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音影图文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音影图文报道

中国热闹“年味儿”香溢世界
  作者:记者 席来旺 暨佩娟 莽九晨 刘刚 崔寅 张光政 陈晓航 廖政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2-01 | 点击数:11142
 

  感受希望和生机

  本报驻越南记者  刘 刚

  越南河内国家大学汉学专家傅氏梅一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她了解的春节元素非常丰富。她对记者说,同越南一样,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无论离家多远,中国人都会跋山涉水、穿越冰雪阻碍回家过年。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顿团圆饭,团聚的欢乐驱逐掉一切烦恼。团圆饭之后人们开始守岁,见证新旧年交替的时刻。子夜时分,响亮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热闹之极。

  傅氏梅说,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爆竹爆炸的瞬间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后来爆竹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送灶神、贴年画、祭祖宗……中越两国都保留着庆祝春节的传统民俗。”傅氏梅说,灶神是和群众生活最接近的神。

  傅氏梅说,从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开始,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中国人认为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红红火火的春节才宣告结束。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过后,气温回暖,草木开始复苏,农民朋友结束农闲,开始下地耕种。因此,春节让人们感受到希望和生机。

  北京庙会印象深

  本报驻日本记者  崔寅

  1月28日,当记者在离东京不远的日本古都镰仓车站等车之际,一抬头,惊喜地发现站台上竟然挂了一排大红底的条幅,大大的汉字写着“欢迎春节游客”。冬日的站台上,乘客稀稀落落,只有几个日本中学生在默默地等车,并没有多少游客的影子。不过,看到这些条幅,记者的心一下子暖起来。

  最近,记者无论是出门采访,还是与日本朋友相聚,总是一见面就会被问及“春节回去吗?”。尽管在繁华东京的街头,尚难寻觅到令人倍感亲切的春节气氛,可来自异国朋友的问候,切实让人体会到春节近了。

  记者的朋友冈崎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去年春节期间就专程跑到北京,跟着“老北京”一同体味了一把中国春节。他说,最感兴趣的就是春节的庙会:浓郁的民风民俗,美味的特色小吃,充满年味的热闹和喜庆……在电视上看了以后,他被深深吸引,一定要亲身体会一次。冈崎先生已经60多岁。他说,小时候在自己的家乡农村,也曾有过热闹的庙会,可是这些都已经成为历史,北京的庙会让他追寻起很多美好的回忆。

  记者的很多日本朋友酷爱吃中国水饺,他们也知道日本卖的煎饺和中国手工制作的水饺味道相去甚远。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北方春节要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

  朋友叶子说,提起中国春节,一下想到“中国红”、噼里啪啦的爆竹。日本每年的花火大会,常常为人津津乐道,记者也曾跟着朋友为了占一个晚上的好位置,中午就开始轮流站岗“保卫阵地”。可日本朋友似乎对放爆竹有更浓厚的兴趣,对他们来说,爆竹更能带来热闹和喜庆。

  除夕也吃团圆饭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张光政

  结识丽达,是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举办的新春招待会上。看上去这是一位典型的俄罗斯姑娘:大眼睛,高鼻梁,苗条的身段,再加上一身时尚的装束。但丽达有中国血统,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

  时近年底,我们的话题自然从过年谈起。丽达说,他们家每年都要庆祝两个最重要的节日——俄历新年和农历春节。“俄历新年是冬天的节日,始于阳历1月1日。相比较而言,春节就像这个节日名称所包含的字面意思一样,离春天更近。在中国的南方,春节前后大自然已经开始复苏了。”除夕之夜,他们也会在家里挂上灯笼,做一大桌子中国菜,全家一起吃团圆饭。

  去年春节,丽达是在北京度过的。在过去的一年里,她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俄语频道做主播。那时候,她和同事们共同庆祝了这个盛大的节日。身在北京,让她感到吃惊的是从早到晚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即将到来的这个春节,丽达打算独自一人在莫斯科过。她的父母、哥嫂都在广州。她说:“虽然和家人现在生活在不同地方,今年不能一起过年,但我们会通电话,举办一个家庭节日,比如说通过网络视频见面。”

  对于即将到来的兔年,丽达有着自己的打算。她现在供职于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盟。她说:“我正在从事促进俄中友好的工作。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做一些能够引以自豪、值得回忆的事情。”

  她祝愿远在广州的家人和北京的亲戚朋友身体健康。虽然生活节奏很快,她仍希望新的一年里能和亲人多聚聚。她说:“我爱中国,因为那是我的另一个家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1月31日08: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教科文组织在巴基斯坦举办洪水及干旱管理研习班
下一条: ·甘肃拉卜楞寺举行晒佛节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成果介绍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