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覃德清]多重力量制衡中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
——以广西若干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开发个案为例
  作者:覃德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02 | 点击数:11823
 

广西各民族、各村落都有婚丧嫁娶仪式的主持人,他们掌握了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在村落生活世界中传承着地方民俗文化,他们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生力军,他们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延展而进行的积极探索及其展示的力量,理应引起更大的重视。

(一)陈福堂与壮族歌咏文化的新生。陈福堂是广西知名歌王之一,他自幼浸润在民歌文化的海洋中。其父是巴马县的一名歌师,家庭的变故和生活的重担,使得他只能唱山歌解忧愁。后来,陈福堂到武鸣参加“广西歌手歌师培训班”学习,歌艺不断长进,参加广西各地几次山歌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由此,他对壮族民歌更加痴迷,常常废寝忘食地研究优秀歌师遣词用句规律。作为一名壮族歌师,陈福堂熟练地掌握了壮歌编唱技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用自己的编唱本领收徒传艺,宣传民歌。

近几年来,陈福堂热心于录制山歌光碟,一方面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刻录光碟出售还可以增加家庭收入。在歌节期间生意好的时候,一个出售光碟的摊点,每天能卖5000元。陈福堂先生把数字化传媒带入了壮族山歌的传承当中,为壮族歌咏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个范本。他认为,只要管理得当,大力制作质高价廉的山歌光碟,民歌一定能在广西乃至其他省区推广。因为群众真正喜欢的文化艺术样式,总是能找到合适的机会,顽强地生存发展。

(二)黄达佳与布洛陀文化的传承。黄达佳出生在“歌王”世家,祖上代代传唱山歌,周围村民络绎不绝来黄家拜师学艺。黄达佳从小耳濡目染,16岁就成为当地的一名歌手。1985年,他在家境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拿出2000多元购买日本进口的录音机,以便录制山歌。如今,他总共已录制了几千首民歌。1987年,黄达佳参加广西山歌函授大学学习。毕业后,他致力于民歌古籍抄本的整理工作,至今已整理布洛陀古歌12卷,与人合作出版了《布洛陀与敢壮山》。他认为,唱歌最重要的是要“过瘾”,要带着感情去唱,把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他可以用当地的多种山歌调子,完整演唱《布洛陀经书》,被誉为“田阳歌王”。黄达佳把歌融进了生活,在婚丧嫁娶的礼仪中唱,在生产劳动中也唱,他身任田阳县第二建筑公司经理,兼任田阳县山歌协会会长,用山歌中包含的待人处事的道理去以礼待人,以理服人。同时,他也深感民族民间文化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境。但是,他认为,山歌是祖传的东西,是我们壮民族的文化,不能丢。作为家传山歌的第六代传人,黄达佳深知让古歌代代相传的历史重任,现在,他正忙于整理余下的布洛陀古歌,并将之传给他选定的第七代传人——他的侄子。

(三)谭绍明与壮族嘹歌的传承。嘹歌是流传在广西田东、平果一带的壮族民歌形式之一,因为以“嘹——嘹——”作为衬音而得名。传统嘹歌分为日歌、夜歌以及反映逃避战乱的贼歌,虽然历经曲折,流传至今,依然难挽失落的颓势。近年来,平果县因为平果铝矿的开发,经济实力大增,该县投资100多万元用于嘹歌文化品牌的发掘和开发。平果县太平村布林屯的谭绍明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歌师。20世纪60年代初,谭绍明高小毕业回乡,即拜同乡黄天雷为师,学习民歌技艺,用古壮字记录民歌。每逢黄昏时分,村民相约在村前的榕树下,对歌传情,如痴如醉,通宵达旦,乐而不疲。2002年,谭绍明为了让祖传的嘹歌焕发生机,召集本村的歌手组建民歌音像制作小组,到县城请来摄像师拍摄录像,以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作为背景,精心录制山歌光碟。谭绍明说,嘹歌光碟一经面世,深受群众欢迎,已经销售了将近1000张。但他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而是收回光碟制作成本。他说,能够为民歌的普及推广作出一点贡献,心里感到很欣慰。谭老先生对吟唱嘹歌,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对于前来学歌的年轻歌手,他总是悉心指导,为了延续民歌传统而诲人不倦。

民族民间文化暂时的潜隐或消歇是因为一部分民间文化样式确实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走完了其生长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文化传人对新的文化因素尚未适应。一旦经过磨合,掌握了新的文化载体和新的传承机制,相当一部分民族民间文化形式在许许多多来自本土的地方文化传人的努力下会在转型中走向新生。

有人发出“我们抓得住文化吗”的疑问,确实发人深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177)其实,文化掌握在像陈福堂、黄达佳、谭绍明这样的地方文化传人身上,积淀在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他们表述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方式里。所以,民间文化保护的重心是承认地方文化传人的文化地位,激发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民间文化艺术特质,延续传统的情感体验和宣泄的方式。

人类学理解的民族文化是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统一体。现行的文化保护策略可以储存固态的有形文化,而蕴涵着文化旨趣的无形文化潜隐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当中。文化保护更应关注现实生活中文化负载者的想法、感觉、信念和憧憬,要将民族文化的保护事业同当地人的自我表述、自我存在、自我文化形象的塑造结合起来,营建一种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精神状态,让民族文化的传承满足人的成就感,切实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由此,文化资源的保护就不仅仅是官方和文人学者的志业,而且成为广大民众意志的集中体现,民众中蕴藏着的浩淼的创造力量,就会被激发出来。

五、电子传媒的力量与民间文化的适应性传承

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电视、电脑、网络等现代传媒日益普及,很多民间传统艺术面临生存危机,甚至逐渐消失。但是,现代科技带来了民族民间文化载体的更新,民间文化的精神内核可以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激活族群记忆,加强文化认同。民间艺术固有的愉悦身心、宣泄情感、传承文化的功能,并不见得一定因为现代电子传媒的普及而失落,有时恰恰相反,电子载体拓宽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途径,提高了传播的效果,促使地方民族文化在现代转型中走向了新生。特别是电视机、DVD的普及,读图时代的审美方式成为老百姓娱乐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现代电子传媒显示出,它比口耳或者借助书本传承具有更加不可估量的优越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白庚胜]民间文化保护诸问题
下一条: ·[乌丙安]少数民族信奉的山神和神山
   相关链接
·[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韦布花 张多 蒲睿熙 张子瞻 张顺民]乡村振兴背景下媒介助力民族文化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戴羽晗]乡村振兴下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再生产研究
·[柴颖]民族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载体保护开发路径研究
·[李琳 杨眉佳 邵齐齐]多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的靖州飞山信仰调查与研究·[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徐赣丽:《民族文化的空间传承——对侗寨的田野研究》·[周星]“空间民俗学”的新境地——徐赣丽教授新著小序
·王宪昭:在古老神话中解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从最“土”的学问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王丹]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仙妻”形象研究·[罗妹梅]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研究
·[金书妍]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文化品牌营造方略·习近平: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钟进文]“失忆”与“记忆”之间·湟中堆绣传承人:坚持30载只为传承民族文化
·[罗瑛]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觉表征与认同重塑·[刘洋 杨兰]规则的规则:文化治理的价值整合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