的是“步入”孔庙,那么也该请所有的参祭者一道步入。就像2009年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在曲阜孔庙举行新版《孔子世家谱》颁谱仪式和家祭典礼时,600多名参祭人员就全部都从中轴线上的一道道门内通过。当时的场面如笔者所记:

  来自各地的孔子后裔按照省份、地名,排着整齐的队伍,跟在他的后面鱼贯而入。大家的表情都是庄重的,也隐隐地透出喜悦和激动。他们肩并着肩,互相照应着,其中很多老年人在年轻人的搀扶之下,缓缓地走过孔庙的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御碑亭、大成门,来到大成殿前的杏坛周围。那一条条黄绶带在一片肃穆中显得格外鲜艳,使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幸福的氛围。老实说,这是整个仪式中最让我感动的一道风景。[17]

  古人云,“礼失而求诸野”。公祭的执导者们在策划典礼文本时,也不妨从民间的和传统的祭礼中多吸取些养分。在二十一世纪举办祭祀仪式本身就是不合时代的行为,所以它的表演及其文本也不必处处迎合现时代的、世俗的需要。有时候一种传统力量如果能够保持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反而更能获得各方面的尊重与膜拜。大卫·卡纳迪恩在分析近代以来英国王室礼仪的成功之处时就曾指出:“一个政治上中立、人格上受景仰的君主制极其成功地充当了‘疯狂年代中未定型的恢复点(rallying-point)’,它最富成效的方面乃是其克制的、不合时代的、仪式上的崇高庄严。”[18]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当代的礼学家出现,能创作出更好的仪式文本,发明出更多的礼仪手段,建构出丰富的象征意义。然后通过艺术家和各方人士的合力表演,展现给我们一幕幕精彩的仪式“剧”,让广大的参与者即便不能达到精神的超越,也能获得几分审美的愉悦和心灵的安慰。


  * 本文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科研启动基金赞助项目“晚晴至今以来的孔氏家族和祭孔礼仪”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1] 开始是以面向游客的表演的方式,2004年后改为“公祭大典”。

  [2] 详情可查阅:车延芬《从舞谱到舞蹈——文化复兴中的文本、表演与身体记忆》,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通过答辩,第101-102页。

  [3] 此曲又名《千年孔子》,乔羽词,张丕基曲,作于1994年“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最早由董文华演唱。后改由韩延文演唱。

  [4] 这里的“舍采”,郑玄在注解中解释为“舍即释也。采读为菜。始入学必释菜,礼先师也。菜,蘋蘩之属。”引自《周礼注疏》卷二十三,《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94页。

  [5] 车延芬:《从舞谱到舞蹈——文化复兴中的文本、表演与身体记忆》,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通过答辩,第106页。

  [6] 这个环节是从古代的“开笔礼”中学来的,俗称“破蒙”、“开天眼”。

  [7] 参见张举文“过渡礼仪与信仰行为分析”,载王霄冰主编《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30-171页。

  [8] 车延芬在她的博士论文中,曾把进入祭祀场所前佩挂黄绶带的行为,看成是明确祭祀者特殊身份的一种手段:只有佩挂了黄绶带的人才有资格进入并参加祭祀。(车延芬《从舞谱到舞蹈——文化复兴中的文本、表演与身体记忆》,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5月通过答辩,第114-115页。)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黄绶带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它和祭孔或者说儒家思想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主办者对此并无明确的解释,参祭者们恐怕也不甚了了。而且佩挂的方式也值得探讨:领导也嘉宾的黄绶带是由礼仪小姐帮助挂到脖子上,其他参祭者则事先被发给一条,自己愿意什么时候挂都可以。如果能统一时间、地点和佩挂方式,“佩挂黄绶带”或许能取得更好的仪式效果。

  [9] 一些其他的宗教礼仪行为或许可资参考,如诵读、合唱、默想、祷告以及特定的行为动作,像佛教的双手合十、基督教的画十字、传统中国人的跪拜和叩头、军队仪式中的敬礼等。

