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中华文化
——一批大型文化研究课题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
  作者:黄宝生 李松 舒大刚 郑杰文 邴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07 | 点击数:12048
 

 

编纂《巴蜀全书》 弘扬“蜀学”精神

四川大学 舒大刚

  巴蜀自古就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这里有距今204万年的“巫山猿人”,旧石器晚期的“资阳人”;有大禹治水、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巴王廪君等优美传说;还有长江三峡古文化遗址群和成都平原古文化遗址群等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玉器,金沙出土的金器,秦汉成都的漆器,都是独步当时的艺术瑰宝;诞生于前三世纪的都江堰,是世界上至今仍在使用的年代最古老的水利工程。

  在祖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中,巴蜀哺育出一大批杰出人物和“蜀学”精英,有司马相如、扬雄、常璩、陈寿、陈子昂、李白、苏轼、张栻、魏了翁、李心传、虞集、杨慎、唐甄、李调元、杨锐、刘光第、廖平、宋育仁、谢无量、刘咸α、郭沫若、王光祁、巴金、唐君毅、贺麟等文化巨擘,也有张澜、吴玉章、邹容、张培爵、朱之洪、杨沧伯、熊克武、黄复生、朱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罗瑞卿等革命人物,济济昌昌,前赴后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化,也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巨大变革。巴蜀文化不仅是四川和重庆的,也是全国和世界的。

  对巴蜀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一直是历代巴蜀学人的梦想,《巴蜀全书》编纂无异于四川学人的圆梦工程。1983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四川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制定出《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规划并未完全执行。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四川学人再度燃起整理乡邦文献的热情,向省委、省政府建议“编纂《巴蜀全书》,振兴巴蜀文化”。经多方论证,年初已得到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批准:“将《巴蜀全书》纳入全省古籍文献整理规划项目”;随后《巴蜀全书》又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使《巴蜀全书》从全省重点项目跻身于全国重大课题之林,获得“以国家项目名义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集体攻关”,“推出代表国家水准的标志性重大研究成果”的机会,真是每变越上,善莫大焉!

  《巴蜀全书》计划10年完成,将对巴蜀文献进行全面调查收集和系统整理,准备采取三种方式进行:一是编制《巴蜀文献联合目录》。历史上巴蜀学人撰著了大量文献,但一直数量不清、存佚不明。我们将对其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普查,探明其总量、存佚、传承和收藏状况,编制《联合目录》,以便利用。

  二是编纂《巴蜀文献精品集萃》。首先运用电脑和网络技术,对全部现存巴蜀文献进行扫描加工,建立具有检索功能的“巴蜀文献数据库”。其次,精选较有社会影响和学术价值的典籍600种,精心校勘、标点、注释和疏证。其三,根据“蜀学”发展脉络和现代学术需求,将散见文献汇编成儒学、佛学、道教、民族、地理、文学、艺术、科技等专集。

  三是再造《巴蜀文献珍本善本》。成都是印刷术发祥地,曾产生过数量众多的珍本善本(即“蜀版”)。目前巴蜀仍拥有大量珍稀善本,非常宝贵,亟待开发和保护。本计划将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对巴蜀地区现存的100余种优秀善本古籍,予以影印和再造。

  盛世修书,传承文明;学术复兴,文献先行。加强巴蜀文献收集整理,无疑将给巴蜀文化研究和复兴带来契机,也将对“发掘和保护我国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不无禆益。博雅君子,幸有教焉。 

 


《子海》的编纂及其学术文化意义

山东大学 郑杰文

 

  儒学以及包含“儒家者流”典籍在内的诸子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研究,一直是中国学术思想界的重中之重。随着《儒藏》的问世,诸子学术的清理总结遂成为当务之急。山东大学审时度势,适时启动了大型民族文化建设基础性工程———“《子海》整理与研究”,这不仅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求,也是宣扬和提高中国文化竞争力的战略需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子海”,即“子书渊海”的简称,是荟萃具有不同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的子部精华典籍的大型丛书。自隋唐起,人们就将传世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经部汇集儒家典籍,史部汇集历代史书,集部汇集文学著作,而子部则汇集各类思想、科技典籍,最具思想意义、文化意义以及学术价值和知识价值。“《子海》整理与研究”就是将子部精华典籍予以整理研究出版的大型文化建设工程。

