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田兆元 罗珍]论盟誓制度的伦理与孔子信义学说的形成
  作者:田兆元 罗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8-12 | 点击数:10492
 

  二、盟誓尚信的伦理

  盟誓以守信为本。《礼记·曲礼下》:“约信曰誓,莅牲曰盟”。而这种信的伦理来源于对神灵的真诚。《周礼·封人》说:“大盟,则饰其牛牲。”与盟者面对神灵盟誓,就是请神灵监督与盟者的言行,使其信守盟约。因为周人敬天、信神,相信天、神能感应人事。

  既然盟誓制是周礼的一部分,盟誓过程中敬献神灵的仪式就是祈求神灵监督与盟者信守盟约与否的关键环节。上古所谓信,首先是表示对神灵的真诚。在《左传》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论述。如桓公六年,季梁曰:“夫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庄公十年,曹刿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样,在周人的道德观念中,遵守盟约、对鬼神忠诚不欺、守信是重要内容之一。晋卿范武子,“其祝史陈信于鬼神无愧辞”,⑺即信守对鬼神的誓言,是他道德高尚的标志之一,倍受人们的赞扬。这便是盟誓制带来的宗教与道德的约束。

  在周人的观念中,遵守盟约也就是遵守周礼,便是敬天、信神,否则就会遭到神的惩罚。周人在征伐、献俘、结盟、禳灾时要祭祀的社、稷神,已超出了原土地神、谷物神的具体内涵,演化成了民族的守护神、监视神,特别是监视着各种各样的盟约或契约的实施,这些神具有道德的评判力量,合理、合礼、行德政就会受到神的庇佑而事功,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而事败。他们拒绝保证强制性的无理的契约,这种契约,“要盟也,神不听” (8),“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⑼鬼神的这种作用,在春秋早、中期的盟誓行为中显示的特别明显。尽管背盟一事屡有发生,但人们普遍认为:背盟不祥。背盟会遭到神的惩罚,“有犯神咒命不长”,其行为多败。(10)周人相信鬼神的存在,对神怀有深深的敬意,并坚信在天的鬼神能监视人间的一切。文献所载的背盟者多失败,这一方面是客观上失道寡助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是“神判”――宗教约束的结果,这种宗教观为强化守信而传播了一系列背盟而亡的神话。这类神话,无论从宗教还是从道德方面都使背盟者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压力,客观上增进了盟誓的约束力。这种约束既来自盟誓这一外在的形式,也发自内心,形成信义观。这种信义,是由准法律的外在形式的盟誓定制约束转化成为一种人们发自内心自觉遵守的结果。因为信任与合作,乃是群体自身生存的前提。盟誓制是周王室重组群体与领地,重铸和发展信任以解决周王室与诸侯间、诸侯相互间冲突的一种彼此相互信任的纽带。也就是说当时的社会秩序是靠信义维持着,在这样的环境下,盟誓中的信义得到高度重视。在春秋早、中期,尽管背信弃义事件时有发生,但重信仍是主流。因为,信义是社会群体生存的保障之一,盟誓的根本目的就是努力去结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以求共同发展。所以盟誓中神判和舆论谴责对与盟者守盟与否起双重的监视、约束作用,这就强化了盟誓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与盟就必须守约,否则便不与盟,因为违约会遭到神的惩罚和道德的唾弃。这可从春秋盟誓的仪式及人们对盟誓的重视程度上得见一般。他们不轻易以盟誓为权宜之计,因为,这是在拿神开玩笑,会遭到神的惩罚。故不能接受的盟宁可逃掉,以保持盟誓的神圣性。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郑伯不愿介入齐、周之间的矛盾,而逃避由齐国主盟的诸侯会盟。这是一典型事例,说明人们看重盟誓,不轻易盟誓,以免遭背信弃义之讥。因此,遵守盟约,依盟约而行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一种美德。于是,守信由对神的真诚逐渐向人与人之间的以诚相待演进。

  春秋时期,霸主们除依靠实力作盟主外,还必须是讲信誉的楷模。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召集的诸侯会盟很多,但由于其以诚信著称,故有“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的传说。(11)讲信用的齐桓公召集的诸侯会盟,就是不行歃血仪式,也能使与盟者相互守信。此外,与盟双方中也有许多重信守盟的典型。晋、楚两国间隔一郑,初两国不睦,随着秦、晋关系的破裂,晋、楚两国关系缓和。鲁成公十二年,在宋的斡旋下,两国在宋盟誓:“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晋则伐之;在晋,楚亦如之。交贽往来,道路无壅,谋其不协,而讨不庭。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胙国。” (12)后两国虽有摩擦,但始终记得此约。后楚人请晋人协助作战,晋人记得约定:“晋、楚有盟,好恶同之” (13),便出兵助楚。随国在楚人国破家亡时依然不交出逃难在随的楚王,因为两国也有盟誓以相保。楚、齐、晋等大国在盟国遭到侵犯时通常会出兵保卫盟国的利益。这说明,众多联盟盟誓的维系一靠神灵的监督,二靠道德力量的约束。神灵、道德力量在强化“盟誓”行为守信方面所起的作用在当时来说是其他行政手段无法代替的。

  但是,到春秋中后期,由于利益的驱动,背盟的事时有发生,盟誓几乎成了时人为达目的的手段,道德、宗教的约束力已大为衰弱。这就是“礼崩乐坏”。孔子崇尚《周礼》中的典章制度,特别对君臣上下、诸侯间盟誓守信所形成的和谐的社会关系十分看重。面对道德人伦危机,孔子要起而拯之,于是,在克己复礼的旗帜下,他执着于盟誓旧礼,并发展了信义学说,为儒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蜥蜴残梦 2006-09-03 11:56: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满全]蒙汉史传文学叙述模式之比较
下一条: ·[田兆元]悌道与盟誓
   相关链接
·[晏周琴]青海热贡六月会中的“开红山”仪式调查研究·[姜义华]礼敬人生——《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代序
·仲富兰:《图说中国人生礼仪》·[孟和套格套]社会民俗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个案研究
·[汪宝荣 姚伟 金倩]《洛阳伽蓝记》中的民俗事象英译策略·[罗璇]岐山臊子面民俗文化考论
·[徐彬 孙黎丽]明清徽州家谱的特点及其价值·李霞:《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空间和后台权力》
·[李昌宪]从《水浒传》看宋代社会·178个姓氏讲述迁徙故事
·堂号:记载家族历史 传承优秀文化·“田野中国·乡规民约与乡土社区建设论坛”在济南举行
·[张多]傣族民间社会民俗与宗教的互动·乡约研究重在挖掘“中国经验”
·[王鹤鸣]我与家谱、祠堂研究·应对年末“人情礼” 理财软件走进“80后”生活
·《周代礼乐文明实证》:关注礼物、礼仪等细节·怎样看待民间修谱热
·珍藏家族史乘 书写平民史册 ·[安德明]滕头村的能人政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