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周星 廖明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
  作者:周星 廖明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20 | 点击数:23413
 

      廖:我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早期是比较重视考古发掘的文物,后来则不断地扩充“文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民族文物”、“革命文物”、“民俗文物”等,但基本上都是说保护物化形态的文化遗产。近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应该说,从“物态”到“非物质”,从“有形”到“无形”,确实反映了我们国家对于传统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化。
      周:的确,这样的认识深化过程其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欧洲各国和日本先行一步,也大都经过了这个从古物、遗址等“有形文化”遗产逐渐扩展到所谓“无形文化”遗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甚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理念,也是如此发展过来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教科文组织虽然提出了文化遗产包括“无形”的部分,但大概是到了80年代中后期,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较明确的界定,从而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学术的依据;再到90年代,才逐步开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项目。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化传承固然可以“口承”与“书承”的不同,文化形态固然也可以有“有形”和“无形”的分类,但这只是为了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操作层面上使用时方便而已,而绝不是说“无形”的文化遗产比“有形”的更加重要,也不是说文化真的就可以那样截然地分为“无形”的部分和“有形”的部分。我认为,事实上是很难做得到把“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形态的文化遗产截然切割开来予以保护的。

      廖:我记得巴莫曲布嫫博士曾经撰文讨论过“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有关问题,她指出说,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来源于日本的“无形文化财”概念。巴莫博士说的没错,日本政府通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施加影响,从而把他们有关“无形文化财”保护的一些理念推销到了全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应该说我们也是间接地受到了日本文化财保护理念的一些影响。
      周:确实如此。我也是比较同意巴莫博士的意见,觉得用“无形”文化遗产比起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更为贴切一点。但眼下更重要的是,学术界不宜像媒体那样,对“无形”、“口头”或“非物质”做过剩的强调,而应该了解到文化的物化形态和非物化形态其实只是一种相对的分类,通常主要是为了在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工作中方便而使用的。实际上,日本所谓的“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往往也都是有其物化或有形形态的一面。从日文的“无形文化财”到英文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再到中文翻译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可能还是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较为准确,“非物质”不如“无形”来得更妥帖。由于日中间有汉字相通之便,故用“无形文化遗产”也很好,很方便。大体上说来,像剪纸、年画、刺绣或端午节、泼水节、火把节、女书、东巴文字等,其实都很难简单地用“有形”或“无形”或“物质”、“非物质”去表述它们。剪纸所用的纸张、剪刀或刻刀,还有那些作品,都是物态的、有形的;但剪纸艺术家所使用的剪法或刀法、作品的风格、图案或纹样、剪纸被使用的那些人生礼仪(如婚礼)或社区节庆(如过年)的场景,此外,还有像刺绣的工艺流程、绣女或匠人的技艺、有关各种民俗艺术或节庆祭典的口头传说,其中所反映的民俗观念、历史记忆、文化价值、乡土知识以及传承的机制等等,大概都应该属于较难捉摸和把握但又非常重要的无形文化。显然,要保护有形的部分并不难,但要保护无形文化遗产或文化遗产无形的部分,就需要花费很多心血和气力了。还有一个相反的例子,比如说“风水”,我们不难把某个村落(像浙江的八卦村)确定为有形的文化遗产,可如果没有它“无形”部分,也就是风水,我们也就很难理解这个村落。然而,风水思想的传承至少目前还没有很大的危机,它在民间依然根深蒂固地存续着,问题是我们做好了把“风水”也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备了吗?

      廖:要切实保护好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该做的是调查和研究先行。目前,我国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深入的田野工作和基础性的学术研究方面,还都有很多的不足,据说在这一方面日本有不少经验或许值得我们借鉴。
      周:是啊,这一点大家都已经比较熟悉了。日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实际上与他们的田野调查先行和全面、扎实的学术研究积累是密不可分的。日本政府和日本学术界曾先后组织、实施了很多次全国规模的农村、山村及岛屿、渔村民俗调查,积累了大量可靠而又翔实的资料。现在,几乎所有的村、町(镇)、市、县,均有各自颇为详尽的地方史记录和民俗志报告出版或印行;此外,还有“民俗资料紧急调查”、“民谣紧急调查”以及“无形文化财记录”等多种名目的学术调查活动。1950年政府颁布《文化财保护法》以后,全国范围内的“文化财调查”,更是产生了大量的《文化财调查报告书》,这些报告书通常是在把有形文化财、无形文化财和民俗文化财加以分类之后又编在一起的。所有这些调查及其成果的积累,为他们对文化遗产的认定、登录、保护及灵活应用等,创造了坚实的基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爱知县三河地区的深山里有一种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花祭”,1976年6月,它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家的“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但在此前很早,就有民俗学家早川孝太郎在那里做过调查和研究,很早就有非常深入和翔实的田野报告和专著。正是这些调查资料的积累和学术研究的成果,证明了“花祭”的民俗文化意义和价值,从而也就为对它的认定、保护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观光资源的开放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地调查和记录工作,事实上也是日本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重要一环。他们的几乎每一项被认定的文化遗产,均有将其历史与现状、价值和特点、传承方式等予以全面和科学地记录的田野工作报告问世,此种对无形文化遗产坚持不懈的田野调查和记录制度,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杨秀】

上一条: ·[郝瑞 彭文彬]田野、同行与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
下一条: ·阿来:多年写作,我的内心总在挣扎之中
   相关链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