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李辉 徐杰舜]遗传结构与分子人类学
——复旦大学李辉博士访谈录
  作者:李辉 徐杰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6-05 | 点击数:16085
 
徐:据说你做过DNA检测,是属于哪个系统呢?
李:都是百越系的。百越的特征O1单倍群,在里面占到60%,这是很高的,其他百越群体都没有那么高,只有20%~30%。除了台湾高山族以外,高山族有的可以达到100%
徐:宕傣是不是要申请族别的研究?
李:没有,没有这个需求。
徐:那文化上比较特别 ,是不是对你有很大的影响。
李:因为上海原来是一个很偏僻的地方。人们从北往南走,经过苏州、杭州,根本就不会到上海来。我们处于上海最南部,靠海,是个更偏僻的地方。我们是在那里自我生存的一个小群体,对外交流很少,所以一直保留下来。后来的汉人迁来,我们和他们交流很少。
徐:现在对宕傣有没有什么研究?
李:没有过多的研究,就是我做过些调查写过些文章,很多东西都越来越少,几乎要消失了。现在看到穿民族服装的很少,老人也不大穿了。是那种镶边的大裙子,还有织锦。好多风俗还是很有百越味道。
徐:但是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还能保留原来的传统吗?
李:是呀,前年我们拆掉了自己的村子。我们的村子叫[o],是百越村子的意思,里面的树都是两三人合抱的,都砍掉了。我们是最好的寨子,“风水”也最好,开发商就看上了。
徐:这样看来你从小就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加上家庭教育。可以看到你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才能做得这么好。我觉得读你的文章,行文非常流畅,逻辑性也很强。
李:我时间也比较仓促,不然还可以写得更好一些。
徐:一环一环扣下来。本来你的问题我们还没有概念,方法论上的东西,专有的名词。可以看出你专业的基础训练,分子人类学的复杂方法介绍得像人文书一样可看。
李:我在民族学方面也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指导。我从1997年开始接触民族学,受到中央民族大学很多老师的指导,包括苍铭老师,还有祁庆富老师等等,他们都曾经对我有很大帮助,所以在民族学方面,很多东西原来搞不清楚的,现在就清楚了。
徐:听说你下田野27次,前前后后去过很多地方。
李:确实去过很多地方。云南的小角落都到了。1999年的时候,我进到了云南最偏远的独龙江地区,而且走的是老栈道。过了索桥,走了三天三夜,进去以后都不成样子,手脚都磨坏了,泉水一冲,脚趾甲都掉下来了,过了几年才长出来。
徐:这样看来你的田野完全是人类学的。但是我觉得田野上除了对你的学问很有帮助,对民族的认识也很有帮助。
李:有很大帮助。对很多民族原来是停留在书本上,说他们有很奇特的风俗,但只有我到了那边,跟他们生活在一起,才对他们有直观的认识,跟他们交流接触,对我自己才有影响和提高。不同的风俗习惯,对我心理状态的完善和成长都有帮助。
徐:能不能举一个具体的事例。
李: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多到我一下子不知道说哪个。
徐:那说一个广西的,广西你应该也跑了不少地方。
李:是的,特别是跟黄老师一起,后来还有瑶学会的项目,也是跑了很多地方。实际上印象最深的还是在独龙江。因为我进去时怒江团委书记安排的,他们团委有一个小伙子,现在是副书记,原来是干事,是独龙族的,他觉得研究他们非常高兴。因为他们独龙是一个小民族,躲在河谷里面,很偏僻,跟外界接触很少。他们觉得把他们的民族研究得越透彻,他们就越高兴。我跟他接触,他觉得我特别好,印象很深,感觉独龙族的人真的非常淳朴。
徐:你哪一年出生的?