  [10] 据孔子研究院教授孔祥林介绍,祭祖一般都要提前去,因为过去在清明节这天要举办“林门会”,即来自四周各村落的孔子后裔带着各种土特产品来进行交易。现在这个活动还有,但已经移到了另外一个场所举行。所以子孙们要提前给老人们送点纸钱,好让他们去“赶会”。曲阜人上坟时按规矩要带七种祭品,包括全鸡全鱼和一块切得方方正正的带皮的五花肉,鱼要炸过,鸡和肉放蒸笼里蒸一蒸,不用煮熟。再加上两样水果和两样点心,水果可以是苹果、橘子、香蕉,点心用饼,孔府过去用的是自家做的白饼和黑饼。

  [11] 这篇祭文不仅回顾了历史,而且涉及当今的世界形势,甚至提到了刚刚发生的日本关东地震和北非动乱,与现实贴近,颇能打动人心。全文如下: “维公元2011年4月5日,时值清明佳节,岁在辛卯之春,曲阜孔子后裔,咸集孔族墓地,祭奠圣祖孔子,追念列祖列宗。其辞曰:中原泱泱,黄海浩瀚。尼山巍巍,沂水绵绵。圣气圣脉,圣水圣山。育我始祖,哺我圣贤。创立儒学,光照人间。人本和贵,孝悌为先。四大文明,唯我真传。大千世界,受益匪浅。纵观全球,四海波澜。弱肉强食,各走极端。亚洲局势,已成热点。看我近海,军演不断。大洋海啸,日本地陷。中东躁动,北非动乱。美国唱衰,欧洲疲软。唯我中华,国泰民安。中华文明,世代相传。我祖理念,一一应验。两会闭幕,国策定盘。新规已启,无尽蓝天。创新方式,别样发展。扩大民生,化解民怨。追求幸福,终归人愿。圣祖遗教,和谐为盼。孔子后裔,其身独善。修齐治平,率先垂范。促进和谐,乐于奉献。沐浴恭祭,慰我圣贤。伏惟尚飨!”

  [12] 即用湿布拭擦碑面。

  [13] 把写有祭文的布帛用火点着,在墓前焚烧,然后把酒浇在上面。

  [14] Billioud, Sébastien & Thoraval, Joël:“Lijiao: The return of ceremonies honouring Confucius in Mainland China”, in: china perspectives, 2009/4, pp. 82-100.

  [15] 该文本由中山大学民俗学10级研究生陆玉儒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其中的一些词语因无法重构而空缺。

  [16] 特纳认为,仪式的边缘化特征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地位在“边缘化”期间会出现倒置(上升或下降),直至取消群体内部的等级区分,建立无差别的文化共同体。参见Victor Turner, Das Ritual. Struktur und Anti-Struktur, Frankfurt/M & New York: Campus 1989。

  [17] 王霄冰:《曲阜田野笔记》,2009年9月24日。

  [18] 大卫•卡纳迪恩:《仪式之背景、表演与意义:英国君主制与‘传统的发明’,1820-1977》,载E•霍布斯鲍姆、T•兰杰:《传统的发明》第四章,顾杭、庞冠群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王霄冰个人空间

上一条: ·[谭万霞]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妇女法律地位论析
下一条: ·[肖发荣]“产翁制”与早期社会组织演变
   相关链接
·[刘晨]帝王亲祀后土考辨·[英加布]藏蒙汉地山神煨桑诵文及“世界公桑”仪式
·[王晓葵 雷天来]“祭祀”与“纪念”之间·[邵凤丽]祖先传说与祭祀仪式的互构性关联研究
·[邵凤丽]朱子《家礼》与宋明以来家祭礼仪模式建构·[张勃]明代国家山川祭祀的礼仪形态和多重意义
·[张隽波]革命节日的百年流变、纪念与再造·[施爱东]关于“公祭”的文化批评与地方诉求
·[于洋]试论满族家神系统中的南位神·[邵凤丽]试析当代家祭礼仪传承与重建的依托要素
·[王霄冰]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衡量标准·[林海聪 王霄冰]从清明公祭传统的演变看礼与俗的关系
·吴地端午节文化习俗与众不同 苏州公祭伍子胥·[王霄冰]国家祀典类遗产的当代传承
·[王卫华]论不嫁女春节家祭身份的缺失·元宵节:从国家祭祀到全民同乐
·[王卫华]子嗣与妇女春节家祭地位的关系·[崔发明 孙慧玲]1932夏的北平满族家祭
·文化传承还是商业炒作?·[田兆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