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晓霞]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
  作者:李晓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4-10 | 点击数:15580
 
(二)西北民族通婚圈,主要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省区10个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这些民族与当地其他不信教的民族通婚率相对较低,与大婚姻圈的联系相对较弱。有两个亚圈:
A新疆圈,包括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柯尔克孜等6个民族,他们除具有宗教的共同性外,语言大多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但使用维吾尔文,学校授课语言是维吾尔语)。这个婚姻圈中,多数民族以族内婚为主,族际婚姻联系相对较弱,人口规模较大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是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族际通婚率最低的两个民族(分别为1.05%、2.21%),而以维、哈两族为主要通婚对象的,人口在万人左右散居的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成为构成通婚圈的关联点。柯尔克孜族与维吾尔、哈萨克两族的通婚率分别为1.89%、1.50%,没有达到连通线的比值,这主要受到地域分布局限(和哈族)与生产方式不同(和维族)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柯尔克孜族与两族的通婚并没有什么特别限制,(注:柯尔克孜族“和外族通婚的现象很普遍,在南疆农业区或靠近其他区的柯族人和维族人通婚,也有和塔吉克人通婚的。北疆的柯族和哈族、蒙古族通婚。黑龙江富裕县的柯族和汉族及其他民族通婚”[11](p87)。)塔吉克与维吾尔等民族通婚较少的原因也有相似之处。故从文化及地域分布来看,将两族都划入新疆圈。虽然该圈内多数民族的族际通婚水平不高,客观地说还未真正形成“圈”,但彼此间的通婚并没有明显障碍,随着人口的流动和交往的增加,这种族际婚姻将会逐渐普遍。
B甘宁青圈,包括回、东乡、撒拉、保安等4个民族。4族居住地域毗邻,语言上差异较大,回族说汉语,东乡语、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撒拉语属突厥语族。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使他们在文化上具有许多共同性。如东乡族在解放前就被认为,亦自认为是回族,解放后才正名为东乡族[12](p79)。该圈以回族为中心,东乡、撒拉、保安分别主要与回族发生通婚关系,各民族内婚的程度都较高。
西北民族通婚圈中所包括的民族皆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但在语言、习俗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差异,这成为形成两个亚圈的主要原因。2000年新疆有回族人口84万,但其与维吾尔、哈萨克等信仰相同的民族的通婚甚至比与汉族的通婚更少(注:据《新疆通志·民政志》,新疆不同民族的通婚以回汉通婚为多,汉与满、维与汉次之[13](p240)。),主要聚居于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族与回族的通婚率均未达到0.5%,维-回通婚率仅0.09%,塔塔尔族与回族的通婚率较高,也仅2.31%。而在许多当地人的观念中,又认为回族与汉族通婚比回族与维吾尔等族的通婚更难。(注:据1986年在焉耆回族自治县的调查,当地回族50.43%的人“坚决反对”回汉通婚,22.60%的人“不赞成”;34.78%的人“坚决反对”回维通婚,28.69%的人“不赞成”[14]。)
(三)南方民族通婚圈,主要包括我国南方省区的31个民族,历史上就深受佛教、道教的影响,近代以后部分地区又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语言主要属于汉藏语系。可分为4个亚圈,亚圈之间也有由于一些民族交叉居住,难以地域命名,故暂以中心民族的名称为通婚圈的名称。
