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沙垚]新中国农民文化主体性的生成机制探讨
——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关中农村皮影戏的实证研究
  作者:沙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30 | 点击数:5232
 

  为此,文件三令五申地要求将登记和整顿分开,即便是面对“农忙季节盲目流动”或“上演反动节目”等最为“恶劣”的情况,也应说服教育,而不是行政下令禁演。应当说,这是农民的传统和社会主义文艺路线深度交流与碰撞的结果,体现了一种对农民文化的尊重,也是社会主义文艺路线在实践中的自我调整。亦可见20世纪50年代中期对农民皮影戏班的组织改造不是“强制的”,而是一再强调“自愿”,也正由于此,登记的截止期限一拖再拖。

  至1958年秋,历时两年登记工作终于顺利完成。各地艺人表达出“愿意纳入国家计划的正轨”、“非登记不可”的愿望。老艺人周春祥说:“我觉到现在痛快的哩,我们职业有了保证,演出中得到党政的大力支持,艺人地位空前提高。过去艺人被人称作戏子,似乎低人一等。”

  诚然,周春祥的话语有着很深的时代痕迹,我也曾质疑其真实性。但农民艺人、村民的访谈佐证了他所表达的翻身感。在“明星艺人”大受追捧的当代,似乎很难体会这种翻身感。在访谈中,我不断追问,为什么长期以来,唱戏作为农村挣钱最多的谋生方式,却少有人学,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掀起学戏高潮?曾长期担任吕塬大队书记的刘春发说,“很多人(50年代)还是不愿意学,吹喇叭低人一等,你吹喇叭,你儿子你孙子还吹喇叭,吹喇叭的是龟子,唱戏的是‘蒙头龟子’”。“农民说,你有钱也没有用,你还是低人一等,龟子戏子一辈子,人都瞧不起。解放后,共产党提高了地位,搞文艺宣传了,叫民间艺人,学的人还是少。”

  可以说,“翻身”是50年代农民文化实践中的迫切要求。登记管理可以视为农民艺人翻身的制度性起点。虽然农民艺人的经济收入降低了,但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同时,到人民公社普遍建立之后,如果农民艺人不登记,拿不到登记证和演出证,就意味着从此所有旅行演出都是非法。当生产队建立,私人请戏的现象消失,但凡外出演戏,剧团都要得到对方(可以是生产队、大队、公社或工厂、剧院等单位部门)的邀请信,剧团应手持本地文化馆开具的演出证,还要得到艺人所在的生产队的许可。这样的制度设计,从程序上消灭了民间未经登记的“黑戏班”的生存空间。

  (二)动员

  专业戏班通过登记管理成为民间职业剧团。非专业的农民戏班则纳入农村俱乐部下设的“文艺宣传股”,根据《关于发展和提高农村俱乐部的初步意见》中是这样描述的,俱乐部可以包括文艺宣传股(包括创编工作、幻灯放映、业余剧团、收音广播、黑板报、读报组等)、社会教育股(包括图书室、民校、识字组、讲座会等)、科技推广组(包括农业科学技术和卫生的普及宣传,推广自然改造经验等)、体育活动组(包括军事体操、各种球类运动等)。通过这些方式,农村俱乐部作为“农村业余文化活动的一种综合形式”,“把农村各种单一性的、分散的文化艺术活动,联合起来”,便于进行辅导和统一领导。即农村俱乐部是农村文化资源的总动员。

  动员的第一个关键词是传统,入口是戏箱。周至县朱彦斌所在的皮影戏班,“戏箱子都是群众支持的,捐款给我们买的,我们在自己村里唱戏从来不要钱,都是义演”。吕塬大队唯一健在的秦腔业余剧团锣鼓手,时年92岁(2009年)的老人刘孝贤回忆说:“也到旁边大队演戏,不要钱,啥都不给。晚上去一演,自己就回来了,吃也不管。戏服、箱子都是捐献的钱,有本村、本大队在西安单位办事的,过春节回来捐献的,大队也捐献。”这些措施,让业余剧团和皮影班社的属性发生了改变,从以盈利为目的的农民戏班变成了“义演”。戏箱戏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得人馈赠,自然忠人之事,这是戏里戏外的侠义与忠诚。

  这里首先调动的是农民艺人价值观念这一传统资源,将中国文化传统,引入大众日常生活,使之与社会主义文艺相结合,成为实际遵行的规范。其次,巧妙地利用地缘、亲缘等关系,在自己的村庄,为邻居、朋友、子孙演戏,获得宗族和社区的快乐。潘京乐50年代曾长期在田间地头,以快板、眉户、秦腔等多种形式唱戏给农民听。虽然田间地头的吹拉弹唱不挣钱,但他至今谈到那段生活时仍颇有满足感,他说:“那段时间是我一辈子中最畅快的……那时候啥啥也不想,光想着把戏唱好哩。”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艺人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开始有了新的理解:演出的目的不仅仅是挣钱养家糊口,更是为本村本社的农民提供文化娱乐,是为人民服务。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开放时代》2016年第5期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高小岩 全美英]超越回汉关系的“熟人社会”
下一条: ·[秦和平]“56个民族的来历”并非源于民族识别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
·[郭永平]乡村振兴背景下晋陕豫民俗组织与治理共同体建设·[高忠严]巷道:理解中国村落的重要分析单位
·视频 ‖ 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
·[朱家钰]《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的稳定性与变异性·[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即#活态遗产·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在线专题研讨会召开
· 教科文组织 ‖ “重塑非洲民间故事”系列短片将于3月29日全球上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