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陈江风]汉画的民俗文化价值与观念基础
  作者:陈江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1 | 点击数:14370
 

从风俗史的角度看,斩山为椁,穿石为藏的大型山洞式陵墓都是帝王、诸侯王一级的墓葬。郡县级官吏和富豪乡绅要开凿如此工程浩繁的山洞墓,从当时的制度、社会地位来看都不允许。然而,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只要经济实力允许,民间之风必然是上行而下效。郡县以下至乡绅,根据自己不同的经济实力,借鉴山洞墓的经验,就近开采石料,烧制砖材,设计墓葬规模,仿照宅第形制,凿石刻画,构筑成纯石结构或砖石混合结构墓室,汉画像砖石、壁画墓于是应运而生,日渐泛化、演以成俗。

纵观汉代历史,经济状况的确制约着丧葬风俗的发展。汉代至文帝时代尤兴薄葬而不起山坟。迟至景帝时期,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国策大见成效,开始出现以梁孝王及其家族墓葬为代表的斩山为椁,穿石为藏的大型山洞墓群。到汉武帝时,武帝为自己修建的茂陵规模浩大,墓内随葬品也极奢华。于是,民间使用画像墓之风由景、武之间兴起。汉成帝修建昌陵时,动用士卒、民工数万人,陵址几易其地,大臣数谏而不止。在帝王厚葬之风的影响下,达官贵人、富商地主竞相仿效,致使厚葬之风弥漫整个社会。前后对比如此强烈,不言自明地证明了汉人厚葬之风以及豪华的墓室画像砖石、壁画装饰、与汉代经济的兴衰有着直接的关系。东汉中后期国力衰落,画像装饰日渐减少;汉末动乱,民不聊生,厚葬与画像装饰退出历史舞台,则从另一角度证明了二者的内在关系。

其二,汉代厚葬习俗的观念性因素。除了经济条件的支撑,文化观念的催化是汉代厚葬习俗流行的重要因素。从精神的侧面看问题,厚葬习俗的形成有着坚实的传统延续因素和观念基础。风俗的流传有着极强的传承性和观念稳定性。汉代丧葬观念是华夏民族传统风俗的延续,主要表现为灵魂有知信念和对灵魂升天的追求。这一重要的内在观念因素,遇到了汉代推行的以孝治天下的察举征辟选官制度的催化,极大地加剧了汉代厚葬习俗的风行。从当时人的认识讲,王充的《论衡》谈到人死辄为鬼神而有知的普遍观念。魂灵既然有知,那么,活人需要的,死人也枰。选官既然是以孝为标准,于是在墓葬中大埋随葬品,以供亡灵在阴间享用,也就成了孝顺的重要表征。随葬现象本是原始思维遗留,是丧葬风俗的历史延续。随着生产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本应逐步淡化。然而,汉代以孝治天下,实行察举征辟这样一种以推荐加任命方式选官的制度,只要孝顺聪慧,品行端正,就可以举孝廉,就能够获得做官的资格。这种注重孝道,把厚葬当作至孝表征的价值判断,强化和刺激了该风俗的普及,形成汉代的风俗特色。许多人对父母极尽厚葬之能事,以求得孝名。目的在于举孝廉,并进一步博得功名。凡此种种,互相作用,推波助澜,最终导致了厚葬之风的持久兴盛。

中国人强烈的天国追求和灵魂升天的观念传统是形成厚葬习俗的又一观念基础。中国历史上素有黄帝骑龙升天的传说,《诗经·文王》中也有文王在上,於昭于天文王陟降,在帝(上帝)左右的传说。随着濮阳西水坡45号原始墓葬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人天国追求和灵魂升天观念的久远历史。早在60007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用贝壳摆塑龙虎护送升仙图像的方式,实践着灵魂升天的神话。正因为有如此久远的传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楚、汉诸多的墓葬帛画、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画像镜等文物上那个骑龙升天之类的常见母题。此类民俗事象的研究对于界定濮阳中华第一龙的民俗功用具有重要意义。在自远古至汉的民俗实践中,骑龙升天母题产生了许多衍生的形式,诸如骑鹿升天,白虎、朱雀、玄武、枭羊等祥瑞导引升天等等。而且,从汉画像中看,这种升天多与墓主人自己的灵魂升天有关。这是升天信仰的泛化,是升天神话具有民俗化普世意义的证明。

汉人表现黄帝升天、巡天的场景为:(黄帝)驾象舆,六玄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虫蛇伏地,白云覆上。真所谓前呼后拥,山摇地动。这种场景在南阳王庄画像石墓、徐州汉画馆藏画像石刻中都有生动的表现。这大概就是中国人追求的天国排场的最高境界。

民间风俗对升天境界追求得如此强烈、如此广泛,有其坚实的传统哲学观念作基础。在古人的阴阳哲学观念中,万事万物都可以纳入阴阳五行哲学体系中,人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万物灵长之首,人是一个魂。

与魄(神与形)的结合体。当人在阳世气数竭尽、归回阴间时,形与神——魄与魂就要分离。《礼记·郊特牲》所谓: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就是说魂的性质为,质性,为天气,故能上升于天;魄的性质为,质性,为地气,故下归于地,这些都符合阴阳哲学的教义。《说文解字》说:魄,阳神也魂,阴神也,也是这个意思。所以汉人风俗中,魂升天,魄归地便有了明显分野。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万建中]论民间禁忌的功能
下一条: ·[李稚田]关于英雄叙事:在视像文本中的考察
   相关链接
·[吴玟瑾]汉画像石中周公民俗形象的移入·[雷紫雯 章梅芳]民间化·民族性·时代感:近代以来景泰蓝的现代转化研究
·[王渭清]"非遗"保护视野中的宝鸡民间歌谣·[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高忠严]中国民间谜语的源流特征与文化价值·[张启龙 乔方辉]当代民俗视觉下的纪实摄影及其文化价值
·[陈金文]中国民间“动物与人”故事的生态文化价值·[赵旭东 王莎莎]食在方便——中国西北部关中地区一个村落的面食文化变迁
·[孙正国]湖北民间叙事长诗极富文化价值·[尹虎彬]生活世界和自然秩序中的传统文化价值
·[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的基本母题及文化意义·[王崇印]民间“国”字号评选中的民俗文化价值
·[朱鹏]汉画像中人首蛇尾擎日月图像研究述论·[吴晓东]汉画像里的嫦娥为什么有尾巴?
·[朱鹏]汉画像中的角抵图初探·[李晓倩]汉画像中的戏车研究
·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之美 ·[胡晶]嘉兴端午习俗民间故事挖掘的文化价值
·[巴莫曲布嫫]活着的经典:凉山彝族毕摩文献的独特文化价值·[王洪震]汉画里的校雠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