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周星]器物、技术、传承与文化
——方李莉博士后出站报告读后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04 | 点击数:13946
 

  传承:陶瓷技艺的累积与延展

  景德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传统手工业与现代工业混合的社区。方李莉博士在国营的机械化大瓷厂之外,选择了类似传统民窑业的手工业作坊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她相信,新兴的民窑业是一个既富有地方特点,又富有文化传统的领域,其中甚或还有某种超越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胎芽与潜势。

  近20年来,景德镇陶瓷社区之结构变动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乡镇企业(乡办或村办)的兴起。退休技术工人到民办企业任技术指导,“对外搭烧”之类新的生产分工合作方式等因素的促进,逐渐在景德镇郊区促成了一些品类和属性不同的陶瓷集散地,国营工厂开始失去了垄断地位。在众多的郊区村庄中,樊家井村脱颖而出,从“豆腐村”发展到陶瓷“仿古村”。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体现为农民出房子和劳动力;工人出一般的技术和设备,老艺人和他们的后代则多多少少垄断着某些独特的技艺。同时,在传统的中国式人伦的基础上,又自然形成了“父子店”、“夫妻店”和“兄弟店”之类的组合模式。显然,这里存在一个陶瓷技艺是如何传承的问题。由于手工业较适合采用所需资金少、利润高、多品种、少批量的个体作坊的生产方式,所以,在景德镇的个体手工艺人中有许多白手起家的技术工人,他们的技艺部分地得自国营大厂的训练。同时,基于利益背景而频繁出现的较大和较为成功的作坊的分化,如囵户的分裂等,不仅使家庭作坊的规模受到影响,自然也会引出技艺传承的问题来。

  不言而喻,考察一个手工业社区的文化变迁,就不能不考察其技艺传承方式的变迁。传统的技艺学习及传承的方式是父传子。“文革”时知青下放,景德镇艺人的子女却可进厂接班,就是因为老艺人的技术不外传,而且,只传子不传女。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但手艺人特有的技术保守倾向还依然存在,尤其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家技艺仍被看作是一种生存之道。因此,同行之间不谈技艺、较少串门以防止技术外流,仍是一种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行规。

  尽管技艺的“垄断”依然存在,但新的技术、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审美观却不断随时代而涌现,并使传统的父子师徒的技艺传授方式遭到了极大的冲击。师、父辈的经验不再是青年艺人们模范的唯一榜样,旧经验的失效导致了新的学习方式的出现。现代教育和高等学府的训练,使年轻的艺人们在群体经验、知识结构等方面,逐渐与老一代艺人产生了代际的差异或断裂,甚至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集体表象”。

  有的学者宣称,在后工业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离现象将不再继续,而会重新一体化,这最明显地体现在图案设计家、摄影师、电脑工程师等需要独特技艺的人们身上。方李莉认为,景德镇新一辈的陶瓷艺人们也正好属于这个群体,他们拥有技艺、经验和知识,生产独具个性的产品。对于他们来说,未来竞争的实力不是资本,也不是众多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新技术、新观点、新创意和新设计等。因此,他们所受的教育和训练,就会为产品附加更多的价值。应该说,陶瓷技艺传承方式的此种变化,正是景德镇陶瓷社区之社会文化变迁的最重要的侧面之一。

  由于受教育机会的增加,市场竞争的激烈,新兴民窑的社会流动,无论纵向流东,还是横向流动,都要比以前容易的多。过去,由于技艺的垄断,陶瓷行业分工中每个子行业,似乎都曾是一堵不可进入的墙;现在,技艺传承方式的改变,将导致社会文化变迁速度的加快,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现代教育的普及,使景德镇这一类传统的手工艺制瓷社区,在努力保持或维系其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必将会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的甚或是西方现代文化的侵染。

  民窑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地方与行业文化传统,有着几千年之无数陶工们的经验、智慧和技艺的积累,因而也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延展能力。此种延展的生命力不仅来自地方民俗及中国文化的内涵,也来自陶瓷行业之技艺传统的承袭与变通。

  方博士指出,在许多方面,新民窑似乎都和新兴的“后现代”思潮有某些合拍之处。例如,国际市场出现怀旧和返朴归真的趋向,人们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引起了对千篇一律且缺乏个性与情感的工业化产品的厌倦,以及对传统手工艺用品之价值的重新认知等。作者以近半个世纪民窑业的各种变迁为线索,论说了新兴的景德镇民窑业并非明清时期的“活化石”(尽管作者亦曾这样认为过),也不是古老传统的简单重现,而是包含着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向人们昭示,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以信息、智慧和技术为主要竞争武器的新时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周星]翔实厚重的地域文化史研究的杰作
下一条: ·[周星]“民俗旅游”研究的重要收获
   相关链接
·[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袁宙飞 袁文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体系构建与实测
·[徐媛]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身体研究·[李鑫睿]身体技术的习得、“破损”重组与性别突围
·[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李刚]数字人文技术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王艳]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口头传统研究·[员淑梅]技术发展下的陕州乐队
·[沈德康]论瑶族神话的分类体系、情节模式与思想特质·[孟子凡]机械参与生产的非遗传统技艺
·[毛巧晖]文化观念与技术变革:嫦娥神话文本演化的关捩·[布瑞丰 梁莉莉]非遗视频直播的技术逻辑及其潜在风险
·[胡玉福]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标准研究:以鲁锦项目为例·[孟令法]医疗技术的改进与民俗传统的延续:江苏省沛县立春“戴春鸡”习俗研究
·[胡玉福]传统工艺的技术变革与“新式风格”·[波丘斯]回归技术:民俗艺术的诠释维度
·[张建军]记录口头传统:从书面文本到数字技术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黄永林 余欢]智能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运用·逾两百项中国非遗传统技艺黄山斗艳 非遗文创产品受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