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霄冰]仪式的建构与表演
——2011清明节曲阜祭孔与祭祖活动的人类学考察*
  作者:王霄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0-15 | 点击数:13432
 

  不过,程军并不是今年春祭和“开笔礼”仪式的执导,现场负责操作并担任“鸣赞”角色的,是曲阜市山东梆子剧团团长李文广。参加“开笔礼”的,一共有26个小学生,年龄大约在6-8岁之间,穿着统一的运动服,带红领巾,早已端坐着等候在那里。他们每人案前摆着砚台、毛笔和描红用的宣纸。一位扮演老师角色的身穿红色唐装、头发灰白的当地书法家,和一排礼仪小姐,也都在静候等待中。

  10点25分,领导们下山来到场地,仪式开始。先让学童们“整理衣冠”,然后行“拜师礼”,之后由贵宾们给小孩子们的脑门上用红笔点一个圆点,叫“朱砂启智”。[6]之后由北京大学工会主席击鼓三声,学童们也“击鼓明志”。老师讲解握笔的方法和“人”字的结构与写法。学生们在随行的老师们指导下描红学写“人”字。他们写完后举起作品来展示,众人鼓掌。最后,则由学童们在一面红色小木板上写下自己的未来志向,高举示众,嘉宾们鼓掌以示祝福。10点40分,礼成,合影留念。

  尼山春祭典礼和开笔礼,都是当代人在参考了传统礼仪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仪式。设计者有意地在其中加进了一些传统的元素,如尼山春祭中的“启户迎宾”、“跪拜献爵”、“恭读祭文”、“乐舞表演”,“开笔礼”中的“拜师礼”、“朱砂启智”等。虽然任意地改变时间和地点,可能有损于仪式的神圣性,但借着清明节这一法定假日,并在春意盎然的大自然中举行活动,这种时空的调整对于广大参加者来说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仪式的总体建构和其他公祭典礼一样,比较偏重于政治和媒体效果,仪式内容空洞苍白,世俗化特征突出,时空中缺乏一种神圣的氛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仪式本身缺乏一个中立的、拥有一定自主权的、且受到全场人员关注和尊重的承载主体。典礼不设主祭和陪祭,而是直接由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出面主持,由市委副书记兼市长宣读祭文。其他领导和嘉宾在献花篮时也按他们世俗生活中的身份高低依序登场。只有文物局长孔德平一人,在代表孔子后裔上香、跪拜和献爵时,身份略显中立。其他没有官职的执事者、礼生和佾台上的舞生等,只能算是表演中的工具或道具,在典礼上起到引路、跟班或做装饰物的作用。

  (二)执事者和媒体在全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并非均匀地分散在仪式的进程和现场所有人身上,而只是对准了领导和嘉宾团体。不仅电视机的镜头大部分时间都对着他们,而且执事者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这些人身上。笔者在仪式结束后曾走访了负责仪程设计和现场执导的有关人员。他们共同的感受是:在公祭时担任执事,是件十分辛苦的差事。在仪式举行的整个过程当中,他们都提心吊胆,生怕慢待了哪位贵宾。领导们来得既多,执事者又要根据他们的情况和需求随机应变,这样就常常不能按部就班地去完成仪式。

  (三)仪式本身过于简单,仪程设计不甚合理。尼山春祭从头到尾不过30分钟时间,光是领导与嘉宾献花一项便占去了15分钟。因为献花者要有名有姓、一拨一拨地登台,所以特别耗时。而其他的祭品,则被事先直接摆到祭台上,在仪式中不用一道一道地往上献。由此便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好像献花人的登台亮相比祭祀本身更为重要。另外从整个过程来看,这些仪式也缺乏起承转合,中间缺少了一些关键性的细节,或者在重要环节上缺少了一些特殊礼仪,用来引导人们的身心进入另一状态。按照法国人类学家范·哲乃普(Arnold van Gennep)的“过渡礼仪”理论,任何仪式都应可以分解出一个或多个三段式的结构,即“分隔(阈限前)礼仪 - 边缘(阈限)礼仪 - 聚合(阈限后)礼仪”。[7]而在当代的公祭仪式中,这种过渡并不明显,从贵宾们乘车来到现场,到进入孔庙,在大成殿前站位,仪式开始,献花、读祝、乐舞表演,直到礼成,人们的姿态和心情几乎全都是一样的。[8]

  (四)仪式行为手段贫乏,缺少富有象征意义的细节,不能调动在场所有人的情绪和参与积极性。对于绝大多数的参祭者和媒体记者来说,仅仅在对着大成殿的方向行“三鞠躬礼”时,才得到一个行动的机会,其他时间都只能站着观望。还有在场的大量保安,角色更为尴尬,因为他们一直在旁无所事事,就连行三鞠躬礼时也不加入到参祭者的行列。当然,在有几百人乃至几千人参加的典礼中,要想带动所有人一起参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当事人好好地动点脑筋才能做到。[9]

  二、孔林与颜林的祭祖仪式

  考察了公祭的典礼,我们再来看看家祭的仪式。孔林是孔氏先宗的墓地,也是孔子后裔埋葬其家族成员的所在。4月5日清明节前,这里迎来了许多当地的或从外地赶回来的孔子后裔,为本家的祖先上坟。为防火灾,有关部门特意组织了工作人员轮流在林中巡逻、值班,并颁布了《关于清明节期间文物林区安全防火的通告》,印在一张张洋红色的薄纸上,分发给入林人员。上书:

  为切实做好2011年清明节期间文物林区的防火工作,确保林区文物安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规定,特通告如下:

