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陈志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体化与乡村振兴
  作者:陈志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7-27 | 点击数:5262
 

  三、内发性发展与乡村振兴

  从以上香林村的个案可以看到,它原本就是一个具有可夸耀的自然景观的“精英化”村落。“精英化”村落带来了“政府介入”、带来了“旅游经营”、带来了“文艺展演”,一切似乎顺理成章,但是,现在倡导的乡村振兴,是以全国性的“大众化”村落为对象,很多村落不可能全部都来自政府介入、不可能全部都拥有旅游资源、也不可能全部都呈现文艺氛围,所以,有必要把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实践理念从促进文化建设层面导向社会发展层面,有必要实现从“政府介入”到“乡村自救”、从“旅游经营”到“乡村发展”、从“文艺展演”到“乡村认同”的以乡村整体发展为要的理念转换。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香林村的个案又可以看到,即使缺少名录上的非遗项目,大力挖掘潜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或者说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文化也是有效的,这为大多数村落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这就是鹤见和子的内发性发展论倡导的基于适应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遵循文化遗产(传统)的社会发展方式有关的一种途径。内发性发展论,是为了诊治以西欧为模型的现代化发展论所带来的各类弊害、或者是为了预防这些弊害的社会变化的过程。鹤见和子对内发性发展进行了具体定义:“所谓内发型发展,在目标上是人类共通的,对于这个目标达成的途径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社会模式,是富有多样性的社会变化的过程。而共通目标就是:地球上所有的人类以及集团满足衣、食、住、医疗等基本的需求,创造能够充分发现各类个人作为人的可能性的条件。这就意味着对于生成现在存在的国内以及国际间的差距的结构,人们要共同合作进行变革。至于达成目标的途径、实现目标的社会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之道(way of life)等,各个地域的人们及集体在适应于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遵循文化遗产(传统),以及结合外来的知识、技术、制度等的基础上,进行自律地创造”,“在地球规模内如果内发型发展能够展开的话,就会成为多系多样的发展。并且不论是先发还是后发的国家,有可能相互对等地进行样板交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在保护制度建设和传承实践运作上并不能够提供一种万能的良药,每个地方每个村落都可能呈现不同的保护和传承的方式。从适应固有的自然生态体系和遵循文化遗产(传统)这种角度来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谋求社会的发展追求自律地创造这种视野来把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遗保护之于乡村振兴的实践将会呈现多系多样的状态。

  所以,通过非遗保护对乡村振兴、社会发展等进行研究,关注国家和人民所关心的课题,都必将引导迄今为止的非遗保护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但是,从古村落保护到传统村落保护再到现在的乡村振兴,我们首先应该理解这是从以“古”“传统”冠名的“精英化”村落保护为主,进入到了对“大众化”村落全面保护的一个新时期。(2)把村落整体作为对象,在振兴中得以保护和传承———这样的认识,对于“很多村落的遗产都已经被我们自己搞没了”(1)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今后的乡村振兴并不是一条平坦之路。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勇在2018年9月29日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新闻发布会上,在回答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关于“政府打算投入多少资金来做这个五年的规划?”的问题时,是这样回答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你一下子问我需要多少钱,我确实算不出来。因为这还需要每个地方具体作方案、作规划、定阶段性任务。乡村振兴只能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去推进。从现在的规划来讲,因为任务比较多,需要广泛筹集资金”。(2)所以,乡村振兴之路是需要花费时日的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其中,非遗保护运动的实践到底能够起到怎样程度的作用,“人”的问题和“钱”的问题都是不能够被忽视的,都需要我们研究者在今后展开进一步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原载于《文化遗产》2019年03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刘目斌]社会组织、仪式实践与象征权威
下一条: ·[董秀团]白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混融特质及对边疆民族文学发展的启示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