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陈连山 施爱东:解读清明文化内涵
  作者:人民网文化频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31 | 点击数:15328
 

  [施爱东]:所以,老百姓自己会规划自己的时间,慢慢慢慢节日的文化,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固定的一些文化习俗,包括我们说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是看着新鲜,慢慢慢慢就有些人有春节联欢晚会依赖症了,本来除夕晚上是大家在一起团圆,包饺子等等,有一系列的活动,可是春节联欢晚会是很新颖的,所以就今天晚上不包饺子了,先包好,或者今天晚上不出去放炮竹了,边打麻将,电视机开着,慢慢大家对这些东西有依赖症,当你有依赖症的时候就成为一种新的习俗了,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说取消春晚,很多人就突然变得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开始有意见了,我已经习惯了,习惯了就成了整个生活中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被你打破了,大家又去感慨,说现在连春晚都没有了。 [09:03]

  [施爱东]:唐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习俗?这跟唐代寒食节的假期特别长有关系,说到唐代的寒食节,我们现在不敢十分肯定,可能跟唐王朝的建立是有关系的,因为寒食节原来就是太原的一个地方性习俗,它不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是到唐王朝之后,把它建设成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唐王朝为什么要把一个地方性的节日扩展成全国性的寒食节,很可能跟唐朝在太原起家有关系,当然这个东西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只能做大致的推测。 [09:04]

  [施爱东]:唐王朝在寒食期间给了这么长的假期,过去不像现在,比如现在一个江西人,万里迢迢跑到北京来工作,过去除了极少数的要员之外,是很少离开家乡的,大致都在附近。他们回到家乡去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除了扫墓,扫墓不过是几个小时,扫完墓之后还有那么多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呢?所以他也找乐子,于是蹴鞠、拔河等等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就兴起了,连生老师专门对这些文艺活动做过研究。 [09:04]

  [陈连山]:唐朝的时候统一叫寒食节,寒食节里面有好多活动,一个是禁火,各家到寒食节这天把火都灭掉,吃三天冷食,到了清明那一天重新点火,然后皇帝领头做仪式,在皇宫里面弄点榆木疙瘩,钻木取火,火种来了以后用蜡烛分散给各个大臣,这说明皇帝也是参加这个活动的,加强君臣关系,这是皇家的娱乐活动。老百姓也有类似的禁火活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玩的活动,比如上坟扫墓,摘点柳树条编个帽子,戴在头上,回头把柳条插在自己家院门上,还有荡秋千、蹴鞠等等各种娱乐活动非常多。 [09:04]

  [主持人]:到现在,以前的活动基本上不存在了,现在有新的方式,比如“五一”就会有固定商场打折的时期,大家都去商场购物了。所以,对于一些民俗文化,现在已经不适合我们生活节奏了,消失了就消失了,也没有什么,我们可以往前走,对于这样的论调,我们怎么看?民俗文化除了传承以外,对现代还有什么意义? [09:04]

  [陈连山]:从这方面讲,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类一种生活习惯,人形成某种习惯,然后赋予这种习惯一种意义,包含着意义的这种生活习惯我们就叫文化,节日文化也这样,我们现在有了假期,大家慢慢就会给它形成一些比较固定化的活动,时间长了就会给它某种说法,给它编个故事,或者赋予它某种意义,这样它就成了新的文化。从这个上讲,我们倒是不用特别担心,人们会有文化创造的。 [09:09]

  [施爱东]:举个例子,关于刚才连生说到了戴柳,回家之后还把柳枝插在门上,现在关于插柳的习俗,以及对于插柳文化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插柳表示驱邪,表示明目等等,附载了很多故事,这些东西基本上是后来的,我们说清明戴柳,柳树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功能。大概是前年我去了一下广东,在清明的时候去做调查,我发现很多人戴了柳条帽,我看到的柳枝跟平常看到的柳枝有点不一样,后来一问,广东很少有柳树,但是有一种桉树,叫细叶桉,跟柳树差不多,叶子很像,而且也一条长长的。因为那边没有柳树,清明也要扫墓,小孩是最喜欢扫墓的,扫墓一般不是悲悲泣泣的,一般都是欢天喜地的。 [09:10]

  [施爱东]:其实我们可以这么说,除夕是活着人的团圆,清明有点像是人和自然,人和自己的祖先一起过年,其实也是一种“过年”的习俗,大家都到祖先坟上去跟祖先团聚,大部分是欢天喜地的,可能仪式中间要严肃一下。如果是新坟的话,古代也有过很多诗词专门讲这个问题,如果是新坟要另当别论,一般来说扫墓是一个很高兴的过程,小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间,看到有什么适合玩的,他就玩什么东西,这是很明显的。如果这个地方有柳树,江南一直到北方柳树很盛行,就剪柳枝,到了广东柳树很少,就剪细叶桉。附载在柳树上面的这么多的文化内涵,是不是同样可以放在细叶桉上来说呢,一样的。首先是有了这样一种习俗,现象,尤其是文人在写诗、作文的时候,要一些意义逐渐附载在上面,再往后,不断传下去,后人就认为这是千百年来相传的习俗,所以文化都是从生活中的习俗被文化人所赋予意义的一种东西。 [09:14]

  [陈连山]:老百姓也会赋予他意义,知识分子会讲的比较文雅一点,把这东西说成跟天文学有关,或者跟某种特别神秘的东西有关,老百姓没有那么多讲究,就会有很多故事。 [09:14]

  [主持人]:给你一个空间,一个适当的契机,正好比较匹配,可能会产生新的一个民俗文化。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假设我们的民俗文化遇见了互联网,二者会不会兼容? [09:14]

  [陈连山]:过去清明节是到祖坟上扫墓,现在还有网上扫墓,据说这方便,不会交通堵塞了,也省得烧纸了,比较卫生、安全,就有人在网上扫墓,这是一种时尚。但是有多少人愿意采用这种方式,这是一种新方式,这种方式目前还不占主流,只是某一部分人的替代方式,还是有一定流传范围的。 [09:15]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2010年03月29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座谈:吾国吾民吾乡人
下一条: ·笔谈:“戏剧人类学”的名与实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马荣良]虚构与真实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马荣良]寒食节的异域渊源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