  “《子海》整理与研究”拟分四个层面予以实施:第一,整理出版《子海精华编》。精选子部要籍350种,予以校勘整理,约计7000万字,16开精装100册出版。第二,影印并以数字版形式出版《子海全编》。选择《子海精华编》之外的先秦至清末子书5000种,采用精善或稀见之本为底本,分期影印出版,约计10亿字,16开精装2000册。适时以数字版形式出版。第三,撰写出版《诸子思想文化研究丛书》。选取有现代文化意义、能够较全面地反映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脉络,展现中国古代精神风貌、社会状态、发明创造与生活方式的学术课题100个,进行深层次的专题研究,出版每种约30万字的专著100种。第四,撰写《〈子海精华编〉提要》350种,并将其译成外文。为收入《子海精华编》的350种著作,每种撰写约5000字的提要,介绍其主要内容和价值,出版中文汇编本。其后再译为英文出版,还可陆续译成其他外文出版,向世界展示中华思想文化之精华。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文化复兴)的今天,响应党中央号召,启动“《子海》整理与研究”,既具有重大的基础理论意义,又具有深远的现实政治意义。

  具体而言,启动“《子海》整理与研究”,可更加充分地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貌,并为全面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服务;具有让世界了解中国,向世界全面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文化展示意义;用诸子优秀思想教育、熏陶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具有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能使港澳台同胞和海内外华人充分认识中国思想文化精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具有增强两岸四地人民和海内外华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文化意义。

  山东历史悠久,名家辈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学界有言,“先秦诸子,半在齐鲁”。山东故国,文化之邦,是中国古代思想学术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近些年来,地处齐鲁故地的山东大学高扬文史研究传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两汉全书》、《杜甫全集校注》、《百年易学菁华集成》等,近日又成立了儒学高等研究院,启动了“《子海》整理与研究”,为重现山大文史研究的往日辉煌奏响了序曲。山东大学对子书文献进行大规模整理与深入研究的设想由来已久,自2008年起,在高亨先生《先秦诸子研究文献目录》(手稿本)基础上,策划“元学术典籍整理与研究”课题,经专家反复论证,以“《子海》整理与研究”为名申请并获准立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后,山东大学已作了统筹安排,多方筹集资金,计划以山东大学古典文献学学科队伍作为主体力量,整合全校古籍整理人员,联合国内外部分古籍整理同仁,协同攻关,预期在5-8年内高质量地完成“《子海》整理与研究”。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0-07-07 03:43:1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座谈:世界文明对话日:来自中国的声音
下一条: ·冯天瑜 余来明:历史文化语义学:从概念史到文化史
   相关链接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雨婷]锦绣鞠艺·[何潇 俞冰]共同富裕视野下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路径刍议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藏珍稀中国民俗文献与文物资料整理、研究暨数据库建设”项目成果介绍
·[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潍坊风筝会联动《王者荣耀》,让传统文化传承跨越时空界限
·[丁木乃]新冠肺炎疫情下凉山彝族禁食“野味”的生态伦理思考·[杨煜坤]困境与超越:“轻文明”图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生存境况思考
·[任积泉]新时代背景下河西宝卷传承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萧放 贺少雅 鞠熙]文化礼堂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范长风]医患之间的共情与病痛叙事·探索节庆活动数字化 为传统文化活化带来新方式
·[李亚星 格勒]藏族青年婚照的影像表达初探·南京:让传统文化“携手”现代科技
·[柯雨昕]旅游背景下村庄文化变迁·“为多彩 添华彩”系列非遗主题活动在北京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