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邓启耀]我看人,人看我,我看我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影视人类学论坛一瞥
  作者:邓启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8 | 点击数:24414
 

  参与组织筹备研讨会的广东美术馆王璜生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张谦、中山大学杨小彦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叶星生因故未能出席,但或分别提交《人类学影像之"酷"与早期慢照图像风格》、《在文化人类学与终极信仰之间》和《机缘与自觉:作为文化遗产的庄学本摄影》等论文参会。王文从摄影技术方面探讨图像风格,杨文通过对中国几位以专题为拍摄对象的摄影家的评述,试图澄清发生在纪实摄影运动当中,作为人类学考察与表达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并讨论其中的意义。比如,把存在与信仰视为一体,把信仰作为一种隐喻嵌进对象的细节中,而以敬畏为观察的终点。叶文将20世纪30年代庄学本西部人类学考察摄影作为藏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个案。透过摄影的美学风格和叙事形式对庄学本摄影进行重新的解读与诠释。从中获得对藏民族文化识别、身份认同的视觉依据,进而对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人类学、民族志影像在今天的价值和意义的展开探讨。


  第二单元“人看我,我看我:本文化持有者自述和视觉分享”,以少数民族学者及其专题为主体,直接由他们表达对外来人拍摄的少数民族纪录片的看法,同时展示他们拍摄的纪录片。在会上交流发言的有: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摩梭人学者和作家拉木.嘎吐萨在《影视解读中的摩梭人》的报告中,结合多年来外地人在摩梭地区拍摄的风情片,提出了尖锐批评。他指出,以汉人或西方中心的心态对摩梭文化的误读,是导致那些纪录片面临本文化持有者质疑的主要原因。摩梭民俗博物馆摩梭人纪录片制作人多吉通过一个出卖祖母房的故事,透过别人眼中的"我们"和我们眼中的"我们",讨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传统文化等问题。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壮族学者王明富介绍了12集大型壮族电视纪录片《丽哉勐僚》的拍摄,是从考古文化、寻找野生稻、传统稻作科技、稻作礼仪等,追溯文山州是稻作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同时揭示该地区仍保留着壮族先民烙上的丰富多彩的"那文化"印记。作为曾经和摩梭人一起拍片的作者,纽约州立大学翁蝶蝶在《泸沽湖纪行:论纪录片跨文化田野合作个案分析》中,通过自己在摩梭地区调查和拍摄的情况,就跨文化田野中合作的问题进行反思:第一,如何明确纪录片摄制和田野调查影视纪录的不同之处?第二,如何确定当地人在拍摄中的地位和角色?第三,由于旅游和传媒文化在当地不同村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摩梭村民对我的角色表现不同的看法,如何调整和村民接触的方式?希望以此个案分析能够促使中国和国际影视制作人和学者在跨文化田野合作问题上多加讨论。针对目前时兴的"把摄影机交给村民"的实践,中山大学杨晓芹在《村民实验视觉影像过程的权力建构》中指出,权力建构既有内部的原生权力的重新分配和再建构,同时又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新的权力意识的出现。对于一个可以说直接从传统生活环境(自然原生态)进入现代生活环境的群体,如何让他们在变化中适应整个社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展问题。村民影像计划的实施就是用一种现代工具打开他们的认知视野,建立适应社会与发展自身的机制。在此过程中传统的社会记忆被新的环境进一步屏蔽,或出现"结构性失忆"。而新的社会记忆也开始形成,实际上就是传统与现代权力意识的碰撞。在这一碰撞中,相机资源成为内部村民"分配"或"交换"权力的一种重要工具。广州美术学院陈晓阳《关于记忆的图像叙事》认为,在田野中我们总是无法彻底地翻越乡村的藩篱与当地人一起面对他们每天的日出日落,他者的彼岸也总是远大于我们的凝视所能丈量的距离。但其实所有需要关注的信息在第一次进入时就已经存在我们的图像记录里,惊险的细节和迷人的碎片都在等待观察者的觉悟,当地人的故事并没有消失,只是我们无法破解表象的空气里隐藏的喘息。当这些记忆随着调查的深入被连缀起来,我们就会惊觉图像早就述说了一切,表里还是虚实只是看我们从哪里去解开这个迷局。


  第三单元为“我看人,人看我:局外人和局内人的对视与对话”,希望通过多学科的跨文化观察,讨论全球化背景中,不同身份、不同文化关系的人,如何从不同角度建构各自的"观看"。台湾长河艺术文物博物黄英峰多年致力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的收藏和研究工作,他提供了一个成功地使苗族服饰在国际上巡展的例子,认为这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方式。香港中文大学邓圆也《谁令我们脱下了传统服饰?──探究苗族服饰的全球化流动》则认为,苗族服饰本来只是穿在苗族人的身上,传载着他们的历史,神话,祖先的信息。它的角色和功能本来只有与苗族社会发生关系──制作,穿着,传承等,这样它才具有其最完整的意义。然而现在,苗族服饰的角色已经从一个"历史讲述者",变成了一个"民俗贩卖者"。它被从苗族人温暖的身上剥离下来,放进了嘈杂的民俗市场,放进了冷冰冰的博物馆的展览架上,甚至被政治所利用。是谁?是什么改变了它的角色?是什么改变了它与人的原本的关系,而又创造出一些新的关系?苗族服饰的流动──从苗族人身上脱下来,置放到别处的这种流动──体现了各种全球化进程的流动。这个流动的全球化进程跨越了地区界限,与新的经济、社会、政治发生了新的时空关系。这种流动承载着,亦贩卖着,宣扬着符号,但这些符号已经不代表曾经在苗族社会中的意义──它们变成了符号的符号,变成了符号的故事。

  观看者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将导致不同的观看建构,甚至有一定方法论的探讨。星海音乐学院周凯模《局外人和局内人──香港粤剧的"观看"》是作为局外人在对香港粤曲表演行为的"观看"(看戏)中对传统考察方法进行的理论反思。作者认为传统"参与性观察"法,是基于"自然距离"的"近距观察"方法,而在实践中,还存在一种基于"文化距离"的"远距观察"方法。这种非参与性的"远距观察",能对"局外人"从时空到语言的多重局外性,即从角色处境、角色体验到在"观看"中的角色方法的定位,探索另一种"观看"路径,这种"观看"路径,依然能对获取关于表演行为、表演组织、表演风格及与"观看"心理需求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方法学意义。吴逸飞《岭外之观:局外人看广州艺术家眼中的生活》也谈及作为非艺术家身份的人如何看艺术家的问题。这种"看"有两个层面,一是看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群体的艺术家这类人,二是通过他们的作品和生活方式,看艺术家眼中的生活。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民间影像:邓启耀的空间

上一条: ·哈斯朝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长调
下一条: ·湖北土家族纪录片《巴山撒叶嗬》获国际金奖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