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郑晓]畲族节俗舞蹈的类型与文化特征
  作者:郑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12 | 点击数:11697
 

  3、 社交娱乐性舞蹈

  农历二月初二又称会亲节,是畲族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等县。所谓“会亲”,系指原由福鼎县双华、福安县坂中分炉至浙南、闽东各地的畲族,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 歌会是会亲节的主要习俗活动,局部有舞蹈表演。比较典型的有竹节舞、迎客舞。

  (1)竹节舞

  竹节舞,也叫竹竿舞,是畲族的民间舞蹈,福州蓝府畲族俗称“打竹舞”。竹竿舞共有四根竹竿(或十根竹竿),两根直放,两根横放。四人分成两排,二人一排,一人手拿两根竹竿,与对方相对操作。跳舞时,竹竿先上下打打,再两竿对打,所以,当地人称为“打竿舞”。当音乐鼓点响起时,竹竿一开一合地来回打着,跳舞的人随着音乐与节奏,有序地跳在张开的竹竿空洞里,同时,快速地把脚拔出。景宁畲族也有竹节舞,但已经过改编。舞者不再用竹竿,而是用手掌大的小竹板系在手掌,作为手上的击节道具,脚部则仍保留了前述竹竿舞的节奏和舞姿。

  (2)迎客舞

  迎客舞的舞蹈形式与钉鞋舞类似。舞蹈也有“请茶”“引路”“行礼”等迎客动作,只不过不一定用钉鞋。所用道具可以是花,也可以是茶杯或者彩带。

  二、畲族节俗舞蹈的文化特征

  1、畲族节俗舞蹈与民间信仰的密切关联

  畲族祭祀性的舞蹈,从大的范畴而言,仍是属于道坛科仪,是畲族师公做法事内容的一个附带的组成部分,它依托科仪而存在,或者说是科仪的“变相”形态。但从其表现形式和演出效果考察,它确实是整个祭祀仪式中具有独立品格的舞蹈艺术形态。温州畲族的祭祀性舞蹈,长期与祭祀科仪并存,得不到独立发展的机会,仅停留在舞蹈发生阶段的形态而延续至今。由于它是一个尚不成熟的类宗教科仪的舞蹈艺术形态,故亦未形成完整的表现程式,其表演带有很多的随意性,很多动作靠师公的临场发挥。然而,又由于长期的传习和演出的需要,以及剧目内容的特定要求,在它的演出中也形成了一些规定的动作模式。

  畲族人民把这种祭祀性歌舞活动称为“功德”。做“功德”,分“阳功”和“阴功”。丧葬仪式中的舞蹈是“做阴功”,主要是由祭师边吟边舞,根据舞蹈的动律和音乐节奏,动作大体有 “坐蹲”、“一步一踢”、“悠荡”三类。“坐蹲”,双腿呈半蹲状,一步一蹲,步伐简单、稳健、沉重。上身基本保持平稳,当道具向身里甩动时,略扣胸,反之则略向外弹胸,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动律。 “一步一踢”, 一脚迈步,双膝微屈,同时踢出另一腿。随着舞者情绪的变化,舞蹈速度逐渐转快。“悠荡”,舞者有时轻盈游步悠荡,身体左右转动,有时随着情绪发展,速度加快,动作幅度越来越大,敏捷急速的跳转。高潮时舞者身上的长袍飞旋起来,显得十分潇洒豪放。做功德时舞者有时不拿道具,徒手而舞,常见的手式有“神手”(双手掌向上端起,拇、食、 小指上翘,好似顶着酒杯),“诀”(双手手背相靠,绕于胸前)。畲族祭祀舞蹈的这种表演形式与福建龙岩闾山教“师公戏”极为相似,甚至有共同的剧目,步伐、指诀。

  打 舞内容上讲述雷法有过庐山,捉活鬼,吃鬼肉等故事,取搜神捕魔、镇鬼降妖、祈福求平安之意,属于道教召兵之类的科仪。舞蹈中手部有很多动作,其形式类似闾山教的指诀。如五雷诀,左手五手指相互缠绕形成一个环状,右手四手指缠绕,食指指向左手掌心;饿虎诀,双手手指交叉,翻转于胸前,其形式和功用几乎和闾山教指诀一样。其唱词内容与《灵经大传》唱经词文也多有相同。《灵经大传》是瓯江流域广泛流传的青词代表作[5]。词文标榜的是陈十四娘娘的闾山教。闾山即辽宁境内的医巫闾山[6],是徐人(后来的畲族)的发祥地,可见畲族的师公与闾山教是很有渊源的。可奇怪的是《灵经大传》词文中的闾山一直虚无缥缈,较多的暗指江西的庐山,有的直接就写成“庐山”,而畲族传说中的祖先故事也多写成“庐山”而不是“闾山”。另外瓯江流域地区至今还有大量的闾山教师公存在,但唱灵经的祭祀仪式却由正一教道士主持而不是闾山教师公,其原因目前也不得而知。由此又可以看到畲族师公与闾山教有渊源,但其中又有不同的教派的交叉影响,以及畲族师公自身的流变。这里面的问题还有待深入调查研究。

  铃刀舞同样属于祈禳之类的醮仪。舞蹈中的脚步是这类仪式中典型的踏罡步。闾山派师公戏中有王姥行罡舞,闽东畲族有奶娘踩罡舞,其主要脚步形式是和铃刀舞一样的踏罡步。

  2、畲族节俗舞蹈的农事生活特点

  畲族舞蹈多利用常见的农具、生活用品做道具,换言之,畲族舞蹈并非特地制作舞蹈道具,因此,所采用的道具既带有鲜明的畲族地区特色,区别于其他地区,又在当地相当普遍,随处可见。

  钉鞋舞舞蹈过程中,舞蹈者要穿着山里畲民下雨时穿的特制钉鞋。钉鞋鞋面为布,鞋底为长方形木屐,约5公分厚,木屐底部还钉有大头泡钉。浙南地区山路崎岖,多雨,路面坑坑洼洼,钉鞋是温州地区畲族人务农生活的必备用品。钉鞋舞巧妙地运用钉鞋作为舞蹈道具,颇具特色,在舞蹈中,畲族妇女手拿茶杯和纸扇,脚穿平时雨天穿的钉鞋,用钉鞋击打木板发出欢快的节奏。

  米筛舞是采用了农家筛米的工具。三月三是汉族的上巳节,民间流传为麦生日,而在畲族叫乌饭节,同时也是谷生日。因此三月三跳米筛舞,有祭犁,开始春耕的意思。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杨多立]西双版纳哈尼族的生态文明系统
下一条: ·[刘芝凤]台湾民族节俗与汉人节俗中的政府行为比较
   相关链接
·[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多]践行“大文化遗产”观:活态遗产多类型协同保护的中国经验
·[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王尧]度量故事:情节类型、情节基干与核心序列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
·[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
·[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祝秀丽]“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的古代流变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
·[唐植君]日本蛇郎故事从神话到民间的传承与演变·[孙国江]六朝隋唐“凶宅得宝”型故事背后的“五姓相宅”思想
·[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董秀团 杨识余]白族的日月神话与日月崇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