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张福三]论民间文化传承场
  作者:张福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1-02 | 点击数:11059
 
家庭是各民族社会组织最基层的单位,也是民间文化传承的一个社会场。但这个传承场似乎在整个民间文化的传承场中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它的作用不可低估。首先,家庭传承场是联结自然场、社会场和思维场这三种类型传承场的一个基础平台和桥梁,使它们之间可以互融、互通和互渗,就像每个家庭是民间文化创造主体的出发点和归宿地一样,这个传承场也是民间文化传承的出发点和归宿地。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一切都从家庭开始,一切又都回归于这个家庭。
其次,民间文化的精华内容,几乎都浓缩在家庭这个传承场中,显示它的多种功能和价值。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生活在家庭里,接受最初的传统民间文化的洗礼,从少年、青年、结婚成家立业,一直走完人生的各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还要经历不同的角色转换,这种转换就是在民间文化的引导下和氛围中完成的。它还是民间文化的初级课堂,每个人都要在这个课堂里接受最基础的教育,学习祖先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和经验,掌握生产方面的各种技能技术。在精神上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勇敢无畏以及其它做人必备的思想和品格,懂得和遵守家庭、村落、民族、社会的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准则等等。
再次,以传统家庭为中心的社会传承场,空间虽然不是很大,但民间文化的创造主体却充分利用这有限的空间,贮存和传承着民间文化更多的内容。在家庭这个大框架内,还分出若干个小的传承场,如在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家庭里,火塘就是家庭成员活动的中心,是家庭的灵魂,也是一个小小的民间文化的传承场。这里不仅体现出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社会秩序,也是家庭议事决策的地方,是各种信息交换、传播的平台,是社会细胞增殖和分裂的一个标志。子女结婚以后就要分家单过,组成新的家庭,分火塘的仪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火塘就代表一个家庭。
又比如家庭居住的房屋,也是一个静态的传承场。它积淀和传承着较为丰富的民间文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作为传承场,它负载的文化内容也是不同的。从选址、方位、平面安排、空间布局、建筑样式、局部装饰、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围绕建筑所形成的各种礼仪、风俗、风水内涵等等,无不隐含着某些象征性的内容。从总体来看,民居建筑追求的是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满足求福避祸,安居乐业,子孙发达,六畜兴旺的心理祈求。在纳西族中还出现一种“天柱”模式的民居建筑,从建筑空间上体现出原始宇宙观的社会化。
思维场是无形的传承场,是一个很难说清的,但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人类的思维有多种类型和模式。按抽象性来分,有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按性质来分,还有原始思维,神话思维,野性思维和灵感思维;按人群来分还有群体思维,个体思维等等。我认为无论哪一种思维,都有一个它自己的思维场,也就是思维的空间、通道和平台。因为思维就是一个过程,有过程就会有空间、通道,也就是场。以逻辑思维来说,“思维的过程是通过分析和综合及在其基础上所派生的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系统化和具体化等方面,在头脑中获得对客观现实全面的、本质的反映过程。”[5](P30~31)
思维的过程和思维场并不是按照既定的程序,被动地按部就班地去运作,它有很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们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工厂,利用丰富的原材料进行产品生产,然后还要将这些产品传送出去。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人的大脑中完成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复杂开放系统。形容人脑是‘小宇宙’,并不过分。意识(我看还有思维——引者)是一个空间——时间——质量——能量的多元的综合体,是大脑最高层次的整合功能。大脑的神经元件、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细胞、粒状体、大脑皮层等都是意识的必要条件,意识(还有思维——引者)功能就是大脑这个‘小宇宙’中的生物、化学、物理功能的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结果。”[6](P356)
人类的思维空间,也就是我这里所说的思维场,在各种类型的思维模式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是普遍存在,而且在思维结构上还是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开放性的空间。它本身具有的诸多动力可以保证所获取各种材料的记忆、存取、加工、传递和反馈,也就是说它具有操作能力,是一个能动的空间。社会的个体和群体可以凭借这个空间去“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这里必须着重指出,各民族民间文化是群体思维的产物。这是因为民间文化中的基本内容,大都产生在原始时代,而这个时代个体思维比较微弱,群体思维占绝对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个体思维受群体思维的制约,个体只有在这种群体中才认识到自己,才感受到自己,超越群体的个体思维是较少的。这里所说的群体思维是一种程式化的思维,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化的思维,它是原始人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实践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种种“共识”,这些共识进入到集体意识之中,成为民间文化里许多古老的观念、原始意象、心理情结、民俗事象、行为规范、礼仪制度等等,同时还构成群体共有的思维场、自然场和社会场。它们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稳定性和传承性。
集体意识又分为集体有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大领域。民间文化中那些观念、意象、情结、事象、规范、制度等等,有的可能进入到集体有意识的思维场,不同时代的群体是能清醒地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并有意识地去推广、传习,让它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时还带有约束性和强制性。有的可能进入到集体无意识的思维场,不同时代的群体和个体并不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它们同样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对不同时代的群体和个体的思维发生作用,哪怕是在今天的现代社会里,仍然对群体和个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产生影响,我们可能不自觉地重复祖先们曾经做过和思考过的那些事情,只不过我们意识不到罢了。
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这部书里,提出集体表象这个概念,与我们这里提出的进入集体无意识传承场中的那些内容有相同之处。他认为原始思维是一种表象思维,带有鲜明的“集体”的属性。在原始时代,个体思维受集体表象的制约,很少超越集体表象,越是向前追溯历史,就越能发现个体对社会,对集体表象的从属性。这种集体表象也是世代相传的,它们在每个成员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引起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客体的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感情。它们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先于个体并久于个体的存在[7]。与我们不同之处是,列维·布留尔的论述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而且不强调社会实践在这种表象思维中的作用,因而有“先验”之嫌。
荣格在弗洛依德个人无意识的基础上,提出集体无意识的概念,本文在论述中也采纳了他这一概念。尤其是这些观点对本人在对思维场的思考方面给予很大的启发: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从未被意识到。集体无意识是一个贮藏所,它贮藏着所有那些原始意象的潜在的意象。这些意象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即采取与自己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被称作原型,意思是最初的模式,它们也是世代相传的等等。[8]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婧]贵州白裤瑶服饰功能及变迁
下一条: ·[朱海鹰]云南澜沧江流域失落的蛙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