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郑晓]畲族节俗舞蹈的类型与文化特征
  作者:郑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12 | 点击数:11693
 

  3、畲族节俗舞蹈与民歌的配合

  畲族三月三这个节日性质比较复杂,它既有畲族祭祀民族英雄的特殊意义,又有汉族上巳节的各种影响。而且在不同地区的畲族,这种影响也各有不同。从祭祀民族英雄意义上讲,它属于祭祖性的节日。从节日的时间点上看,又具有农事节日的特点。从节俗的内容上看,它又有社交娱乐节日的形态。宁德畲族三月三主要活动形式为对歌,因此它也叫“对歌节”,而舞蹈也大多依附于歌词和歌的节奏而伴生。

  畲族语言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字记述体系,“以歌代言”是畲民的主要交流形式,畲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传承均由畲歌代代相传,民俗祭祀、婚丧嫁娶等民俗礼仪也均在畲歌中记载流转,畲民日常沟通以畲歌相呼应,以及闲暇休息、谈情说爱亦以歌对话,

  上山砍柴要用刀,出门过河要搭桥;

  山客求亲先对歌,歌不上口莫进竂。[7]

  由于以上原因,使得畲歌的数量十分丰富,据统计,畲族传师学师歌词六本(手抄本)95篇,90012条,还有73段合念的念词和所谓的咒语。其次便是功德歌78篇,7208条歌词,合念的念词和咒语57篇,其他有种田歌、砍柴歌、打工歌、二十四季节歌、采茶歌、爱情风俗歌、出嫁歌、祝寿歌、泡茶歌、劝酒歌、感谢哥、谈书歌、甲子歌、八卦歌、十二生肖歌、猜谜歌等499篇,28950首,另外还有尚无定型的有700多篇3000多首[8],这其中有许多畲歌都有舞蹈动作相伴,温州地区畲族“出嫁歌”的“抢亲”、“采茶歌”的“请茶”“泡茶”“端茶”等,都是由歌生舞,因歌而舞,由此可见畲舞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畲歌而生的。因此这类舞蹈同样是十分随意的,在很小的区域内可能有相对成形的舞蹈动作,但放到整个温州畲族聚居区,舞蹈动作就千差万别了。例如同样的请茶歌,所伴的舞在文成培头村是云手、交叉步等动作,而苍南却是以鞠躬,旋转等动作为主。

  4、畲族节俗舞蹈的娱乐与社交功能

  可以看出畲族歌会形式的节日有明显的郊游娱乐的功能,同时又和畲族青年男女的求偶、婚嫁的社交活动有关。同样,温州地区的“米筛舞”既具有农事节日舞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和求偶、婚嫁有关的社交节日舞性质。

  米筛这个道具在畲族婚嫁仪式中仍旧被保留,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畲族嫁女一般以农具为陪嫁物。景宁畲族“其奁具则耒焉、耜焉、镃基焉”。龙游畲族“奁具惟犁、锄、蓑衣数事”。温州畲族也有以米筛为奁具的。除了作为一般陪嫁物外,米筛在畲族婚嫁中还有很特殊的寓意。闽南婚俗中有新娘用画了八卦图的米筛遮住头部来挡灾辟邪,其功能类似于汉族婚俗中新娘打的伞。但伞除了避光(俗称杀气)外,还有开枝散叶的寓意。畲族婚俗中米筛却不是用来挡头部的,而是和烘炉一起放在地上。闽南畲族只用一个米筛,新娘需跨过去;丽水地区的畲族,新娘需站在米筛上一会儿;而温州的畲族则要新娘踩过七八个米筛。其寓意各有说法,多数认为是和火炉功能一样是“避邪”和“去秽”。但是用过烘炉米筛还要拿到新房里,米筛是放在床的上面,烘炉和扫帚则放在床底,可见米筛和烘炉的作用并不相同。在各地各民族婚俗中,放到新房床上的东西,一般都和生育有关。浙南地区汉族在婚床上放红枣、花生等都寓意早生贵子。因此米筛最有可能的寓意应该是比较强的生育能力。那么米筛舞早期的原生形式中多少是否也含有女性生育能力的暗示呢?《赤雅》中记载畲族“男女联袂而舞”“男腾跃跳踊负女而去”。可见畲族男女社交公开,通过节日跳舞来建立爱情关系。而这个节日也是在三月三。现在我们所见的米筛舞就是钟维禄据小时在三月三做节青年男女们跳的记忆创编的。

  小结

  在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畲族节俗舞蹈仍然在传统时空的点和场上展开;在大多数的民间舞蹈转向表演审美功能的环境下,畲族节俗舞蹈仍然保持着基于民俗信仰的原始社会功能;在民族传统文化日益衰弱的背景下,畲族节俗舞蹈仍然起着本民族文化特殊形态的传承、组织、凝聚的作用。畲族舞蹈,尤其是节俗舞蹈,比较好的保留了传统形态,有很好的民俗学研究价值。(编辑:刘慧青)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杨多立]西双版纳哈尼族的生态文明系统
下一条: ·[刘芝凤]台湾民族节俗与汉人节俗中的政府行为比较
   相关链接
·[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多]践行“大文化遗产”观:活态遗产多类型协同保护的中国经验
·[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张多]以“大遗产观”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来自红河哈尼梯田的再在地化实践与中国经验·[王尧]度量故事:情节类型、情节基干与核心序列
·[刘微]《青蛙儿子》故事探析·[郭倩倩]叶限故事海外研究
·[白廷举]仪式实践、礼俗互动与文化认知·[丁晓辉]俗语故事化与故事俗语化
·[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祝秀丽]“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的古代流变
·[朱家钰]幻想故事的主人公类型·[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
·[唐植君]日本蛇郎故事从神话到民间的传承与演变·[孙国江]六朝隋唐“凶宅得宝”型故事背后的“五姓相宅”思想
·[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董秀团 杨识余]白族的日月神话与日月崇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