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安尼基·卡尔沃拉-波瑞贞霍]民间讲述者
  作者:[芬兰]安尼基·卡尔沃拉-波瑞贞霍   译者:孟慧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6-01 | 点击数:11896
 
这种分类注意到了讲述者在表演的喜好和意愿方面的情况,提出了研究者关心的某些问题,如个人情况如何影响他的故事库存(第一类的典型故事类型是轶事和笑话;第二类是地方知识;第三类是信仰传统)。当然,分类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只有使用大量的具体材料才能获得更加详细、严格的分类。
 
作为研究对象的讲述者
 
我们的研究如何靠近自己的对象——民间讲述者?这里有两个途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研究讲述者是根据讲述者自身文化语境的导向进行观察。另外就是针对讲述者所讲的原文进行的分析。这两种研究方法的主要区别是,那种实地考察讲述者的方法是民俗语境研究的一部分,这种方法强调民间原文不仅仅是文本,也是文化沟通的渠道,它联结着周围环境和它的使用者。而坚持原文研究方法的人,在他们的看法里,强调文本的永久地位——它是检验作为口头艺术和特殊表述类型的东西,有着自己的内容、结构和体裁面貌。
(1)讲述者和语境
对讲述者个人研究的成果主要通过他的生活故事,他的个性和他的艺术储存进行描述。如果描述成功,这项研究无异于得到了一个信息库。人们认为讲述者的生活事件和他的个性影响着他所汲取和运用的民俗事象。
然而把故事家和他运用的民间故事放在恰当的民俗语境之中并不容易。观察这个问题涉及了讲述者的个性和他的节目与记忆能力,他怎样学习民俗,讲述者的态度,他利用民俗的方式,民俗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有怎样的使用者等等。这些观察需要时间。一般看来,从把握讲述者的个人风格和他的生活史出发,来解释他所掌握的民俗事象,并非易事。这需要一般的民俗语境探讨,在某些研究里,已经开始把民间故事的研究转入一般文化的基础研究。
这项研究的第二个主要范畴是表演,它源于美国民俗学。很清楚,表演学派的导向是原文研究,同时观察民间表演者的各种情况,表演语境、意义和民俗。它首先遇到这样的概念,民俗是否属于自然的表演,原文——例如在某个民俗存档里的材料——是不是一种随意的民俗选择。
美国表演学派大步前进的同时,它所引起的有关争论也逐渐白热化。表演学派强调定义什么是民俗表演,表演所提供的信息,讲述者和听众之间相互联系的互动之重要性,都刺激了探讨的深入。另外民俗类型的分析也得益于对民俗表演的观察,在民俗表演中使用的不同于惯例的特殊语言也成为这个民俗的特点之一。还有这样的说法也令人感兴趣,即研究者假设,表演者和听众都知道人物,程式,常用手势和其他的互动成分——特别是那些常见的故事类型的配置。如果表演者在保持两方面都熟悉的安排方面过分严格,听众就会无关紧要了;反之如果他过分偏离常见模式,他的听众就会不耐烦。
表演学派给民俗学提出一些必须去面对和回答的新问题、新任务,由于它把学者的兴趣由民俗产品引向更广阔的文化过程分析,就不可避免地要解释表演是什么。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必须提出一个有关表演的定义,它可能比民俗所能表达的东西更宽泛。即使民俗所包含的“表演状态”概念可以利用,我们仍有必要去发现问题,通过对表演的详细分析来回答这个问题。总之,关于民俗沟通过程,至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2)讲述者和他的原文
近几年的争论说明,那些大胆的围绕原文的文本研究,那些作为古老存档材料的民间原文,变得虚无缥缈,它们必须为自身的价值去做困难的辩护,这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或毫无希望的努力。有些学者对讲述者有特殊兴趣,在他处理和分析材料时,有必要进行自我防卫——原因是,他所研究的材料不是自己搜集的,它们只是根据个人的研究取向而被汇集起来的东西。而新的研究方法冲击了这种状况,研究者发现自己要根据更广阔的社会语境去提供解释。他越是采用那些存档材料就越没有办法进行分析,只有把它抛开,进入田野,自己来搜集材料,以便真正充分地表述。当然,这需要多年的工作积累,需要运气和好的研究对象。而在20世纪80年代,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到田野调查的必要性。
通过原文进行讲述研究的人,总是不得不考虑,他做的文本解释可能是错的,除非他有足够的其他材料来支撑。从提供者的信息到信息存档,再转到研究者那里,信息经过了各种过滤,它本身就需要重新核实。当然关于信息来源方面的各种批评应该宽容一些,单就文本进行研究也不是完全行不通。在文本里也能够在结构、内容、体裁水平上认识讲述者。自然,如果需要,可以借助文学或其他研究著作所提供的东西,对原文进行文化和民俗生活方面的补充。
研究者在录制民俗文本过程中,可能分析出那些使信息提供人的叙述成为特殊的民间讲述的某些原因,从而认识这些民间讲述依从了什么规则,它使用的是哪一类语言。研究者往往忽视了这样的事实,即讲述者都须面对一个叙事习惯。借助这样的惯例,去寻找和处理灵感的和实用的信息。讲述研究要回答的问题很多,如讲述者怎样使他讲述的东西结为整体,他如何发展讲述,他怎样戏剧地表现所说的内容,他使用的罗嗦东西属于哪一类,他怎样从一个情节进入另一个情节,他的讲述用的是什么样的结构方法。回答这类问题,会大量增加我们对民俗中系列知识的认识。
(本文原载《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03期,第14~19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柯克]神话与民间故事
下一条: ·[德]埃利希·诺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
   相关链接
·[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詹娜]当代故事家的讲述实践与逻辑探析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穆昭阳]民间故事文本的“规范化”探讨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凌崎 葛婷]文献·形态·结构:鄂西北孝歌唱本研究举隅
·[郎丽娜 罗康艳]“非遗”语境下隆里花脸龙的传承与发展·[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袁瑾]民间文学的跨文本叙事
·[王威]新媒体语境口头传统的新生性发展·[施尧]冲绳神歌的再语境化实践:以首里库尔纳保存会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