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田兆元 罗珍]论盟誓制度的伦理与孔子信义学说的形成
  作者:田兆元 罗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8-12 | 点击数:10493
 

  象这样赞扬齐桓公和管仲的语气,在《论语》中是少见的,春秋时期的其他思想家也很少这样评价齐桓公和管仲。孔子赞扬管仲、桓公为“仁”,是因为他们维护了周礼和中原文化的一惯性。赞扬管仲、赞扬齐桓公,实际上是肯定盟誓,肯定齐国的信义。“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就是仁,等于说,盟誓就是仁。只有明白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孔子最根本的价值取向,那就是恢复象盟誓这样的一些周代礼制,重建信用关系。所以,孔子一步一步将信义提高到治国治身的根本位置上去,建立起了关于“信义”的学说和主张。

  《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信则人任焉,……”可见,孔子将“信”看作是“仁”的表现形式之一。《论语·公冶长》载孔子言说自己的志向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说朋友之间要讲信义。孔子不仅自己尚信、讲信,而且非常肯定地认为尚信思想仍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3)孔子还以讲信用教导学生。《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以孔子弟子曾子在讲到日三省吾身时,特提到与朋友交而有信。这些都是针对治身而言的。

  关于信义,孔子更多的是讲为政。“信”字在《论语》中出现30余次,其中多讲统治者为政之道。兹摘录如下:《尧曰》:“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卫灵公》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路》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颜渊》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学说中反复讲到人与人之间、上下之间、君臣之间要讲信义,说明信义出现危机,那么就更需要通过重申盟誓制度来恢复信用。然而,由于盟誓制度本身也出现非礼非信的问题,于是,通过内在道德建设,表里一致地去恢复周礼,便成为孔子毕生的追求。

  “礼”是制度,“仁”是人格,克己复礼为“仁”;“信”又是“仁”的重要内涵,有信为仁者的标准之一,因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无论是礼制还是人格,都对信义的伦理有明确的要求。于是,在盟誓这一范畴里,“礼”、“仁”、“信”三者互为表里,成为孔子的理想的制度建设和人格建设的基本信条。在“仁”这个大旗之下,“孝悌”是亲情关系的至高原则,而“信”是推而广之的全社会的基本规范,因而,也是“礼”的前提。于是,我们在分析盟誓制度及孔子对盟誓制度的崇尚过程中,找到了“信义”学说的源头。

  综上所述,孔子把重构盟誓精神作为推行“克己复礼”的一项措施来实施,因而,在他的言行中格外强调“信义”在社会伦理中的重要性。《论语》中所体现的以“信义”为“仁政”思想外显的理念,与盟誓制作为一种礼制所建立的信义规范存在着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盟誓伦理于是成为孔子“信义”学说的来源。或许,盟誓制度永远不会再来,但信义学说却将与人类生活长期伴随。

 

  【注释】

  ⑴《周礼·春官宗伯》

  ⑵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1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

  ⑶孔颖达:《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1979年

  ⑷郑也夫:《领地、亲族和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3期

  ⑸《史记·秦本记》

  ⑹《左传》襄公十年

  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⑻⒄⒅《史记·孔子世家》

  ⑼⒁⒂ (22)《论语·八佾》

  ⑽田兆元:《盟誓史》,页67-68,上海文艺出版社、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10版

  ⑾《毂梁传》庄公二十七年

  ⑿《左传》成公十二年

  ⒀《左传》哀公四年

  ⒃《论语·子路》

  ⒆《左传》定公十年

  ⒇《左传》哀公十二年

  (21)《论语·为政》

  (23)《论语·公冶长》

  作者简介:

  田兆元,男,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 珍,女,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蜥蜴残梦 2006-09-03 11:56: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满全]蒙汉史传文学叙述模式之比较
下一条: ·[田兆元]悌道与盟誓
   相关链接
·[晏周琴]青海热贡六月会中的“开红山”仪式调查研究·[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
·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孟和套格套]社会民俗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个案研究
·[汪宝荣 姚伟 金倩]《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象英译策略·[罗璇]岐山臊子面民俗文化考论
·[徐彬 孙黎丽]明清徽州家谱的特点及其价值·李霞:《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
·[李昌宪]从《水浒传》看宋代社会·178个姓氏讲述迁徙故事
·堂号:记载家族历史 传承优秀文化·“田野中国·乡规民约与乡土社区建设论坛”在济南举行
·[张多]傣族民间社会民俗与宗教的互动·乡约研究重在挖掘“中国经验”
·[王鹤鸣]我与家谱、祠堂研究·应对年末“人情礼” 理财软件走进“80后”生活
·《周代礼乐文明实证》:关注礼物、礼仪等细节·怎样看待民间修谱热
·珍藏家族史乘 书写平民史册 ·[安德明]滕头村的能人政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