A藏族圈,包括藏、羌、门巴、珞巴、土、裕固等6个民族。除土族和裕固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外,其他民族的语言都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该圈以藏族为中心,其他民族的聚居区与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的藏区相毗邻,多与藏族通婚,同时裕固、土、羌几个离藏族中心地区较远的民族更多地与汉族发生通婚关系。
B彝-白族圈,包括彝、傈僳、纳西、哈尼、拉祜、白、基诺、普米、布朗、佤、独龙、怒、傣、德昂、阿昌等15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语言除布朗、德昂、佤(皆属南亚语系)、傣(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四族外,皆属藏缅语族。该圈以彝族和白族为中心,其他民族直接或间接与两族发生一定规模的婚姻关系。同时各族都与汉族有直接的规模通婚,其中与汉族通婚率最低的怒族,怒-汉通婚率也达到了5.65%。该圈中怒族与A圈的藏族、白族与C圈的土家族通婚率较高,分别为1.97%和1.65%,成为联结两个亚圈的重要纽带,但都未达到2.0%的连通线水平。
C苗族圈,包括苗、布依、侗、水、仡佬、土家6个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语言主要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苗族为中心,其他民族直接与苗族通婚,同时各族与汉族的通婚率都在10%以上。这几个民族人口规模相对较大,其中4个民族人口效达200万以上。大民族间发生一定规模的通婚,说明这种关系已延续相当一段时间。
D壮族圈,包括壮、瑶、仫佬、毛南、京等5个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语言上与C圈相似。以壮族为中心,各族与壮族直接发生婚姻关系,同时也与汉族通婚,京族与汉族的通婚率达到41.45%,壮族(1618万人)与瑶族(264万人)两个大民族与汉族的通婚率也达到10%以上。该圈通过仫佬-苗的通婚(通婚率3.68%)、毛南-布依的通婚(通婚率3.86%)和苗族圈相联系。
南方各民族有一定历史渊源关系,通过迁徙、流动而形成目前的分布态势,通婚圈的构成与这种历史渊源与区域分布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公元前四世纪起,羌人西南迁徙,后来逐渐分化形成藏缅语族各语支。藏语支,包括藏族、独龙族和怒族;彝语支,包括彝、白、哈尼、傈僳、拉祜、纳西、阿昌等民族。独龙、怒两族历史上受彝语支各族的影响较多,语言虽属藏语支,但与藏语有所不同[6](383)。普米族也是古西羌人一支,语言为羌语支。这些民族都主要居住在云南境内,历史关系密切,文化也相互影响,如丽江县普米族受纳西族影响很深,普遍会讲纳西语[9](p458~461),由此主要居住于云南的15个民族形成了一个通婚亚圈。壮、仫佬、毛南、京等民族同属广西的土著民族,历史上关系密切,语言同属壮侗语族,有相近的语言、习俗和民族性格[15](p129),故彼此通婚很普遍,同属一个通婚亚圈。当然有时共同的历史渊源与相近的文化并不能决定其通婚水平。苗、瑶两族有相同的历史渊源,他们的祖先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蚩尤九黎部落联盟;文化相近,同属苗瑶语族,同有父子连名制[6](p384),但瑶族与苗族的通婚率仅0.48%。而瑶族与壮族通婚却较为普遍,其通婚率达到5.54%。广西《山子瑶寻亲歌信》专有《瑶僮联姻》一节:“清朝瑶僮不分族,嫁娶僮人接香炉。……瑶僮穷人联婚姻,百家联婚万家亲”[16](p186)。这种状况的形成这可能与人口的区域分布有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周大鸣 秦红增]参与发展:当代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
下一条: ·[李臣玲]20世纪90年代西北城市社区民族通婚调查研究
   相关链接
·[黄晔]浅论《古谣谚》中辑录的少数民族类谣谚·[陆平辉]民族关系的制度化调整策略分析:详论少数人权利保障策略
·[马翀炜]村寨主义的实证及意义:哈尼族的个案研究·[郑信哲]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城市民族关系研究
·[李克建]中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历史演变·[杨铭]敦煌藏文文献所见的南诏及其与吐蕃的关系
·[林文勋]宋王朝边疆民族政策的创新及其历史地位·[崔明德 马晓丽]吐蕃民族关系思想初探
·[赵明生]从自然瓜果到人文瓜果·[郭家骥]地理环境与民族关系
·从古代汉语的演变看民族关系的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