  (一)清明节期间,即公历4月1日至6日,农历2月28日至3月4日,共6天,孔子后裔凭第二代身份证和户口本到孔林游客服务中心(孔林大门西侧)免费办理进林祭祖手续后凭票入林;孟氏后裔、颜氏后裔凭身份证和户口本分别到孟母林、东颜林大门口免费办理入林祭祖手续后凭票入林。

  (二)孔林、孟母林、东颜林等文物林区严禁吸烟、焚香、烧纸,严禁携带火、纸、香、烛、鞭炮等易燃易爆物品进入。

  (三) 严禁一切车辆进入文物林区。严禁携带铁锨、铁锹等工具进入林区。

  (四)坚持移风易俗、文明祭扫,提倡敬献鲜花。

  (五) 入林祭祖人员要服从文物景区工作人员的管理,爱护环境,讲究卫生,不得随意丢弃塑料袋、纸屑、果皮等垃圾杂物。

  (六) 所有入林人员都要自觉保护林区的古墓、古树、碑刻、石刻等所有文物,凡因上坟引起火灾事故或造成文物破坏的,视情节轻重依法严重处理。

  曲阜市公安局、曲阜市安全生产监督局、曲阜市文物旅游局

  二O一一年三月二十六日

  因为有了如此严格的限制,来孔林上坟的孔氏子弟大多数只带鲜花,和一些简单的糕点、水果。只偶尔可以见到带着熟食、酒类和纸钱来祭拜的。献祭的对象,则大多是自己刚刚去世的亲人,最多再拜祭一下爷爷辈的祖先,很少有人会去祭拜老祖孔子的坟墓。[10]

  4月5日早晨,由曲阜孔子后裔联谊会主办了一场集体的祭祀活动,共有来自曲阜和外地的300多名孔子后裔参加。所祭拜的,除了一世祖孔子的墓外,还有孔氏家族的二世祖孔鲤、三世祖子思子和中兴祖孔仁玉的墓,以及“远代诸墓望祭之坛”。当日摆在孔子墓前祭坛上的供品,有花篮、红烛、黄酒、香蕉、苹果、橘子、小西红柿、黑白芝麻饼、栗、枣、盐、五谷杂粮等。其他墓前祭品的种类则略有减少。

  仪式在9点30分左右开始,穿红色唐装和深色裤子的孔姓子弟排队徒步来到泗水桥前,有的胸前佩挂着黄绶带。以下的仪程明显受到了公祭仪式的影响:9点45分,司仪请大家就位。穿汉服的礼生抬着花篮走在前面,司仪在后,随后参祭者的队伍鱼贯而入。来自各个不同省份的代表分别列队,站立孔子墓前。9点55分,仪式开始。主持人孔德平就位,行一跪三叩头礼。请一名孔子后裔代表上香、行跪拜礼。之后则请曲阜当地和外省市的孔子后裔代表一一敬献花篮、行跪拜礼。拜完后,由曾经担任过曲阜市宣传部长的孔令绍宣读由他自己撰写的《辛卯年清明孔子后裔至圣林家祭祭文》。[11]最后联谊会全体副会长行跪拜礼。然后依次到二世祖、三世祖等的墓前行礼。

  10点10分左右,当众人还在三世祖墓前行礼时,我们因为还要参加颜氏子弟的祭祖仪式,便提前离开孔林,急急赶往曲阜城外4、5公里处的防山乡。这里有一片“东颜林”,是颜回及其儿孙的墓地,故又称“复圣林”。前日因友人介绍,我们认识了一位颜子后裔——颜子研究会的颜承信老人(1935年生),并受他的邀请来参加颜氏三世祖新碑的揭碑仪式。

  和孔林相比,颜林的景象看上去颇为荒凉、简陋。路都是土路,树木也不太茂盛。显然光顾这里的游客不多。据说这里的围墙和车路都是颜氏族人自己捐钱重修的,包括今天要揭碑的三世祖碑,因在文革中被破坏,也一直没人去修。直到最近才有安徽等地的颜子后裔捐献了新碑,为此当地的族人特意安排了今天的“揭碑仪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王霄冰个人空间

上一条: ·[谭万霞]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妇女法律地位论析
下一条: ·[肖发荣]“产翁制”与早期社会组织演变
   相关链接
·[刘晨]帝王亲祀后土考辨·[英加布]藏蒙汉地山神煨桑诵文及“世界公桑”仪式
·[王晓葵 雷天来]“祭祀”与“纪念”之间·[邵凤丽]祖先传说与祭祀仪式的互构性关联研究
·[邵凤丽]朱子《家礼》与宋明以来家祭礼仪模式建构·[张勃]明代国家山川祭祀的礼仪形态和多重意义
·[张隽波]革命节日的百年流变、纪念与再造·[施爱东]关于“公祭”的文化批评与地方诉求
·[于洋]试论满族家神系统中的南位神·[邵凤丽]试析当代家祭礼仪传承与重建的依托要素
·[王霄冰]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衡量标准·[林海聪 王霄冰]从清明公祭传统的演变看礼与俗的关系
·吴地端午节文化习俗与众不同 苏州公祭伍子胥·[王霄冰]国家祀典类遗产的当代传承
·[王卫华]论不嫁女春节家祭身份的缺失·元宵节:从国家祭祀到全民同乐
·[王卫华]子嗣与妇女春节家祭地位的关系·[崔发明 孙慧玲]1932夏的北平满族家祭
·文化传承还是商业炒作?·[田兆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