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覃东平 张本里]试论苗族鼓社的社会作用
  作者:覃东平 张本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11-11 | 点击数:11414
 

  在鼓社祭时老人们唱这首歌的时候无疑就使年轻人们受到了这方面的教育,激发他们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正如恩格斯在论述民间故事书时说:“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这话对于这些苗族的古歌来说也十分适合。正如苗族谚语所说“Ib bat laib hveb max dangf ib laib hxak(百句话不如一句歌)”.

  而且,有的地方客人去参加外寨的鼓社祭活动时,为了让年轻人们懂得各种规矩,在路上要由长者举办“培训班”,给大家讲述各类知识和禁忌,这种做法是最直接的伦理道德教育方式了。在鼓社祭过程中,各种执事人员和各种活动还要叙述和反映各种礼仪的产生、来由,宣布人们应遵守的伦理道德和禁忌等,涉及社会规范的方方面面,就像教学课堂一样,使苗族优秀的伦理道德不断得到升华与传播。

  历史文化教育:历史文化教育是鼓社祭的一大社会功能。其间每一首歌的唱颂,每一个仪式的进行,无不体现了苗族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届鼓社祭,都犹如让人们阅读了一部活生生的苗族历史文化教科书。

  从江县加勉鼓社祭有“念祖宗歌”,它实际上反映祖先们不畏艰难,不断迁徙,开荒辟草的历史。歌的大致内容是:

  他们的祖公因勤劳生产而致病,但后来死了又复活,经过长途跋涉来到秀纠,辟草莱,垦荒地,定居下来,有了钱、地、牛等,即去把祖婆接来,过着种田和打猎生活。财产日渐增多,又从秀纠外迁,经过休水山,涉过深深的河流,在陡壁上开辟了道路,才来到秀随定居。

  台江县巫脚交鼓社祭中捧玉碗饮酒时,要由唱歌郎背诵鼓社祭的历史,叙述在各处进行的祭祀如何如何好之类的情况。而假女婿来访的仪式,告诉人们很早以前,当地要到遥远的榕江开亲的事实。

  这些举动实际都是在进行历史知识教育,告诉子孙们祖先的艰辛,让大家知道自身的来历,告诫人们不能数典忘祖。

  苗族是一个没有或已失去自己文字的民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只能通过口头文学或习俗文化来传承,鼓社祭即为其集中的反映,是其集大成者。

  二、娱乐功能

  鼓社祭的核心目的是祭祀祖先,但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各地的鼓社祭中,大都有踩鼓、吹芦笙和跳芦笙舞、斗牛、赛马、对歌等娱乐活动。这些活动既能娱神,又能使人们得到自娱自乐。

  有一则名为《天上人间》的苗族民间故事就说明了鼓社祭的娱乐作用。

  很久很久以前,地上只有一个鼓社,办不起笙、鼓舞会,也没有欢乐的节日。人们一年到头,只是做活路,寂寞得要死。可是,天上有八个鼓社,各个鼓社都有芦笙、铜鼓,开起芦笙会来,八排芦笙演奏,八个铜鼓敲打,十分热闹。所以地上的人们经常通过天地相连的天梯上去娱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能找到许多反映鼓社祭娱乐功能的实例。

  2001年12月,笔者到剑河县岑松镇柳旁参加了该村的鼓社祭活动。在杀牛的前一天下午,各家族便把大家筹资买的牯牛拉到寨边的坪子上打斗,一场之后一场又起。四面人山人海,喝喊之声不绝于耳。姑爹、舅舅等至亲还放起鞭炮,送上粑粑等礼物来到斗牛场祝贺,一派欢乐景象。

  第二天早上宰牛,下午大家就来到坝子中吹芦笙和跳芦笙舞,中间是芦笙手,不同年龄段的男女们各自围成一圈,依声而舞,老翁、老太们则在坝边观看;有的中老年人还在坝子的一角斗起了画眉鸟。

  每天晚上,小伙子们三五相邀,来到不同宗族的姑娘家围着火塘对唱情歌,通宵达旦。而有的中老年人则摆着酒饭与客人们对唱苗族古歌,对不上者即罚一两口酒。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基本上看不到那神圣的祭祀礼仪,而体现的却是人们的各种娱乐形式,通过这些娱乐方式,陶冶了人们性情,使人们精神振奋,心旷神怡,将苗族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铁强]枣的文化:从灾年救命粮到婚庆吉祥物
下一条: ·[乔虹]卡约文化的丧葬礼仪
   相关链接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
·[肖志鹏]新文科建设赋能民俗学发展的作用与路径的研究·[冉小芳 左红卫 王耀萱 龚光平]乡村振兴视阈下剑河苗族剪纸的传承发展研究
·[刘海平 李琳]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视域下的城步苗族庆鼓堂·[姜晶晶]浅论非遗展馆(厅)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重视民间工艺的社会文化建构作用·[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张文艳 张启龙 张统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作用与演变·[杨志伟]新媒体在罗山皮影戏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
·[苏明奎]文学与记忆:苗族口头文学《仰阿莎》的跨媒介书写·[程伟明]模戳印花布工艺对文化润疆作用探析
·[刘晓悦]民俗文化对家族成员间情感的凝聚作用·[韦柳相]苗族“亚鲁王”史诗程式化分析
·[仁欠 张冲 仁青才让]卓仓藏族婚俗彩礼及其作用研究·[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
·[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何佩雯]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
·[郑宇 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石寿贵 石维刚]浅谈苗族的赶秋节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