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CFS会务║关于近期会员会籍管理工作的说明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程鹏]民俗文化产业化的三条路径
——以泰安市“泰山石敢当”产业为例
  作者:程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10 | 点击数:8259
 
 
四、结语
 
  总体说来,泰山石敢当的产业开发,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遍及各个层面,但是大多属于浅层开发,深入挖掘不够。同时,在保护研究与开发方面,各自为政,各方力量杂糅其中却不能很好的相互合作与配合。目前,泰安市有关泰山石敢当的民间非盈利机构就有泰山石敢当文化博物馆、泰山石敢当文博馆、泰山石敢当美术馆、泰山石敢当文化研究院、泰山石敢当民俗文化研究院、泰山石敢当文化发展中心等多个机构,各自从事研究、保护与开发,合作不足,缺乏统一调控。所以泰山石敢当的产业开发也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产品依次登场,却都没有取得较大的成绩。物象层面的石敢当,原生形态的产品虽然较受欢迎,却不是长远之计,而次生形态的产品虽然有所创新,但游客的接受度不高,未能取得较好的收益。语言艺术层面的开发,可以说是相对成功的,不仅开发出次生形态的多种表现形式,而且有些还衍生出再生形态的产品;原生形态的传说故事较为简单,可以直接转化为山东快书或泰山皮影戏等小段演出,但对于次生形态中的戏曲、音乐剧、影视剧等复杂的表现形式则还需要有所改编与创作,然而在改编与创作中不够严密,叙事上存在逻辑漏洞等问题,而且在再生形态的衍生上都挖掘不够,未能形成完好的产业链。在节日仪式层面,泰山石敢当文化节虽然成为泰山文化展示的平台和联系海峡两岸及海内外华人的情感纽带,也成为泰山石敢当文化发展的助推器。但刚刚起步的文化节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节庆,并且仪式存在感不强,在活动形式上也较为单一,在短期内无法形成较好的经济效益。
 
  物象、语言与仪式既是民俗文化的呈现方式,也是民俗文化产业化的重要路径。物象层面的民俗文化以具象化的形态产生可看可触的文化产品,而语言层面的民俗文化则以非物化的形态产生可听可赏的精神产品,仪式层面依靠物象和语言的充实,成为文化展示与经贸洽谈的平台,也是民众娱乐学习的重要途径。三条路径上的产品又可以分为原生、次生与再生三种形态,产业化的开发必须深入挖掘,全面拓展和升华。各个层面与形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民俗文化的产业化体系。只有联动合作协调发展,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刊于:《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注释及参考文献见原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刘藏岩]瓯绣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下一条: ·[张晖]韩国蛇郎故事的叙事结构分析
   相关链接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
·[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第三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成功举办
·[张文艳 张启龙 张统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作用与演变·[张怀群]乡村振兴时期民俗现场暨文化变化进行时调查
·[叶晓华]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传承试探·[杨安琦 宋娟] 论宋代民俗文化传播
·[席建立]乡村振兴中的民俗文化流变·[武振宇]民俗文化视域下山西忻州方言俗语解读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马娇娇]皮影戏民俗文化的嬗变及对乡村社会资本的影响
·[刘欢]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背景下民间绣活(夏布绣)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李君]中国“结”:情感与功能
·[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胡正裕 杨海娇]浙南文成“侨家乐”与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关系试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