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康保成]补说《骷髅幻戏图》
——兼说“骷髅”、“傀儡”及其与佛教的关系
  作者:康保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2 | 点击数:16614
 
先看“五里已单堠”。“堠”是古代标记里程的土堆,五里单堠,十里双堠。这清楚地表明图中的“五里”及其下面的砖石结构的高台就是五里单堠,非里巷名称。更重要的是,“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二句,说明此画不仅是“悬丝傀儡演出场景的模拟”,而实在就是一场傀儡戏的演出。这提示出“傀儡”一词的词源以及《骷髅幻戏图》的渊源和性质。
陈志良曾提出,“傀儡”这名称十分奇怪,发音不大象汉语,宋以前,傀儡可写作窟礧、窟磊、魁礧、魁垒等,故傀儡可能“是外来的语言,不是我国原有的名称。”日人盐谷温也认为“傀儡”是译音。[6] 不过,常任侠先生早就提出,作为后世门神之一的郁垒,与傀儡、畏累,发音相近。[7] 近来邢公畹先生用许多语言学材料,论证“傀儡”是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它与“鬼”或“鬼魂”同源,不是外来语的音译。[8]我认为“傀儡”与“骷髅”应为一音之转,其共同的来源是“髑髅”,先秦时已普遍使用。髑髅的本义是死人头骨或骸骨,与殉葬之俑相关,而学术界一致公认,俑为傀儡的前身。且民俗以人死为鬼,故傀儡、髑髅、骷髅皆与“鬼”同源。经请教音韵学家麦耘先生,髑髅之“髑”的发音原与“骷”同,后来发生了变化,便又造“骷”字以顺应民间保留的本来的读音。这与词汇史的事实完全相符。又,墨遗萍先生《蒲剧史魂》提到梆子戏的来源时说,在山西的一些地方,傀儡木偶郭秃人称“光骷髅”。[9]亦可为我们的判断增添佐证。
拙文《〈骷髅格〉的真伪与渊源新探》指出,在佛教密宗的影响下,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1112-1170)和他的学生谭处端(1123-1185)多次画过《骷髅图》,现有诗作《自画骷髅》、《画骷髅警马钰》、《叹骷髅》、《骷髅歌》等可证。他们全都在李嵩之前,可惜没有画作留下来。李嵩本人画的《骷髅图》也不止一幅,《孙氏书画钞》在黄公望的散曲之前,另有一段韵文,题为《题李嵩画〈钱眼中坐骷髅〉》,作者失载,全文如下:
 
尘世冥途,鲜克有终;丹青其状,可以寤疑。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嗜物不衰。顾青草之委骨,知姓字之为谁?钱眼中坐,堪笑堪悲。笑则笑万般将不去,悲则悲惟有业相随。今观汝之遗丑,觉今是而昨非。
 
将此文与王重阳、谭处端等人的诗作相参照,再看前引吴来庭《李嵩骷髅图跋》中语:“观其《骷髅图》,必有所悟,能发本来面目意耳。”可知王重阳、李嵩等人画骷髅的主旨,无非都是宣传一种理念。在佛家与全真教看来,所有世人无非都是带肉的骷髅而已,何况金银财宝、荣华富贵,更如同过眼烟云,瞬间即逝。谭处端《骷髅歌》末四句为:“须明性命似悬丝,等闲莫逐人情去。故将模样画呈伊,看你今日悟不悟。”这表明,把骷髅画作悬丝傀儡,李嵩之前已有人为之。其用途,是按图演法。可以判断,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可能也有更实际的作用,这就是为弘法提供形象的教材。
那么,宋金元时期,是否有直接采用傀儡戏说法的呢?完全有可能。明清时期,民间的一些说唱形式兼用傀儡戏。《醒世恒言》第三十八卷,写东岳庙前一个“瞎老儿”演唱《庄子叹骷髅》,“正叹到骷髅皮生肉长,复命回阳,在地下直跳将起来。”清初丁耀亢《续金瓶梅》第四十八回,写刘瘸子见一个道人唱“庄子叹骷髅”的故事,当道人唱完一套曲子,只见那骷髅皮肉复生,竟还阳成人,并自报姓名为“福州人武贵”。我原来推想,民间艺人说唱“叹骷髅”时应有骷髅道具供使用。现在看来,采用骷髅道具其实就是演出傀儡戏。而这一方式,应当是从全真教那里继承来的。
进一步说,这种利用《骷髅图》或用木制骷髅(傀儡)说法的形式,来自佛教密宗仪式。众所周知,印度佛教密宗多用骷髅作装饰。又据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十七,佛祖在世时,便嘱咐信徒“画白骨髑髅”。此外,密宗经典记载的“髑髅成就法”,实际上是“用木作一髑髅”来进行。“尸陀林”作法时,“咒师取白芥子,咒之二十一遍……其诸髑髅并皆作歌舞。”有时还要给七枚髑髅洗净、着装,描画眼鼻孔齿,使其能行能坐,供养烧香咒二十一遍,髑髅便可“自行动转开门出去”,甚至可使“一切髑髏,自然相打,绕林作舞,唱歌而走”。这便是不折不扣的傀儡戏了。[10]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康保成]“务头”新说
下一条: ·[康保成]如何面对窦娥的悲剧
   相关链接
·[陈伟玲]从原始思维看傀儡戏·中华技艺寿宁提线木偶闹元宵 两本戏演绎数百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