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辉]汉画中历史故事的组合、版本与变化
  作者:刘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15 | 点击数:14900
 

  9、故事画像主次的布局

  有的画像中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作安排,以主要人物居中,为众人面向的焦点的布局;有的不显示尊卑,而是需要强调主要的人物而忽略次要的人物;有的故事重在描绘场景的主次。在画像中通过人物的位置、形体的大小和身姿的动作等,表现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主与次。

  《嘉祥汉画像石》图44,在“周公辅成王”的故事中,成王虽然年幼但他是帝王,所以被刻画在画面中间的榻上,两边的周公和召公虽然年纪大,却是臣子,所以要恭敬地在两边侍奉。《武氏祠汉画像石》图48,画面分三格。上格的“管仲射齐桓公”的故事,管仲虽然身份不如齐桓公尊贵,但他是引发此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所以要突出他,将其安排在画面的中间。同书图47中的“泗水捞鼎”图,画面里的秦始皇没有因为为他是帝王而被突出,却把捞鼎的场面加大,这里要突出的是打捞出来的鼎,被伸出的龙咬断绳子坠落了。咬断起鼎之绳的龙才是故事的关键。

  10、人物的中心所向布局

  以上面提到的“周公辅成王”和“泗水捞鼎”为例,无论是耄耋之年的大臣周公、召公,还是其他的臣子,都是站在画面的两边,而画面的中心是榻上的年幼的成王。是因为画像中的人物按照了尊卑的观念构图,成王虽然幼小,但他是天子;周公、召公虽然年长,然而他们是臣子。泗水捞鼎图中,并没有有秦王的出现而把他刻画在主要的位置,因为故事描绘的是捞鼎时鼎内出现了龙,主要表现的是龙咬断了系鼎之绳。桥上的众人,包括秦王都把身体与目光朝向了龙;龙才是焦点。二则故事中两侧的人物都面向中心,此种构图的法则,一直被后世的绘画所遵循。

  11、地区或年代的差异的不同构图

  有的同一故事画像,因为地区或不同年代的原因,它的组合与布局会呈现出明显的区别。以下通过所谓的“孔子见老子”图,作一介绍。《微山汉画像石选集》[17]图108是西汉晚期的画像,画面分三格。左格画像的上面有五人佩剑站立,下边是“孔子见老子”,中间有老子手拄弯杖,对面站立项橐,项橐身后为孔子。山东邹城卧虎山西汉晚期的石椁墓,[18]墓的西档板内侧左边,刻画持鸠杖的老子弓身注视面前回首望着自己的项橐。右边手持帛带的孔子,弓身注视面前下跪、抬起双手的项橐。《嘉祥汉画像石》图83,为东汉中晚期的画像,画面分二格。上格左边,拄杖者上有榜题“老子”,中间是推独轮车的项橐,右边站立的人旁榜题“孔子”,手拿二只雉。老子和孔子均弓身面向项橐,二人身后跟随着众弟子。

  12、主要元件的构图方法

  组成故事的元件,包括其中的人物、器物或植物或动物等,而任何一个元件不是任意添加的,是有选择的取舍,旨在表达故事的主要情节。例如《嘉祥汉画像石》图44,画面的第二格“周公辅成王”的故事中,画面由成王、周公、召公和两侧的四位大臣组成;大臣是配角;同书的图127图分三格,中间一格为“周公辅成王”的故事。此画面就只有故事的关键人物,即成王、周公和召公。此种构图的方法,是汉代美术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三、结语

  历史故事的构图与布局和一般墓主的生活画不同,它是以精练的绘画语言,高度概括生活;或舍头去尾,或根据故事的情节,提取主要元素去表达故事发生的整个过程。故事的组合、布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艺匠会根据个人的理解、故事的需要、事件的发展等作出适当的调整。每一则故事的刻画都那么传神,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浓缩的历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9-12-12 17: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邱硕]神话资源的共享与争夺
下一条: ·[林岗]荷马问题:一个西方学术史的故事
   相关链接
·[吴玟瑾]汉画像石中周公民俗形象的移入·[戴福士]李岩故事的起源及其研究意义
·[朱鹏]汉画像中人首蛇尾擎日月图像研究述论·[吴晓东]汉画像里的嫦娥为什么有尾巴?
·[朱鹏]汉画像中的角抵图初探·[李晓倩]汉画像中的戏车研究
·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之美 ·[王洪震]汉画里的校雠图
·[贾冬梅]汉代画像石记录齐鲁风俗·海内外学者在河南研讨“汉画与汉代社会生活”
·[汪小洋]汉画像石中的女娲·[李真玉]从汉画图像看汉代农俗
·一段历史故事一种人伦温情 传统节日不再黯然失色·[陈江风]汉画的民俗文化价值与观念基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