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国强]台湾少数民族的形成与名称
  作者:陈国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08 | 点击数:18459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大学的出版物写作阿美、排弯、泰耶鲁、布农、邹、赛萨特、耶美等名称。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则写作邦则、排弯、泰雅(也有写作“阿达雅尔”)、布农、曹、赛复、雅眉。台湾当局则按少数民族所居台湾的行政乡分属于平地或山区,统称为“山地同胞”(简称为“山胞”),又分为平地山胞与山地山胞。平地山胞系指居住在普通行政区内的阿美人、卑南人、赛夏人和部分泰雅人、排湾人、鲁凯人、布农人、曹人等。山地山胞系指分布在山地行政区域内(山地乡)的泰雅人、布农人、排湾人、鲁凯人、曹人、雅美人和部分赛夏人、阿美人。根据台湾省1961年户籍登记的统计,在山地山胞的116465人中,〔9〕其中泰雅人49406人,几乎占总数之半。排湾人36146人,占总数三分之一弱。布农人21440人,占总数六分之一强。以上三族共占十分之九强。其他有鲁凯人4045人,曹人3223人,雅美人1957人,以及少数的赛夏人、阿美人。此外,在平地的山胞有116098人。台湾当局除将台湾少数民族称为“山胞”外,还将各族群名称沿用日本人的划分,这是:一,不承认台湾少数民族地位;二,未经自己的科学调查识别,就沿用以前日本所用名称,缺乏严格的科学性。
祖国同胞一贯关心台湾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就按照流行习惯,称他们为“高山族”,包括一切现存台湾原住少数民族如平埔人和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赛夏、雅美等。“高山族”一名,并非日人擅自改称的“高砂族”,因在日文中,“山”与“砂”发音完全不同,且“高山”与“高砂”意义也不同。关于台湾原住少数民族的称呼,除平埔系根据清代文献记载外,其他族群的名称是:
阿美:自称“阿美斯”(amis),是北方人的意思,有的人认为是古代南方卑南社社人所称之语。清代曾写作“阿眉番”,日据时期称为“阿眉蕃”、“Amis”、“Ami”、“阿眉”、“アミ”、“Pamgtsa”等,普遍写作“アミ”。抗战胜利后,我国著作多写作“阿美”和“阿眉”,也有写作“亚美”、“阿米”、“亚米”、“阿弥”的。台湾大学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则写作“阿美”和“那则”。〔10〕《高山族简史》写作“阿美斯”,《台湾少数民族》(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版)写作“阿美人”,因“人”指未确定为民族或民族内部之支系者。
泰雅:自称“泰雅尔”(ataiiaq),是“人”的意思。清代曾写作“黥面番”,日据时期称为“有黥蕃”、“Alayal”、“Tayal”、“太么”、“タイセル”等。抗战胜利后,我国著作多写作“泰耶尔”和“太么”,也有写作“泰耶”、“达耶”、“他衣耶尔”、“太野儿”、“大野罗”等。台湾大学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则写作“泰耶鲁”和“泰雅”。也有写作“阿达雅尔”。《高山族简史》写作“泰雅尔人”,《台湾少数民族》写作“泰雅人”。
排湾:自称“派宛”(Paiwan),是最先开辟的地名,后称此部分人为“派宛”。在清代,有一部分称为“卑南番”,日据日期,被写作“卑南蕃”、“Payowan”、“Paiwan”、“排湾”、“ ”等。抗战胜利后,我国著作写作“派宛”、“派旺”、“派温”、“拔湾”、“拔弯”、“拔旺”、“派伊浑”、“培旺”等。台湾大学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则写作“排湾”。《高山族简史》写作“派宛人”、“卑南人”、“鲁凯人”,因有的著作在派湾人中包括卑南人与鲁凯人。《台湾少数民族》则写作“排湾人”与“卑南人”、“鲁凯人”。
布农:自称“布嫩”(bunun),也是“人”的意思。日据时期被写作“Vonun”、“Bounoun”、“武”、“ ”、“Bonun”等。抗战胜利后,我国著作称为“蒲嫩”和“不奴”,也有写作“布嫩”、“不浓”、“普伦”、“保隆”、“布伦”、“葡能”的。台湾大学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则写作“布农”。《高山族简史》写作“布嫩人”,《台湾少数民族》写作“布农人”。
曹:自称“朱欧”(Tsu'o),也是“人”的意思。日据时期被写作“Tso'o”、“Saou”、“曹”、“ツオウ”、“Tsou”等。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著作写作“朱欧”、“齐阿”、“兹乌”、“曹米”、“芝阿”、“都奥”、“粗奥”、“卓族”等。台湾大学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则写作“邹”或“曹”。《高山族简史》写作“朱欧人”,《台湾少数民族》写作“曹人”。
赛夏:自称“萨斯特”(Sastu)。日据时期被写作“狮设”、“サアセツト”、“Saisiat”等。抗战胜利后,我国著作写作“萨衣设特”、“萨赛特”、“萨雪特”、“沙西得”、“晒随之”、“撒衣塞脱”、“薛塞托”、“赛锡”等。台湾大学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则写作“赛萨特”和“赛夏”。《高山族简史》写作“萨特人”,《台湾少数民族》写作“赛夏人”。
雅美:自称雅美(iami)。日据时期,写作“Yami”、“セミ”。抗战胜利后,我国著作写作“耶美”、“野眉”、“玡眉”、“亚米”、“耶米”、“耶弥”等。台湾大学和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则写作“耶美”和“雅眉”。《高山族简史》写作“雅美人”,《台湾少数民族》也写作“雅美人”。
上述各名,只当作高山族(民族)内的不同支系、地区的称呼,从未把他们当作不同民族看待。在台湾,也只是认为他们是具有不同文化丛的“族群”而已。
 
五、关于“山胞”与“台湾原住民”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当局不把平埔人当作少数民族;又把其他现存原有少数民族称为“山地同胞”,简称“山胞”。这是台湾当局不承认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所造成的。
据台湾当局1979年《台湾民政统计》表明“山地同胞”共296718人。其中山地山胞165982人(男88334人,女77648人),平地山胞130736人(男69255人,女61481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何星亮]关于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方向与方法问题
下一条: ·[葛岩 秦裕林]Dragon能否表示龙
   相关链接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任积泉 苑秀琴]河西宝卷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其对当代非遗传承发展的启示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
·[邵晨宁]古代“麻风女型故事”的形成及其意义·[黄永林 邓清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形成的历史背景与学科定位
·[吕慧敏]试论东北人的构成对二人转形成的影响·[向柏松]龙的多维层面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吴晓东]禹妻“涂山”氏名称与“蜍蟾”同源考·[朱恒夫]社火與賽戲的形成、發展及藝術形態
·[李天赐]台湾少数民族神话中“人变动物”故事阐释·[张隽波]二十四节气歌形成时间及流变路径初探
·[王德胜]德州街巷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探析·[萧放]端午节习俗的形成
·[朱霞]精英与民间文化互动:建水紫陶装饰工艺形成探析·[周秋良]民间送子观音信仰的形成及其习俗
·[张之帆]轿子的形成、演变与跨地域传播·[黄瑜]广西三江和里“三王”神诞仪式形成和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