李:1978年,生活在幸福的年代。
徐:你又很刻苦很用功。
李:还有一件事情,是1998年的时候,到思茅地区澜沧江调查。跟拉祜族接触。他们因为长期以来近亲通婚,体质有所下降,他们自己的学者、干部都很关心。看到我们去调查,非常高兴。把很多情况透露给我们,让我们去调查,帮他们搞清楚。甚至和其他民族一起的时候,说他们族状态最差,他们都没有不高兴,完全就是把自己的伤疤揭开来给别人看,跟我们交流。后来我们跟他们联络失学儿童的救助,捐助希望工程。当时我回来带了一些失学儿童的材料回来,在大学开展活动,捐助他们。所以跟他们当地关系非常好。
徐:所以你不仅做学问,还关注老百姓。
李:我觉得做人类学,这点还是需要的,人文关怀。
徐:那么我们现在回到分子人类学。你在建构你的学术平台的时候,他们提到你非常专注你的平台。你用什么样的理论来建构你的平台,澳泰,遗传学,具有哲学的思想,怎么形成这样看法的?
李:我从来就对哲学很感兴趣。我觉得做科学不能没有哲学,哲学是科学的基础,一个人做科学要到“大家”的水平,不懂哲学是完全做不到的。只是科研工作者而不是科学家。要做科学家必须从哲学入手,把哲学水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向科学家的水平发展。所以我觉得自然哲学是研究科学的第一步。特别是像我们分子人类学,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不久,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形成这个学科,90年代才开始成熟。在这个过程中,跟老的经典的遗传学分不开,很多概念一直混在一起没有独立,对这个学科发展不利。很多问题不仅人家纠缠不清,我们自己也分不清楚。包括某些科学家反对非洲起源说,说我们不对,为什么呢?同样是分子研究,有的做出来是5万年,有的是50万年,同样做这块的,有的构建出来这个结构,别人做出来是另外的结构,所以人家就说你们做出来的东西是不严肃的、不科学的、不可靠的,那就完了,那分子人类学怎么发展?其实这些批评呢,是不对的,但问题不出在他们,出在我们,我们没有把我们的哲学体系构建起来,没有告诉他们我们应该怎么想怎么解决问题。这个方法论在哪里,这个出现误差的原因在哪里,我们根本就没办法进一步发展下去。我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是讲哲学,把哲学问题讲清楚,就能知道什么东西是错的,什么东西是对的。
徐:我觉得对澳泰族群的遗传学研究来讲,你的作用也很大。你能不能谈一下你是怎么建构澳泰族群系统的。
李: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系统论,世界万物都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用最好表型、最好方法来构建的。对于人群来说,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把这个系统研究清楚,才能探索规律,解决问题。就人群系统来讲,大概念,大群体,在以前的研究中,包括非洲起源学说,已经搭建好了,包括东亚人群是怎么来的,都已经搭建好了。但是很多细的问题都没有构建起来,比如东亚人群,他首先是二分的,这个二分是怎样的?在之前的遗传学是南北二分,北面是从北面来的,南面是从南面进化的,但是我一直觉得这是存在问题的。前面看到很多数据,很多结构,看到的并不是这样的二分,而是东西二分。我一直是这样觉得的。我们实验室在我之前的很多研究,还是关注在南北二分上的,包括文波。他做的分析中虽然南北二分很有道理,但不是根本的。所以我现在构建的澳泰系统,就是东西二分的。从南往北,东亚人群进入中国大陆,首先的分化状态,第一次分化就是从澳泰地区开始的。澳泰族群怎么分化,实际上就是我原初的兴趣所在,而且是我所在的这个族群,实际上也是解决我自身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金力 徐杰舜]把基因分析引进人类学
下一条: ·[王庆仁 徐杰舜]人类学与国学
   相关链接
·[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
·[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
·[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熊迅 张举文 孙正国] 民俗影像的操作化与可能性
·[李牧]“人类学转向”下当代艺术的文化逻辑 ·[潘宝]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
·[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杨庭硕] 论地方性知识的生态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