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陈江风]汉画的民俗文化价值与观念基础
  作者:陈江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1 | 点击数:14369
 

《晋中兴书》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东海王妃因为王的灵柩被火烧焚而悲痛不已。为求得心灵的安宁,于是请人为东海王招魂,并把招来的魂埋在丹徒县。中宗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大不以为然。他认为,魂应升天,魄应入地,把招来的魂埋在丹徒(入地),违反了丧葬礼俗,特下一道诏说:夫冢(墓葬)以藏形(形魄),庙以安神。今世招魂葬者,是埋神也,其禁之。这个故事说得很明白,在丧俗观念中,墓葬是埋形魄(人的肉身)的地方,而不是埋魂(人的精魂)的地方。魂是阳物,是归天的,把东海王的灵魂招回后埋在地下,不合礼俗,因而明令禁止。看来,古人在这些观念上是有其原则的,一点也不含糊。那么,古人是怎样具体表现这种魂与魄的分离呢?在众多战国帛画、汉画像中,人死灵魂升天导引者多是龙、凤、虎、鹿一类灵物。中国人以天国为最高理想境界,灵魂升天方为得其所。最初,天地之间有天梯连接,人可以攀缘而上,然而,自重黎绝地天通之后,人不能直接与天交通。作为阳性物质,魂的性质尽管为”——轻轻扬扬,可以飞升,却必须有龙、凤一类灵物导引,神明保佑,才能完成升入天国的历程。马王堆汉墓帛画为我们表现了一个九阳高照、莺歌燕舞、天门巍巍、王母俨然的理想化世界。这就是世俗追求的最高境界。天国的门上赫然镶嵌着一个玉璧,玉璧象征着一条通道,骑龙升天者,必由玉璧中穿越而过才能进入梦寐以求的天国。因此,我们常见的二龙穿璧、龙虎啸璧的图案,事实上都暗含着升仙的意义。由此可以理解汉画像中如此众多的升仙内容,以及厚葬风俗所追求的目的。

由此可见,汉代厚葬风俗不仅与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同时更重要的是民俗观念民间信仰的产物。这些民间信仰都鲜明地带有当时社会的民间功利目的。其功利目的主要表现在服务于天国理想追螅阴间的奢华生活以及以宣扬孝道为代表的伦理教化、道德教化之中。这种风俗通过琳琅满目的汉画表现出来,既具有浪漫逍遥的文化价值追求,又具有发乎情止乎礼的儒学传统影响,在焱焱炎炎,扬光飞文,吐烂生风,吹野燎山,日月为之夺明,丘陵为之振摇(班固《两都赋》)的光辉灿烂中,传导着典型浓郁的中华民俗文化信息。

二、 伏羲、女娲崇拜的文化、哲学基础

伏羲、女娲形象是汉画中保留最多的形象之一,他们是中国古代民俗中祖先崇拜观念的物证。作为中国文化塑造的人文初祖和保护神,伏羲、女娲神话至今仍活在中原人民的生活中。每年阴历的二月二到三月三,在长达月余的河南淮阳太昊陵庙会中,香火荧荧,信徒济济,热烈非凡。伴随着人头攒动的朝香祭祖礼仪,典雅庄重的祭祖颂赞文告,求子祈福的摸子孙窑、拴娃娃仪式,身着玄衣忘情风魔的担经挑宗教舞蹈,使人在浓郁的宗教氛围中自然联想到伏羲、女娲神话当年怎样在民间发挥着神圣的叙述的精神文化作用。

从汉至今,伏羲、女娲神话具有如此生命力的原因何在?

首先,从民族文化特点来看,独特经历的华夏农业文明催生了华夏民族以血缘为纽带的文化传统。通过周文化的创造,中国文化形成了一套成熟而稳定的宗法制度。这种类似金字塔形的血缘关系网,建构起中国式的家国关系和国家运作形式,产生了东方式的传统国家观——国家是宗法制度的投影,其实质是父家长血缘嫡传,利用家族中的大宗小宗的不同区别远近亲疏,建立起血缘伦理线索分明的等级制封建社会。基于这种以血缘为特征的文化传统,自然使祖先崇拜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伏羲、女娲神话正是牢固地植根于这一坚实的文化土壤而百代不衰、永葆青春。伏羲、女娲的名字与华夏民族繁衍、昌盛的历史信仰紧紧相连,具有其他神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二者在古今中国人心中地位稳固的文化基因。

其次,华夏民族的生殖崇拜是伏羲、女娲神话长期流传的又一原因。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即进行着两种生产。为了生存与发展,一方面人类必须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又必须进行人类自身的生产。在远古时代,人类自身的繁衍,是原始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出于对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人的再生产的严毓厍校以及对于血缘伦理的依赖,原始人类产生了生殖崇拜。所以说,生殖崇拜现象深刻地反映了一个绝对庄严的社会意志,既通俗又神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万建中]论民间禁忌的功能
下一条: ·[李稚田]关于英雄叙事:在视像文本中的考察
   相关链接
·[吴玟瑾]汉画像石中周公民俗形象的移入·[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
·[王渭清]"非遗"保护视野中的宝鸡民间歌谣·[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高忠严]中国民间谜语的源流特征与文化价值·[张启龙 乔方辉]当代民俗视觉下的纪实摄影及其文化价值
·[陈金文]中国民间“动物与人”故事的生态文化价值·[赵旭东 王莎莎]食在方便——中国西北部关中地区一个村落的面食文化变迁
·[孙正国]湖北民间叙事长诗极富文化价值·[尹虎彬]生活世界和自然秩序中的传统文化价值
·[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的基本母题及文化意义·[王崇印]民间“国”字号评选中的民俗文化价值
·[朱鹏]汉画像中人首蛇尾擎日月图像研究述论·[吴晓东]汉画像里的嫦娥为什么有尾巴?
·[朱鹏]汉画像中的角抵图初探·[李晓倩]汉画像中的戏车研究
·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之美 ·[胡晶]嘉兴端午习俗民间故事挖掘的文化价值
·[巴莫曲布嫫]活着的经典:凉山彝族毕摩文献的独特文化价值·[王洪震]汉画里的校雠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