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邵凤丽]当代祭祖礼仪传统重建的内在生命力
  作者:邵凤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9-21 | 点击数:8506
 

  三、“礼仪经济”的基础支撑

  无论古今,“礼仪经济”都是祭礼举行的重要物质基础。所谓“礼仪经济”是指冠、婚、丧、祭等礼仪活动成功举行所需要的经济基础。祭礼是以家族为单位组织开展的大型祭祀活动,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在祭祀过程中,鼓乐齐鸣,奉献三牲酒果、各色祭品。祭祀之后族人一同宴饮,共享祖先福泽,还应致谢所有执事人员。整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因而在经费筹集方面要求甚严。

  依据朱熹《家礼》的要求,每次祭礼之前都要准备好相应的祭器,包括香案、香炉、香合、束茅聚沙等物。在祭品准备方面,“每位果六品,菜蔬及脯醢各三品,肉、鱼、馒头、糕各一盘,羮、饭各一碗,肝各一串,肉各二串”。朱熹根据当时祭礼情况,设定了以上祭物,但他同时也提出了祭品随宜的原则,“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贫则称家之有无,疾则量筋力而行之,财力可及者自当如仪。”祭礼当中使用物品的多寡没有统一标准,人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但是祭礼要“尽爱敬之诚”,如果财力允许自当按照以上规定备办祭物。

  作为支撑祭礼实践的经济基础,当代家族在传承和重建祭礼过程中必须慎重处理祭祀经费问题。如果不能筹集充足的经费,可能会影响祭礼的举行。如山西沁水柳氏家族,祠堂中供奉唐代显祖柳宗元。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受家族经济发展的限制,传统祭礼的恢复非常缓慢。

  当代家族为了保障祭礼的举行,需要寻找经济来源支付祭礼中的各种费用。根植于传统家族社会的祭田是传统祭礼举行的重要经济保障,但这一经济保障随着传统家族社会的消亡而消亡。在土地国有的土地政策管理下,当代家族组织没有祭田提供祭祀经费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家族想要保证一年一度祭礼的顺利进行,势必要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经济援助。家族在寻求经济援助过程中,首先求助于具有血缘关系的族人。而族人为了表达孝思之情,也有责任和义务捐资助祭。这样,族人捐资成为了当代家族组织获取祭祀经费的首要来源。当代祭礼的经费主要来自个人,通过个人自愿的方式进行捐献,不是强行摊派。族人为祭礼捐资,既是他们表达孝思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家族责任感、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人们如果要将家族活动开展下去,要把祭礼仪式办得隆重、热烈,就必须在活动过程中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2015年,浙江南氏家族举行春祭大典。活动现场张贴两张红色榜单,一张是光荣榜,一张是南氏春祭助资名单,引得很多人围观、谈论。光荣榜上一共登载了十八位南氏族人名字。对照旁边的春祭助资名单,这十八人分别助资11000至5000元不等。

  南氏春祭助资名单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基础助资型,即村委会要求的500元最低标准,S村213人,板桥村22人,计235人117500元。二是中间型,即800元至5000元,5000元9人,3000元2人,2500元1人,2000元15人,1500元4人,1000元42人,800元1人,计74人132300元。三是最高型,即10000至11000元,10000元8人,10800元1人,11000元1人,共计10人111800元。

  早在2015年春节之前,南氏族人便已开始筹集这些资金,他们通过动员会的方式,对族人一一进行动员,尤其是中高型助资人。虽然助资活动只设最低门限———500元,没有上限,但村委会仍然希望大家能够踊跃参与,多多助资。参考历次春祭费用支出情况,加之近两三年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初步估算至少需要筹集40万元作为经费基础,否则春祭活动恐难顺利进行。

  对于为何南氏家族愿意耗巨资举办祭祖活动,杨美惠认为“温州模式”中的生气勃勃的“浪费性”的礼仪支出可以避免异化和战争灾难。祭祀花费意味着愿意在此世受到物质损失以获得更高的精神超越。除了个人精神层面的追求外,近年来地区经济继续发展,加之各家族间的攀比之风,个人也为了凸显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些现实因素无疑也推动了祭礼经费的逐年上涨。

  对于更多的家族来说,无法想象在一次祭祀活动中花费40万元,但是人们“祭必有物”的仪式追求是一样的。2015年辽宁海城尚氏家族举行清明祭祀活动时,共收到族人捐款91313元,包括尚氏宗亲会总会领导每人5000元最低标准,计4人20000元;各地分会上交会费15000元。族人捐款由5元至10000元不等。这些钱主要用于购香、鲜花、祭品、雇乐队、租用餐饮用具等支出。另外,也有族人直接捐赠祭祀所需物品,2017年尚氏清明祭祖时,尚族人捐供品100件、啤酒100箱、白酒6箱、供酒4箱、蔬菜300斤、酸菜230斤、武昌鱼200条、小河鱼120斤、仪式服装70件、酒店三间客房住宿、纸抽120盒、地毯100平、磁化水100桶、纸水杯1000个。

  因生活环境的差异,也有一些家族不向族人收取任何费用,由族长自己准备祭品。在河北吴氏家族,祭礼中所使用物品均是祠堂历代传承之物,祭品则由族长自行准备,种类不限,数量不限,任凭当年情况决定。

  为何当代人还要坚守“祭必有物”的祭礼原则呢?一次祭礼究竟能带给参与者什么?当代人捐资助祭,“礼仪经济”的意义至少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物质的,通过具体的捐资数额,使自己客观的参与到活动当中。二是情感的、伦理的,捐资助祭是抒发孝思之情的一种方式,捐资者通过金钱的花费可以获得归属感、满足感,加强血缘文化认同。三是社会的,从社会层面看,捐资助祭可以增强家族团结,让自己的家族获得更高的声望。四是精神信仰的,从最高远的精神超越方面看,如杨美惠所言,此世所受的物质损失可以换取更高的精神超越。以财物祭祖先,定会得到祖先的福佑,一切顺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何斯琴]当代传统婚礼的礼俗再造与价值重建
下一条: ·[伊家慧]从印度到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陀降生神话图像
   相关链接
·[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孟琳峰]破碎与重建:新媒体时代的神话知识趋同化
·[王春燕]地方传说在当下的景观重建生产与文化记忆愿景·[黄旭涛]节日文化的空间特点及其重建意义探讨
·[段友文]从失忆到重建:《夸父逐日》 神话的族源记忆与文化修复·[彭兆荣] 重建乡土社会之宗族景观
·[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萧放 何斯琴]礼俗互动中的人生礼仪传统研究
·[毛巧晖]文本与理论:民间文艺学的双重建构(1949—1966)·[郭永平]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乡建的路径与反思
·[钱生槭 康保成]古戏台修复如何贯彻“修旧如旧”原则·[萧放]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民间信仰重建
·[王新艳]公共空间与群体认同: 海神庙重建的社会学意义探讨·[林继富]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曲枫]两种语境中的萨满概念分析与萨满概念重建·[刘大先]重建集体性
·[王晓葵]现代日本社会的“祭礼”·[王晓葵]现代日本社会的“祭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