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邓启耀]我看人,人看我,我看我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影视人类学论坛一瞥
  作者:邓启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8 | 点击数:24408
 

  关于跨文化观察的交流和沟通问题,法国亚威农艺术学院Jacques Defert在《强势文化模式,少数民族文化与当今创新动力的跨文化观察》中,介绍了一次中法师生联合进行的考察活动,透过从学术面及实践面的不同专业知识领域的共同研讨提问,着重研究云南地区当今社会的人际发展及创新形式。所以,这项面对面的交流计划,关注本土居民的生活方式,着眼于生活态度、民间习俗、建筑的,艺术的文化资产、日常生活用品及生活技能。活动发起人通过当代艺术中的科技运用及现今全球化观点的方式来针对此地域的特色提出讨论;他们同时对于当地各种传统的创作形式和混合传统与现代创作方式的开创性发展更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因为旅游发展及传播媒体将强势文化模式与生活样式输入而带来的冲击,也将是要深入思考的部份。中山大学苏芸在《从文化地理的特性看汉藏艺术的跨文化传播》一文中认为,文化是形而上的内容,从狭义的学理层面而言,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组织、地域或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它需要运用各种组织方式的策略和技巧,以达到增进了解,相互适应和相互认可的最终效果。

  百年前,借助摄影机进行的跨文化观察,通过他们遗留的影像,呈现了珍贵的历史时刻。美籍华裔学者王瑞在《美国学者路得·那爱德1910年代初拍摄的四川影像》中介绍,路得·那爱德在中国拍摄的照片题材相当之广泛,由于他的学识广博并且摄影技艺高超,所以他的摄影视野光顾到了所到之处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自然风光等诸多层面,其中包括四川的辛亥狂潮、茶马古道、长江三峡等许多珍贵的事物细节。如此出于学者身份的相当于专业摄影师之手所拍摄的照片,其历史人文的深远价值自不待言。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路得·那爱德中国影像的艺术造诣和技术质量也非同寻常,其作品题材涵盖到社会纪实、自然景观和人像、静物等当时摄影发展的高端区域。中山大学冯原《从黑暗里"曝光"的中国》,根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06-1946期间对中国报道的图片,指出二十世纪上半叶该杂志集中报道了中国的两种图景:一种是东部的农业图景,另一种是西部的边疆图景。南北方向的东部之弧与西部之弧,再加上东西方向的长江和长城,基本上构成了从黑暗的感光板上曝光出来的中国全景。中山大学刘琛的《呼喊与细语──我看杰克逊》,则在分析作为普通人的杰克逊和作为媒体呈现的杰克逊之间巨大的差距,由此反思媒体镜像的真实与伦理问题。

  回到生活现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教育和文化转型等问题,在当今中国有复杂的表现。一些年轻教师和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田野考察,务实地进行个案分析。刚从田野现场来到大会的中山大学博士生熊迅在《谁的传统以及谁被教育?──以一个村落的田野调查为例》指出,在关于中国艺术教育的思考中,"传统文化"曾被视为糟粕,而后又被看作鸡肋,现在很多研究者认为或希望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宝库"。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既不是一个实体,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在村落这样的社会细胞中,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是由谁构建起来的以及如何构建起来的?从怒江赶回来的华南农业大学魏乐平在《外来文化在三江流域传播的影像观察与思考》中,结合现场的生动例子,谈到,怒族人在处理好自己的生态时间外,还很好的安排好了社会活动时间,但是在面对离开人间,到何处落脚却头痛万分。到天堂,还是到先祖那里?由此引发中西方时间和空间的碰撞。中山大学博士生王瑛娴的论文《农民、知识分子与国家──20世纪50年代的杨家埠年画改革》通过对杨家埠年画改革几次风波的考察,指出,在实践层面,一方面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政治强压性的改革与年画所凝结的农民传统信仰有所抵触;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在改革及创作过程中由于立场、态度、专业素养等原因造成了新年画与农民传统审美观的不相协调。于是,新年画在农民群体中的传播受到了来自农民消费者的"抵制",而这种抵制的主要形式就是在市场上拒绝购买新年画。但是,在改革的后期,随着政治力量对于新年画生产和传播的强有力的推动,加之知识分子在创作层面上的随俗而作,农民对于新年画的接受有了一定的改观。中山大学博士生李文《神庙前的文艺会演──西江悦城龙母诞仪式再造与视觉表达》指出,龙母崇祀在南中国西江流域至少从宋朝就开始了。广东德庆县悦城镇的龙母祖庙是历代传说中龙母生活、埋葬的地方。悦城龙母诞正日在农历五月初八,是西江在悦城一带进入涨水期的时间起点。在清末的地方文献中,可以看到诞期有诸如祭幽等醮仪活动。经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中断,近10年,诞期仪式活动有了"旅游文化节"的形式外衣,被包装成文化节的文艺会演。在此脉络下,分析2005年田野期间观察到的悦城龙母诞仪式活动再造与视觉表达,审视背后的社会变迁。

  应用视觉人类学和符号人类学理论来重新阐释人类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以认知人类学(cognitive anthropology)之理念审视人类之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产品,特别是以富视觉及符号意义之物象为例探讨文化积淀的深层内涵以及它们对今天文化研究及人类思维的影响。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王海龙《视觉语法与视觉人类学的结构语言》引人注目的观点。视觉的语法不同于语言的语法,但视觉的语法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起着更为宏观和广泛的"文化的语法"的作用。它贯串着前语言时代到今天的后文明时代的始终。我们今天对人类学视觉语法及其潜语法结构的研究其实是在试图掌握开启理解人类文化的另一扇大门的解谜之钥,它在人类共同文明的理解和沟通方面将会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民间影像:邓启耀的空间

上一条: ·哈斯朝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长调
下一条: ·湖北土家族纪录片《巴山撒叶嗬》获国际金奖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