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舞起高龙闹元宵
——国家级“非遗”闪亮登场
  作者:蒋太旭 陶冬严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05 | 点击数:17413
 
舞龙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也是春节年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元宵将至,各地舞龙活动渐入高潮,作为武汉地区这一民俗活动的杰出代表——汉阳高龙,将再次出现在江城年俗文化活动的舞台上。不同的是,这是它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的首次亮相。带着“非遗保护”这个新身份,汉阳高龙在2009年的元宵节,再为人们祈愿赐福。
汉阳永丰乡龙阳村是高龙的流传地之一,按照当地风俗,高龙已于日前起扎完成,明天就是正月十一,是村民们给高龙开光点睛的日子。
村里老人笃信,经过祭祀开光的龙灯是真龙现身的“神灯”,舞龙祈福才会灵验。
记者所见到的汉阳高龙与其他舞龙所用之龙迥然不同,它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构成,却并非连成一体,而是呈切割式结构。
龙头高约五米,呈“Z”字造型,龙角粗壮,双眼浑圆,托,高龙龙头仰颈视之,只见龙鳞闪烁,龙须飘逸,龙嘴宽深,口内有龙珠滚动自如,且有响声,龙额正中镶嵌着一个“王”字,意为“龙中之王”。龙身分为十三节,称“十三太保”,龙尾与普通布龙龙尾相似。
据说高龙起源于唐贞观之治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最令人好奇的是其龙头颈部及龙身剖面均为太极八卦造型。
缘何如此?村里故老相传:有一年,汉阳时逢罕见旱情,唐太宗李世民命四海龙王普降甘霖,汉阳城内降雨三寸,城外降雨四寸。不想东海龙王心有不服,于是两声喷嚏,滴下两滴龙涎,一大滴滴在城内,一小滴滴在城外,将雨量调了个儿,使得城内洪水泛滥。李世民龙颜震怒,命道长出身的魏征持龙泉剑追杀东海龙王,魏征虽心中不忍,但还是在梦中将其腰斩数段,因而其截面均为“八卦”图示,中间“太极”图的黑白两点传说就是龙的两滴涎水。
63岁的村民李国令是龙阳村舞龙队的队长,这个民间组织至今已存在了20多年。
“小时候,我就记得村里每年春节和元宵节都要玩高龙。”李国令回忆说,因为“破四旧”和“文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的舞龙活动曾停歇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他和村里人凭着往昔的记忆,又舞起了高龙。
高龙在武汉地区的流播较为广泛,著名学者蔡鸿生曾这样描述:1945年年初,旧历新年时,小集场(现属蔡甸区大集镇)居民扎制一尊“高龙”,由一人耍龙。“因制作时在我家对面,我目睹了制作过程:一根长长的竹竿上扎制盘龙,制好糊上纸……在拜了庙之后,高龙才参加新年节庆。”
汉阳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陶冬严对高龙的研究已持续了数十年。据他调查,汉阳区永丰乡的汤山村、陶家岭村,及江堤街的丰收村、红卫村、沟嘴村、界牌村、潮江村等地从古至今都时兴舞高龙。
江堤街的渔业村是舞高龙活动的繁胜之地。陶冬严说:“虎行风,龙行雨,也许正是由于两乡舞高龙的地域在鲤鱼洲、龙阳湖一带,水域宽阔,世代传衍,使得高龙似鲤似龙的造型承袭有迹可寻,有据可查。”
与龙阳村不同,鲤鱼洲的舞龙活动则属“半官方”性质,舞龙队负责人胡明荣担任村支书之职,是位“女将”,早在十年前,村里就成立了“高龙礼仪服务公司”,将村里的舞龙活动搞得红红火火。
这位20多年前从湖南嫁过来的外来媳妇,不仅是全国第一届海选村长,也是去年北京奥运会武汉地区惟一的“村官”火炬传递手。村里数十年来,风调雨顺,村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用胡明荣的话说:这不仅是党的政策好,也是因为沾了高龙的“龙气”。
“文革”一度沉寂,复出后大放异彩:1999年,由渔业村、龙阳村共同组团的“武汉高龙龙舞”代表团88人受邀晋京参加中华舞龙大赛,继而登上万里长城(八达岭)拍摄世界文化交流电视节目——《相逢新世纪》专题片。大赛获得“国安杯”金奖第一名,同时还获得了首届“山花奖”第一名,喜得“双冠龙”之美誉,并被安排在天安门广场为喜迎澳门回归尽兴欢舞。
一朝名闻天下,半年前,汉阳高龙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长江日报 2009-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梅联华]赣傩面具赏析
下一条: ·青田鼓词 走出“深闺”入耳来
   相关链接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