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富育光]北方冰雪文化述考
  作者:富育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7 | 点击数:18268
 
在极度寒冷的漠北雪域生活,最首要的保障便是构筑温馨的居室。国内外民族学家发现,北方古人类很巧妙地依据北方地域温差纬度不同,递次创造出许多形态的居室结构:雪屋、兽皮毡篷、半地穴式居室。择定冰雪环境筑建居室,同原始氏族部落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特别是所处地域条件及所从事的社会生产有关。如,居住西伯利亚近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即因纽特人),因所居环境常以石或鲸骨架小屋,但冬季习惯构筑外面蒙有海豹皮和草的温暖雪屋,雪屋建筑美观讲究,燃烧海象或鲸鱼浊脂,保持雪屋温度。这是爱斯基摩人冰雪文化的重要标志。其他如西伯利亚一些驯鹿游牧等民族,从民族学考察看,多居住各种形状的帐篷或树皮搭盖的窝棚。养鹿牧民涅涅茨人,使用极易拆卸的鹿皮帐篷。布里亚特人住六角或八角帐篷。埃文基人住树皮或兽皮帐篷或窝棚。雅库特人亦住特有的角锥形帐篷。另外,如楚克奇、乌尔奇、涅吉达尔、奥罗奇、伊捷尔缅、乌德盖、尼夫赫、科里亚克、那乃等民族,也像中国北方古代一些民族一样,喜欢居住于半地下土窑或穴室,躲避呼啸的地上暴风雪。
在我国古籍中,对北方穴室记述十分翔实。《后汉书》载:满族先世,“挹娄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马韩作土室,开户在上。”《三国志》载:“挹娄常穴居,大家深九梯,以多为好。”《晋书》载:“肃慎氏夏则巢居,冬则穴处。”《太平御览》载:“挹娄国城寒,人多穴居也。”《魏书》载;“勿吉,筑城穴居,开口于上,以梯出人。”《旧唐书》载:“靺鞨,无屋宇,并依山水掘地,架木于上,以土覆之。”《金史》载:“黑水旧俗无室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夏则出随水草以居,冬则人处其中,筑城穴居,屋形似冢,开口于上,以梯出入。”《旧唐书》称:黑水靺鞨“无屋宇,并依山水掘地为穴,架木于上,以土覆之,状如中国之冢墓,相聚而居”。恕于篇幅,不多赘引。从上述史籍引证中,我们可以对古代北方御寒地室有个整体的鸟瞰。地室,是古代先民漠北生活高超智慧的结晶。地室,按古籍描述和近世考古发掘分析,分为远古的穴屋和后世的半穴室。随着社会进步,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建筑技艺的发展,乃至出现地面双坡房脊式马架房到四柱加梁泥草房。俄国考古学家在黑龙江沿岸俄国境内,发掘众多满世先世靺鞨人居住过的穴式或半穴式房址。虽经长期摧残十分坚固,石砌炉灶、通烟孔道、各式各样火炕依然完好,显示出古人建筑的精明和技艺[2]。《瑷珲十里长江俗记》介绍地室的构造:“古人习地鼠巧用地温之窍,冬寒地暖,弥深弥热之窍,大户常掘正室外连侧室和窖穴,以容员纳物也。筑地室,必遴选黄土高地,掘后火焚,土层硬固,抹泥夯石,四壁石砌栅木固之,用皮筒和枯树筒连于外通烟气,有扉,昼开夜闭自如,顶以桦皮、茅枝为盖。四周设堤防水。通道顶开口。后世丁口日旺,易火患,出入不便,地上架梁竖屋出焉。”[3]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载有俄国吉里亚克人早年地室图照,同《爱辉十里长江俗记》所述相近。地室设施已很完备,应属晚期地室形式。地面居室的出现,应在金代已经产生了。《金史》载:“其居多依山谷,联木为栅,或覆以板与梓皮,如墙壁亦以木为之,冬极寒,屋才高数尺,独开东南一扇,扇既掩,覆以草绸缪塞之。”这段记载讲述地上房屋初现时的简易状况。房矮,扉以草类等掩避风寒。近世“满族老屋”等,举架高,茅草苫房,四壁以木栅挂“拉哈”泥,再内外抹厚泥,使墙壁坚厚稳固更耐风寒。特别是室内三面筑炕,“穿土为床,火其下,而寝食起居其上”,引自《金志·初兴风土》。既增加室内温度,睡眠彻夜温暖舒适。高超而独道的火炕炕道通烟、传热技艺,为北方寒舍建筑一绝,百代传流,被生活在北方各族群众所沿用。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是无法思议往昔漠北艰辛的生存环境的。古代,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冰雪中的交通。密林、厚雪,阻隔了屯塞间生产联系,雪中行走是十分艰难的。而且,很多地带雪情难卜,车、马、牛不敢轻易催进,常常造成可悲的后果。鹿群挽力有限,深雪沟壑亦无能为力。数千年来,居住在皑皑雪原北方先民,世代创造出了奇特而神速的交通运输工具——滑板、雪橇和用牲畜挽乘的爬犁。据俄国学者考证,俄国境内一些民族,大约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明和使用了极简单而灵活方便的滑雪板、大小雪橇等雪上运输和狩猎交通工具,至今仍在广泛畅用。我国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赫哲、满等民族,自古便喜用这些轻快的滑行工具,狩猎、运输、联络,活跃在北方雪原之中。滑板,又称“滑子”、“快马子”,多用柞桦等木制作。依据不同用途,滑板长、宽、厚度以及上面所镶嵌的辅助物,如助滑行的毛皮等都不一样。如,俄国埃文基人滑雪板,不带毛皮的光滑雪板,作为冰面或雪棱上滑行之用,包上毛皮的滑雪板是为深雪中滑行之用。后一种滑雪板是用很长很薄的云杉木板精制成的。那乃人使用不带毛皮的小滑雪板和宽而长、粘有毛皮的大滑雪板。[4]我国一些北方民族,所用滑雪工具大体相同。《黑龙江志稿》载:黑斤(即赫哲)“每乘之叉鱼快马,以桦木为之,长丈余,宽约二尺,两头窄,只容一人”。曹廷杰在《西伯利东偏纪要》中称:黑斤“雪甚则施踏板于足下,宽四寸,长四五尺,底铺鹿皮或堪达翰皮,令毛尖向后,以钉固之,持木篙撑行雪上不陷,上下尤速。”鄂温克族素以滑雪板作为冬季狩猎工具,其先民室韦人就“骑木而行”,骑木即指滑雪板。滑雪板用轻而坚固的松木为原料,长五六尺,宽五至七寸,前端呈弯状,翘度大而窄,后端呈坡形,翘度小而宽,中间稍厚,有绑脚皮带。猎人穿上滑雪板,行走如飞,很易捕获猎物。这种狩猎工具,直延续到定居。[5]鄂伦春人称滑雪板为“亭那”,以前狩猎时常备工具。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孙炜冉的个人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吴松林]《红楼梦》满族风俗研究之我见
下一条: ·[富育光]满族佩饰古俗考源
   相关链接
·[王雨蒙 秦天碧]《倦游杂录》中南方特殊的饮食习俗载录·[刘路路]论《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中的东北方言和民俗文化
·[陈连山]说说南北方端午节的异同·[阎云翔]社会自我主义:中国式亲密关系
·[那木吉拉]突厥和蒙古等北方民族“先祖之窟”崇拜及其神话传说研究·[王雪娇]浅析中国南北方的风俗差异及其意义——以冬至为例
·[高万桑]存在一个中国北方宗教吗?一篇述评·[井口淳子]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
·[李耕]富贵与忠孝:北方某市占卜从业者的道德话语分析·[佟彤]传统的“展演”
·朝戈金:“中国史诗学”开栏语·[孙心乙]辽西农耕蒙古族聚落演变的建筑学阐释
·延安大学举办第七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国际学术研讨会·[郭淑云]萨满教星辰崇拜与北方天文学的萌芽
·一个美国人的三十载“花儿”梦·北方民族大学举行中美“花儿”研究现状座谈会
·第六届西北方言与民俗学术研讨会落幕·[施立学]满语满俗与东北方言
·[刘晓路]刘半农的绥远采风和《北方民歌集》·中国北方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论坛在济南举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